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磊明 徐紅 黃亮 孫海鵬
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首次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強調“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至此,中國式現代化和“雙碳”目標共同成為我國未來數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雙碳”目標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顯著標志,凝結著中國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智慧和經驗。中國式現代化和“雙碳”目標的推進落實以及成功實踐,將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創的現代化新路,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雙碳”目標緣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選擇,實現從凈起來、綠起來到美起來的根本轉變。二者在歷史維度、內容維度、世界維度、時間維度等方面存在著緊密相連的關系。
中國式現代化最早提出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此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經歷了由“三位一體”向“四位一體”再向“五位一體”拓展演變的過程,21世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逐漸清晰。1991年后,世界各國先后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三大國際性法律文件。中國先后將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體系,為全球環境治理和氣候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別是,中國向世界作出了“雙碳”莊嚴承諾,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和新鮮活力,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并成功引領全球進入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這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高度契合,并提出了未來數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戰略方針和重要任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現狀高度相似:人口規模巨大,資源環境約束突出。中國人口總數超過14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8%,整體邁進現代化的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龐大的人口基數,推高了我國的碳排放總量,我國的碳排放總量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7%,超過所有發達國家排放量的總和。
二是路徑高度統一:“五個文明”協調發展,實現“五大目標”。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目標經歷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富強民主文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拓展演變過程,而“雙碳”戰略開啟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納入中國式現代化“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秉承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走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這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半p碳”方面,我國既要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又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采取自主行動。我國的能源結構偏煤,能源利用效率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不小差距;產業結構偏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經濟水平偏低,發展與減排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更緊、任務更重、困難更多,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推進方式和節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與“雙碳”時間表大致吻合。
就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國制定了相應的“分步走”戰略。“雙碳”方面,根據不同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征和總體要求,我國先后推動實施了“能耗雙控”“碳排放雙控”政策。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8.4%,計劃到2025年比2020年降低18%。
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中國國情、中國現實,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本質區別?!半p碳”目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標志,有著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顯著特征。
早在1979年歐盟就實現了碳達峰,碳排放峰值約41億噸;美國在2005年實現碳達峰,碳排放峰值約61億噸。歐盟與美國將碳中和時間設定在了2050年,分別有71年、45年的目標達成時間。而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時間只有30年。這就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發達國家自然達峰后逐漸實現碳中和的減排模式,而要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主動加速碳達峰進程,實現政策驅動達峰。這也意味著中國將進行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政策支持,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進落實、實踐創新。
從某種程度上說,碳排放權就是發展權。發達國家碳達峰時人均GDP普遍處于2萬~5萬美元之間,如美國碳達峰時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2022年達到1.2萬美元。野村證券的研究指出,按照“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以及人均GDP 3萬美元的標準,2021—2035年我國GDP需保持約5.4%的增速?,F實國情決定了我們要走“邊發展、邊減排”的道路,隨著經濟規模持續擴大,能源消費在較長時間內必將保持上升趨勢,加之我國對化石能源依賴性仍較強,因此碳減排壓力相當大。
發達國家的碳排放控制基本是在環境污染問題解決之后,走的是“先環境治理、后氣候治理”的道路,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單一、漸次推進。在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印發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中提到,“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生態環境多目標治理要求進一步凸顯”。我國環境治理和氣候治理壓力疊加,既要減污還要降碳,既要高質量發展又要高水平保護,復雜度高、工作難度大。
“雙碳”目標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雙碳”目標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將人與自然對立、發展與生態對立的西方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西方式現代化受“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支配,西方工業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利用、改造甚至征服自然的歷史,造成了資源消耗巨大、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重后果,其人為影響已造成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大氣、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都發生了廣泛而迅速的變化。中國式現代化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秉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去發展,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去減排?!半p碳”目標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
西方式現代化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創造了極為豐裕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環境創傷。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碳減排,需要投入巨大的物力、財力,甚至會帶來經濟增速的放緩,這在“資本中心主義”價值觀下,是難以理解、不可接受的?!半p碳”目標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對一些發達國家追逐利潤最大化、罔顧生態環境效益的“資本中心主義”的超越。
國際氣候談判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過程中一波三折、困難重重,主要原因在于對碳話語權的爭奪、對碳利益的攫取。西方發達國家是工業革命的絕對領導者和最大受益者,憑借經濟的高度繁榮和科技的大幅領先,長期“藐視寰宇”。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西方發達國家逐漸失去領先優勢,企圖通過“碳緣政治”繼續引領世界,確立和鞏固領導者地位。同時,利用低排放優勢,構筑“碳足跡”“碳關稅”等綠色貿易壁壘,促進本國產業發展的同時扼殺出口國經濟,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半p碳”目標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對一些發達國家轉嫁氣候變化問題、推卸氣候治理責任的“西方中心主義”的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與“雙碳”目標高度契合,二者協同推進,將深刻改變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也將深刻影響世界治理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的“雙碳”目標具有區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顯著特征,時間更緊、任務更重、目標更多,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跟著西方的路子走,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做,要把握好自己的減排力度和推進節奏,處理好發展與減排的關系、統籌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雙碳”目標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現代化“人類中心主義”“資本中心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秉持的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國責任,為解決全球氣候問題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致力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和發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