侯永朋
(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330)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人口逐漸增多,中心城市不斷向周邊地區輻射。大規模的地鐵建設運營,不僅有效緩解了日益增長的居民出行需求與路面交通日趨擁擠的矛盾,助力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同時對于城市的區域協調發展也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內地鐵運營線路長度的快速增長,線網的不斷織密,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在全國公共交通客運總量中的分擔比率分別為2020年38.72%、2021年43.37%和2022年45.82%,其分擔公共交通客流比例逐年提高。以廣州地鐵為例,2022年其分擔公共交通客流比例達到62.8%。
地鐵站點范圍空間相對封閉、人員流動性大,與常規的城市公共災害相比,地鐵運營場所發生突發應急事件后,設備搶險搶修和人員疏散、救援難度大,如果應急處置不當或處置效率低,都將對地鐵運營服務和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影響。近年來,國內外多家地鐵運營期間發生設備故障或事故災害,嚴重影響了市民出行,加重了地面交通擁堵情況,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效的應急救援處置就成為減少事件影響和降低事故損失的關鍵要素。本文通過對地鐵運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開展分析評價,發現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和策略,以提升運營單位的應急處置能力,減少突發事件對地鐵運營服務造成的影響,切實保障廣大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地鐵運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是在對地鐵各類突發事件特點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設置評價要素對應急處置能力進行量化。因此評價指標選取必須有較強的科學性、代表性、全面性,以達到通過評價來強化應急能力目標的導向作用。本文在參考國內外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廣州地鐵各類突發事件應對的經驗,主要從地鐵突發事件應急準備能力、應急響應能力、搶險處置能力、信息傳遞能力及服務乘客能力等設置評價要素(圖1),并進一步分解到應急處置環節中預案適用、啟動響應、先期處置、搶險指揮、聯動支援、信息報送、客運組織等細化指標。

圖1 地鐵運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維度
充分開展應急資源調配是減少地鐵運營事故損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做好應急救援資源的配備,才能保障應急救援的順利開展。
應急準備能力指標分解如下。
(1)應急管理制度健全程度。貫徹落實法律法規是應急工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是應急救援的依據。
(2)應急預案適用及完整性水平。應急預案是為應對突發事件應急搶險救援的需要而編制的,應急預案需滿足突發事件發生后各崗位處置的需要。
(3)應急隊伍建設水平。專業應急隊伍是有效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保障,是減少損失和降低社會影響的核心,專業應急隊伍應加強日常業務訓練,熟悉地鐵運營系統的整體狀況。
(4)搶險設備保障能力。搶險設備包含應急工器具和物資等,需配備先進、高效、完備的搶險裝備、備品備件以保障搶險有效開展。
(5)應急專家建設水平。各專業應急專家的技能在應急準備方面也很重要,在搶險方案的制定、技術指導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應急響應能力是地鐵運營應急搶險流程中的重要環節,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組織各方力量開展先期處置,可以及時避免事態擴大,減少事故損失,也關系到整個應急搶險過程的成敗。
應急響應能力指標分解如下。
(1)應急事件判斷準確性。按照預案要求,準確判斷事件類型、影響,是事件有效處置的前提和保障。
(2)應急響應啟動時機及等級。根據事件判斷情況,及時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組織人力、物力趕赴現場開展處置。
(3)現場指揮部運作水平?,F場指揮部及各功能組之間協調配合,良好的協調能力能夠提高救援效率,確保救援工作的及時性。
(4)現場通信指揮保障能力。通信暢通、有效溝通,確保各項指令和要求準確下達。通信設備的操作便捷性也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效率的重要保障。
(5)運營降級組織方案的合理性。根據受影響的區段、范圍,合理實施行車組織方案,維持最大限度的地鐵運營服務。
在先期處置的基礎上,針對故障對應的應急場景,有效組織人力物力開展故障搶險,確定搶險方案,強化各專業間的有效配合聯動,盡快完成故障搶修。
搶險處置能力指標分解如下。
(1)專業人員到位效率。專業人員合理布點,在故障發生后能夠及時到位響應。
(2)專業人員搶險處置水平。處置業務技能是否滿足搶險工作的需要。
(3)搶修方案的合理性。根據故障場景組織會商,確定合理有效的搶修方案并實施。
(4)各專業配合的有效性。根據故障可能涉及的專業,各部門之間有效銜接和配合,提高整體的處置效率。
(5)外部聯動支援效率。超出地鐵的處置能力或預計事件影響較大時,及時組織外部力量開展聯動支援。
突發事件應急信息報送為應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必須按照“首報要快、續報要準、終報要全”的要求有力有效開展,加強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的時效性、主動性。
信息傳遞能力指標分解如下。
(1)內部初報信息的及時性。事發初期能夠及時發出信息,是保障事件響應迅速的前提。
(2)信息續報的及時性與準確性。應急事件處置過程中做好信息續報,便于各部門人員掌握現場最新情況,研究處置方案。
(3)向政府及主管部門報送信息。嚴格按照政府單位緊急信息報送規定程序時限上報,明確報送范圍、報送程序、時限要求和主要內容,要切實提升報送質量。
(4)乘客界面及時發布事件信息。及時根據故障影響范圍、時間,向相關區域的乘客發布延誤及迂回換乘信息,滿足乘客的知情權。
在地鐵應急處置中,客運服務也是應急保障關鍵的一環,它影響到乘客安全及運營品質,因此需要持續完善客運服務體系,提高應急情況下客運服務保障水平。
服務乘客能力指標分解如下。
(1)現場客運組織。故障后做好相關車站的客運服務組織,救援人員要做好疏導工作,引導乘客安全撤離事故區域。
(2)應急公交接駁組織。根據故障受影響區段啟動公交接駁,疏導受影響乘客改乘公交車出行。
(3)公眾輿情應對引導。重視公眾的心理情緒,保持端正的態度進行良好的溝通,通過服務熱線、官方微信微博等回應輿情及市民關切。
(4)乘客事務處理。及時了解乘客需求,處理乘客事務,加強對乘客的人文關心與關懷。
(1)構建判斷矩陣A:判斷矩陣是以上一層的某一要素作為判斷準則對下一層要素進行兩兩比較來確定矩陣元素值。判斷矩陣元素的值反映了人們基于客觀實際對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的主觀認識與評價,通常可取1、3、…、9及其倒數作為標度,2、4、6、8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值,其含義如表1所示。

表1 判斷矩陣(1~9)標定及其內容
(2)利用計算機計算各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W,然后對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得到同一層各指標相對于上一層某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的權重排序,并依據各個層次的權重排序,得出權重總排序。
(3)對一個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和隨機性檢驗,根據各平均一致性指標,求出A的一致性指數CI= (λmax-n)/(n- 1),n為判斷矩陣的階數。由于CI的值作為檢驗一致性標準是不可靠的,需要引入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來消除矩陣階數的影響,如表2所示。隨機一致性比率CR=CI/RI。通常情況下,CR≤0.1時,符合一致性檢驗。否則必須重新進行調整,直至一致性符合相關要求。

表2 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指標
本文結合地鐵運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各指標因素,設計了專家打分表,邀請運營單位管理人員,采用1~9標度法對指標體系中的各因素相對重要程度進行打分。最后采用比例最大原則確定各指標的重要程度。根據上述步驟,對于地鐵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結算結果如表3~表8所示。

表3 A-B判斷矩陣及權重

表4 應急準備能力判斷矩陣及權重(B1-C)

表5 應急響應能力判斷矩陣及權重(B2-C)

表6 搶險處置能力判斷矩陣及權重(B3-C)

表7 信息傳遞能力判斷矩陣及權重(B4-C)

表8 服務乘客能力判斷矩陣及權重(B5-C)
將以上數據匯總,即可得到地鐵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量化表,如表9所示。

表9 地鐵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量化表
以廣州地鐵“7.30”21號線神舟路站因積水倒灌導致地鐵停運事件為例,對地鐵運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體系進行驗證。
2021年7月30日中午,廣州市黃埔區出現暴雨,廣州地鐵21號線神舟路站附近的聯和街國際羽毛球培訓中心氣象監測站(直線距離約1.1 km)和玉樹小學氣象監測站(直線距離約1.1 km)錄得最大小時(12 : 00 — 13 : 00)雨量分別為74.4 mm、44.9 mm,最大3 h(11 : 00 — 14 : 00)雨量分別為90.9 mm、55 mm。神舟路站周邊區域12 : 00— 13 : 00雨強陡增、雨勢急猛,小時雨量接近短時強降水標準(1 h降水超過20 mm)的4倍、2 倍,尤其是12 : 25 — 13 : 35的雨量分別達55.5 mm、40.4 mm,短時雨強極強。
13時許,廣州地鐵21號線神舟路站Ⅳ號在建出入口地面擋水墻被積水沖垮倒塌,大量積水通過過道涌入地鐵站(圖2),車站工作人員隨即啟動應急預案,疏散站內乘客,同時上報地鐵運營控制中心。廣州地鐵運營總部立即啟動突發事件一級響應,扣停后續列車,同時組織地鐵運營、建設施工單位,政府、社會救援力量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處置。13 : 30漏水點已被封堵,車站組織安排清理積水。19 : 30地鐵科學城至神舟路下行區間符合列車通行條件,21號線上下行線恢復正常運營。20 : 00,地鐵神舟路站恢復正常對外服務,21號線全線恢復正常運營(圖3)。

圖2 神舟路站Ⅳ號出入口平面位置示意圖

圖3 “7.30”神舟路停運事件主要時間節點
將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劃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差共5個等級,相應得分標準如表10所示。

表10 應急處置能力評價等級劃分
通過對“7.30”神舟路停運事件中各二級指標的執行情況進行打分,得到統計結果,如表11所示。

表11 “7.30”神舟路停運事件評級系統評分結果
將上表得分代入地鐵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量化表 9,可得:
B1= 90.043、B2= 91.244、B3= 88.6、B4= 90.75、B5= 88.5。
綜合評價結果:“7.30”神舟路停運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體系評價A= 90.605,如表12所示。

表12 “7.30”神舟路停運事件能力評價結果
從評價結果來看,廣州地鐵針對“7.30”神舟路停運事件整體應急處置能力為“優”,其中在應急管理制度健全、應急預案適用性、此次事件判斷、啟動響應、降級行車組織、搶險人員處置效率及水平等方面均表現優異。但也存在部分二級指標得分偏低,如此次事件現場指揮部運作方面還存在不到位情況,對事件處置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主要薄弱環節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現場指揮部運作能力。主要表現為事件處置中,指揮部內部各功能組管理不規范,指揮機構各崗位職責分工不明晰,從而影響了突發事件應對的整體效率。突發事件現場指揮是現場指揮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發揮著承上啟下的特殊作用,必須加強日常培訓、聯合演練、評估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破解突發事件應對中現場指揮架構不清楚、指揮術語不統一、各自為政等難題,從而提高突發事件應對的效率與效能。
(2)各專業協調配合能力。突發事件通常涉及多個跨專業部門聯動配合,主要問題表現為現場指揮人員應急指揮能力不足,各現場搶險人員協調配合意識不強等。突發事件指揮是一個復雜管理系統,在應急搶險過程中,政府單位、公安、醫療、消防、社會救援力量等大量人員趕赴現場,這些機構和救援人員多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專業部門,如果缺乏科學、完備的指揮規則設計,極易導致應急指揮部體系運作的混亂無序。因此,必須借鑒國內行業經驗,建立面向現場指揮的溝通與信息管理制度,推進聯合應急處置,探索解決聯合指揮、內部協調、協作分工、信息管理等問題。
開展地鐵運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體系研究,構建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地鐵運營管理部門審視自身在應急處置各環節存在的不足,針對性的采取改進和提高措施,全面提高救援處置和保障能力。本文在研究應急處置能力評價維度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了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從定量的角度對地鐵應急處置能力評價進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應急準備能力、應急響應能力、搶險處置能力、信息傳遞能力及服務乘客能力等5個一級指標和23個二級指標,進而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值。最后,將評價體系應用于廣州地鐵“7.30”神舟路停運事件應急處置中,通過評價模型具體分析出各指標的評價等級,得到廣州地鐵該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處于“優”的等級,并提出后續需提高和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