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雪強 劉慧敏 張躍松
摘要:研究目的:探明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機制,為實現農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言獻策。研究方法:雙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工具變量模型、中介效應模型。研究結果:(1)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產生顯著負向影響,農地流轉面積擴大會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2)農業化學化水平在農地流轉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中介效應,農地流轉主要通過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而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3)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農地流轉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遮掩效應(削弱作用),農地流轉會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而降低其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減量效應。研究結論: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建議通過加快農地流轉、提升農業化學物資使用效率、推動清潔型農業機械應用等措施進一步發揮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減量效應。
關鍵詞:農地流轉;農業碳排放;碳達峰;碳中和;工具變量;中介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8158(2023)02-0051-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7BRK023)。
農業-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1-2]。農業碳排放雖然在數量上少于工業碳排放,但結合我國巨大的碳排放總量,可知我國農業碳排放絕對數值不可小-覷[3-4],農業碳排放研究對我國碳排放研究的意義不容忽視[5-7]。另外,農業碳排放研究可為區域差異化的低碳農業發展措施提供決策參考[8],對于保障農業穩產增產同時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有著重要價值。因此,無論從農業碳排放對我國碳排放問題的重要影響還是從農業碳排放研究的現實意義來看,開展農業碳排放研究都有其實然價值。
農業碳排放作為學界研究重點,相關成果十分豐富。一方面,學者們討論了農業碳排放的測度問題[9-10],同時還進一步探索了農業碳排放及其強度的區域差異與時空分布規律[11-12]。另一方面,學者們就農業碳排放及其強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農業經濟發展[13-14]、農業產業聚集[15]、技術發展[16-17]、環境規制[18]等因素對農業碳排放及其強度的沖擊。整體來看,現有農業碳排放研究體系較為成熟,能為我國農業碳減排工作開展提供一定科學指導。然而,現有研究較少考慮農地流轉這一農業重大變革對農業碳排放的可能作用,影響了農業碳排放研究體系的完善,也不利于深入推進農業碳減排。
農地流轉是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農業發展具有顯著影響。現有研究指出農地流轉會影響農業發展形態[19]和經營規模[20],也會對農戶生活[21-22]、農業勞動力轉移[23]、農業生產效率[24-25]等方面產生作用。而農業碳排放是農業活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其必然也會受到農地流轉的沖擊。因此,分析農業碳排放影響因素時,如果不考慮農地流轉這一重要實踐的影響,將降低研究的現實性。雖然,現有研究更多關注農地流轉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但也有少數學者分析了農地流轉的環境效應[26-27];同時,個別學者也認識到了農地流轉對碳排放的作用[28],但其研究范圍較小,樣本量不足。所以,整體而言,現有研究沒有充分考慮農地流轉這一重大變革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難以為農地流轉過程中碳排放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科學支持。
碳排放強度反映單位產值的碳排放,相比于碳排放總量更能衡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情況。因此,本文基于現有研究進展,綜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在對結果嚴格檢驗的基礎上,系統討論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狹義農業)①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本文的邊際貢獻為:(1)研究視角上,現有研究較少關注農地流轉的環境效應,本文則就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這一重要環境問題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2)研究內容上,現有研究較少直接分析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本文則對該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并探索其作用機制;(3)研究方法上,本文找到了農地流轉面板數據分析可靠工具變量,可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1.1 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效應
農業碳排放強度,是單位農業總產值所產生的碳排放。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具有重要影響,表現為農地流轉對農業總產值的增量效應及其對農業碳排放的減量效應。首先,農地流轉會增加農業總產值。一方面,農地流轉能減少農地拋荒[29],從而擴大農業土地實際利用面積。隨著城市化推進,部分農戶入城務工,其所承包的農業土地逐步荒廢,而農地流轉使部分農戶將荒廢土地的經營權流轉于致力農業生產經營的個體或組織手中,重新激活這部分農業土地的生產功能,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更多土地;另一方面,農地流轉能提升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4-25]。農業小規模經營由于土地、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不利于先進農業技術與裝備應用,阻礙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和農業總產值增加。農地流轉推進土地經營權集中于部分農戶或經濟組織,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經營規模[20],為先進農業技術和裝備嵌入農業生產經營提供土地、資金與管理支持,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農業土地增加和農業生產效率提高是農業總產值增加的重要條件。其次,農地流轉會減少農業碳排放量。一則,農地流轉能降低農業活動資源消耗,從源頭上減少農業碳排放。化肥、農業機械等物資是農業碳排放重要來源。農地流轉將推進農業規模經營,而相比于小農戶,規模農業主體往往更為接近“理性經濟人”[30],能更合理的運用農業物資,提升農業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農業物資消耗。二則,農地流轉能促進綠色農業技術應用[31-33],減少農業生產經營碳排放。農地流轉背景下土地產權穩定性提升,在穩定的產權預期下農戶將更多的考慮土地長期投資收益,更積極的采用有利于增強土地可持續生產能力的綠色農業技術,從而減少傳統農業生產技術應用,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碳排放。當農業物資消耗減少且綠色農業技術應用水平提升時,農業碳排放量也將隨之下降。因此,本文認為農地流轉能增加農業總產值并降低農業碳排放(圖1)。綜上,本文提出假說1: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產生負向影響,即農地流轉面積擴大會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
1.2 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作用機制
在農地流轉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農業化學化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是重要的中介變量①。
農地流轉會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農地流轉所具備的邊際產出拉平效應、規模經濟效應和改善細碎化效應[27]將使農業土地轉入效率更高的規模經營主體,這些主體將有效整合農業土地,推進測土施肥等技術應用,從而提升農業化學物資的使用效率;此外,農地流轉制度下穩定的產權預期又將促使經營主體進行土地長期投資,減少對土地有害的化學物資使用。而農業化學化水平下降,會促進農業碳排放強度降低。雖然,農業化學物資投入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34]。但是,伴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提升,我國農業化學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已逐漸脫鉤[35-36]。因此,當前農業化學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明顯,農業化學物資使用的影響更多是其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所以,農地流轉對農業化學化水平的減量效應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并不顯著,卻會造成農業碳排放的顯著減少。綜上,本文提出假說2:農地流轉能通過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而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即農業化學化水平在農地流轉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中介效應。
農地流轉為農業機械使用提供更合適的農業經營規模,從而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37]。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既需要一定資金支持,也需要一定規模土地供應。一方面,充足的資金是購買租賃農業機械的前提;另一方面,土地細碎化會阻礙農業機械作業,適度的土地規模是農業機械效用發揮的重要條件。農地流轉使農業土地經營權更好的集中于規模經營主體,而這些主體相比小農戶具有更多資金和更高意愿購買租賃農業機械以提升農業生產力;另外,農地流轉將降低土地細碎化水平,使農業機械在更為廣闊的土地中作業,從而更好發揮農業機械的積極作用。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會增加農業柴油消耗,從而增加碳排放[38-39]。雖然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同樣有利于增加農業總產值。不過,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處于初級階段,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尚不顯著[34]。為此,本文認為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農業碳排放的增量作用。所以,農地流轉能通過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而增加農業碳排放強度。但是,結合上文分析可知,農地流轉整體上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產生負向影響。故在考慮農業機械化水平中介作用機制時,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表現為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直接負向影響,以及農地流轉通過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間接正向影響,且直接負向影響更大。綜上,本文提出假說3:農地流轉能通過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而增強農業碳排放強度,而這將削弱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減量效應,即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農地流轉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遮掩效應。
2 實證研究設計
2.1 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效應分析
2.1.1 計量模型

2.1.2 變量設定
(1)被解釋變量:以農業碳排放強度為被解釋變量,其為農業碳排放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其中,農業碳排放參考已有研究[9-10,40]方法進行計算①。農業總產值則利用各省農業(狹義)生產總值(不變價)表征。
核心解釋變量:參考已有研究[21]-,以農業農村部所公布的各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作為農地流轉情況的替代指標,并以此作為核心解釋變量。
控制變量:綜合前文所提及的農業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13-18]以及農業實際碳排放強度,選擇農業產業聚集水平、地區產業結構、創新與技術發展水平、環境規制、農業受災率等變量控制各省份發展情況。農業產業聚集水平反映地區農業聚集程度,當農業聚集時,可通過發揮規模效應而加快技術交流和要素交換,從而提升農業產值;農業產業聚集水平提升初始會增加碳排放,但當聚集水平達到較高程度時卻能改善農業碳排放狀況[15]。因此,本文認為農業產業聚集水平會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且影響為負。地區產業結構體現地區各產業占經濟比重,第一產業占比較高地區,二三產業相對落后,此時該地區農業產業鏈延伸較為困難,地區農業總產值提升更多依靠初級農業生產,而非深加工,這使得該地區農業單位產值實現所產碳排放可能較高。因此,本文認為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比會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且影響為正。創新與技術發展水平提升表明地區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將增加農業產出,其中的綠色技術進步將降低農業碳排放。因此,本文認為創新與技術發展水平會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且影響為負。環境規制反映地區政府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環境規制越強,農業碳排放越低。因此,本文認為環境規制會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且影響為負。農業受災率提升會對農業發展產生直接沖擊,受災率提高,農業總產值將下降,但是中間過程各類投入產出的碳排放卻依然存在。因此,本文認為農業受災率會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且影響為正。
工具變量:利用1983年各省份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戶數比例與各年各省城鎮人口比重的乘積計算獲得。選擇該變量為工具變量,一方面是由于1983年各省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比例具有外生性,這一變量屬于歷史數據,對近年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較弱;另一方面該變量與農地流轉具有較高相關性,早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進度,一定程度反映當地土地政策傾向,對當前農地流轉政策變遷存在影響[41]。但是,這一變量是截面數據,而本文主效應分析采用面板數據。因此,將該變量與各年各省城鎮人口比重的乘積相乘,將其變為面板數據可使用的工具變量。
2.2 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作用機制分析
2.2.1 計量模型

2.2.2 變量設定
根據前文理論分析與假設,選擇農業化學化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作為中介變量。農業化學化水平反映農業活動中單位農業產值實現所需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膜使用量,農業機械化水平反映農業活動中單位農業產值實現所需農業機械動力(表1)。
2.3 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30個省份為研究區域,時間設定為2008—2020年。其中,港澳臺和西藏地區由于農業特征與其余地區存在較大差異,故未納入分析。研究利用省一級面板數據,一方面是由于現有農業碳排放研究多數使用省市級別的宏觀面板數據,采用宏觀數據可以反映農業碳排放的整體發展情況;另一方面,雖然農地流轉研究多數采用微觀調研數據,但仍有部分研究[21-22,25-26]采用宏觀數據,表明農地流轉研究中宏觀數據分析同樣具有其意義。研究多數基礎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中國農業統計資料》;農地流轉數據來自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為避免變量單位的干擾,在分析前利用極差法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3 實證分析與檢驗
3.1 中國農業碳排放強度測度
基于已有研究[9-10]及前文設定,計算得2008—2020年我國30個省份的農業碳排放總量及農業碳排放強度,二者的年度變化趨勢見圖2,2020年各省份農業碳排放強度見圖3。由圖2可知,研究期間,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量和農業碳排放強度整體下降。2008—2020年我國30個省份的農業碳排放總量呈現先升后降、整體下降的趨勢。2008年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量為 62-997.507萬t,后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69-217.631萬t,然后逐漸降低至2020年的58-399.524萬t。農業碳排放總量在2015年出現轉折,可能是由于2015年我國開始推進“面源污染攻堅戰”,降低了農業化學物資投入,從而減少了農業碳排放。2008—2020年我國30個省份的農業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由2008年的2.728萬t/億元降低至2020年的1.564萬t/億元。農業碳排放強度下降可能是由于我國農業技術的持續改進提升了農業產量,也有可能是由于農業產業鏈延長而提升了產品價值,此外,農業碳排放總量的下降也是農業碳排放強度降低的重要原因。
由圖3可知,不同地區農業碳排放強度差距較大。2020年農業碳排放強度最高的是江西省,為2.840萬t/億元;最低是天津市,為0.778萬t/億元。江西省作為糧食主產區,存在農業發展壓力,為保障農業產出,因此較多的使用了農業化學物資;另外,江西省二三產業相對東部地區發展緩慢,農業產業鏈發展受阻,農業產值依賴于初級農產品種植,因此其農業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天津市較低的農業碳排放強度可能得益于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嚴格的環境規制。
3.2 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效應
3.2.1 主效應分析
基于式(1)設定,得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效應,見表2模型(1)。可知,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系數為-0.076,在1%的統計水平顯著。這表明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即農地流轉面積擴大能顯著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因此,假說1成立。究其原因,農地流轉能促進農業總產值的提升[21-22],同時能推進農業經營主體更為理性決策以提升物資利用水平[30],并更好的采用綠色農業技術降低農業碳排放[31]。

就控制變量而言,農業產業聚集系數為-0.062,在5%的統計水平顯著。表明農業產業聚集水平的提升,能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究其原因,農業產業聚集雖然可能造成碳排放總量增加,但是產業聚集的規模效應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合作,降低地區農業發展成本,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進而實現更高的農業產值。地區產業結構系數為0.198,在1%的統計水平顯著。表明地區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越高,地區農業碳排放強度越強。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地區第一產業占比越高,該地區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相對越低,在二三產業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農業產業鏈延伸較為困難,因此該地區農業總產值更多依靠初級農業生產,而非后續的深加工,使得該地區農業單位產值所造成的碳排放較多。環境規制系數為-0.034,在5%的統計水平顯著,表明環境規制越嚴格,地區農業碳排放強度越低。可能的原因在于環境規制提升預示地區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其可能采取生態補償等手段進一步引導農戶采用綠色農業技術,從而減少農業碳排放,進而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
3.2.2 穩健性分析
本文通過調整控制變量、更換估計模型、調整研究地區和研究時間等方式對主效應估計的穩健性進行檢驗,結果見表2。表2模型(2)—模型(6)中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系數持續顯著為負,證明主效應估計結果具有穩健性。
考慮到主效應分析結果可能存在內生性,本文基于式(2)和式(3)結合工具變量,就主效應的內生性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表3模型(1)為工具變量模型第一階段結果,模型(2)為第二階段結果。表3中農地流轉擬合值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顯著為負,這表明在排除內生性后主效應估計結果依然穩健。
在利用工具變量法處理內生性問題時,需要進行弱工具變量檢驗、不可識別檢驗①。首先,本文對所選工具變量進行弱工具變量檢驗,結果發現工具變量的F值為12.374,大于15%偏誤的臨界值8.96②。因此,根據STOCK等[43]的論述可知工具變量不是弱工具變量。其次,本文對所選擇工具變量進行不可識別檢驗,農地流轉工具變量的LM值為12.544,P值在1%的統計水平顯著,可知工具變量通過了不可識別檢驗。
3.3 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作用機制
3.3.1 中介效應分析
根據式(4)設定,可估計農地流轉對農業化學化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影響,見表4模型(1)和模型(2)。根據式(5)設定,可估計農地流轉與中介變量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見表4模型(3)和模型(4)。結合表4中農地流轉系數、中介變量系數,可得中介變量的具體中介效應情況(表5)。
根據表4模型(1)可知農地流轉對農業化學化水平的影響系數為-0.088,在5%的統計水平顯著,表明農地流轉面積擴大會顯著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而由表4模型(3)可知農業化學化水平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系數為0.450,在1%的統計水平顯著,表明農業化學化水平提高能顯著提升農業碳排放強度。因此,農地流轉能通過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而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即農業化學化水平在農地流轉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中介效應。所以,假說2成立。進一步分析發現,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直接影響系數為-0.037,而農地流轉通過作用于農業化學化水平而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間接影響為-0.040。可見,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減量效應主要通過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實現。這一作用機制可以概括為:農地流轉面積擴大→農業化學化水平下降→農業碳排放強度下降。
根據表4模型(2)可知,農地流轉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影響系數為0.118,在10%的統計水平顯著,表明農地流轉面積擴大會顯著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而由表4模型(4)可知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系數為0.111,在1%的統計水平顯著,表明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會提升農業碳排放強度。因此,農地流轉能通過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而增強農業碳排放強度。但是,農地流轉整體上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產生負向影響。所以,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農地流轉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遮掩效應(削弱作用),即農地流轉造成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會削弱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減量效應。所以,假說3成立。綜合而言,這一作用機制可以概括為:農地流轉面積擴大→農業機械化水平上升→農業碳排放強度相對上升(整體效應依然為:農地流轉面積擴大→農業碳排放強度下降)。
3.3.2 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利用Sobel-分析和Bootstrap抽樣法檢驗上述中介變量的中介效應①。結果,各中介變量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存在性與上文分析一致。可見,中介效應估計具有穩健性。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與討論
農業碳排放強度研究對于中國農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現有成果,在理論探討基礎上,系統分析了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并對相關結果進行了嚴格檢驗。結果表明。
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產生顯著負向影響,農地流轉面積擴大會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
農業化學化水平在農地流轉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中介效應,且農地流轉主要通過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而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
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農地流轉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發揮遮掩效應(削弱作用),即農地流轉會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而降低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減量效應。
就研究結果而言,本文測度的農業碳排放總量及過程中的CH4、N2O、CO2②與現有研究[9-10]較為相似、農業碳排放強度變化趨勢與現有研究[39]保持一致,同時本文所使用的控制變量的作用方向與這些變量在現有研究[13-18]中的作用效果較為相似,進一步證明了分析結果的可靠性。但是,現有研究并未分析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效應,更未討論農業化學化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農地流轉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過程中的作用。本文揭示的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顯著負向影響,可補充農業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體系,也可為推進農地流轉提供環境效益論據。此外,本文分析所得的農業化學化水平在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過程中的中介效應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在該過程中的遮掩效應,也能為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業化學物資投入情況改進和農業機械使用情況調整提供參考。不過,受制于研究數據等影響,研究仍存在局限,如尚未討論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非線性影響,也沒有結合農戶的微觀數據進一步驗證結論,這些都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4.2 建議
根據主要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議加快推進農地流轉,發揮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減量效應。包括通過加快土地確權頒證、加強農地流轉交易平臺建設、完善土地糾紛與矛盾調節機制、優化農地流轉服務體系等途徑推進農地流轉,從而發揮農地流轉的碳減排作用。
第二,建議提升農地流轉過程農業化學物資使用效率,減少農地流轉過程農業化學物資投入。通過加快構建農業技術產學研用體系、切實推進生態補償制度實施、增強政府農業技術補貼力度等方式引導農地轉入主體積極應用先進信息技術和生態農業技術以實現精準施肥和施有機肥,以在提升化學物資使用效率同時,提升農業綠色生產水平,降低農業直接碳排放。
第三,建議加快推動清潔型農業機械裝備研發與應用,實施機械化復式作業,降低農業機械化對農地流轉碳減排作用的遮掩效應。加快清潔能源驅動的農業機械裝備研發與應用,從能源端口降低農業機械的碳排放;結合轉入農地的規模經營主體特征推進農業機械裝備化與信息化結合,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以提升農業機械裝備能源使用效率與工作效率;引導轉入農地的規模經營主體推進農業機械復式作業,提升農業機械作業水平,強化農業機械增產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林而達.氣候變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3.
[2]--趙文晉,李都峰,王憲恩.-低碳農業的發展思路[J]-.-環境保護,2010(12):38---39.
[3]--田云,林子娟.中國省域農業碳排放效率與經濟增長的耦合協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4):-13---22.
[4]--田云,尹忞昊.中國農業碳排放再測算:基本現狀、動態演進及空間溢出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22(3):- 104---127.
[5]--吳賢榮,張俊飚,程文能.中國種植業低碳生產效率及碳減排成本研究[J]-.環境經濟研究,2017,2(1):57---69.
[6]--戴小文,楊雨欣.2007—2016年中國省域種植業碳排放測算、驅動效應與時空特征[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0,38(2):241---250.
[7]--董明濤.我國農業碳排放與產業結構的關聯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10):7---12.
[8]--吳昊玥,何宇,黃瀚蛟,等.中國種植業碳補償率測算及空間收斂性[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6):113---123.
[9]--閔繼勝,胡浩.中國農業生產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測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7):21---27.
[10]--尚杰,楊果,于法穩.中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23(3):354---364.
[11]--夏四友,趙媛,許昕,等.近20年來中國農業碳排放強度區域差異、時空格局及動態演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29(3):596---608.
[12]--朱洪革,曹博,趙文鋮.中國農業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時序演進及空間收斂特征[J]-.統計與決策,2022,38(9):-63---68.
[13]--楊紅娟,李明云,劉紅琴.農業碳排放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以云南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10):76---78.
[14]--何艷秋,戴小文.中國農業碳排放驅動因素的時空特征研究[J]-.資源科學,2016,38(9):1780---1790.
[15]--賀青,張虎,張俊飚.農業產業聚集對農業碳排放的非線性影響[J]-.統計與決策,2021,37(9):75---78.
[16]--魯釗陽.省域視角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3,31(5):674---683.
[17]--張金鑫,王紅玲.環境規制、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碳排放[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4):-147---156.
[18]--解春艷,黃傳峰,徐浩.環境規制下中國農業技術效率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基于農業碳排放與農業面源污染雙重約束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84---190.
[19]--匡遠配,陸鈺鳳.農地流轉的農業集約化效應研究-[J]-.農村經濟,2017(6):39---44.
[20]--楊廣亮,王軍輝.新一輪農地確權、農地流-轉與規模經營——來自CHFS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2,22(1):129---152.
[21]--盧新海,王洪政,唐一峰,等.農地流轉對農村減貧的空間溢出效應與門檻特征——省級層面的實證[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6):56---64.
[22]--洪名勇,何玉鳳,宋恒飛.中國農地流轉與農民收入的時空耦合關系及空間效應[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2):3084---3098.
[23]--楊子硯,文峰.從務工到創業——農地流轉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式升級[J]-.管理世界,2020,36(7):171---185.
[24]--郭小琳,鄭淋議,施冠明,等.農地流轉、要素配置與農戶生產效率變化[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12):54---63.
[25]--莫亞琳,蘇城藝,覃煥,等.農地流轉如何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廣西社會科學,2021(9):80---88.
[26]--馬賢磊,車序超,李娜,等.耕地流轉與規模經營改善了農業環境嗎 ——基于耕地利用行為對農業環境效率的影響檢驗[J]-.中國土地科學,2019,33(6):62---70.
[27]--鄒偉,崔益鄰,周佳寧.農地流轉的化肥減量效應——基于地權流動性與穩定性的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20,34(9):48---57.
[28]--龍云,任力.農地流轉對碳排放的影響:基于田野的實證調查[J]-.東南學術,2016(5):140---147.
[29]--仇童偉,-羅必良,-何勤英.-農地流轉市場轉型:理論與證據:-基于對農地流轉對象與農地租金關系的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9(4):-128---144.
[30]--李文明,羅丹,陳潔,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規模效益、產出水平與生產成本——基于1552個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5(3):4---17,43.
[31]--龍云,任力.農地流轉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基于農戶行為視角[J]-.經濟學家,2016(8):81---87.
[32]--袁若蘭,廖文梅,邱海蘭.農業技術培訓、經營規模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以水稻栽培技術為例[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doi:-11.3513. S.20220831.1117.008.
[33]--謝文寶,劉國勇.農地流轉背景下新疆農戶殘膜回收機械化技術采納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4):90---98.
[34]--高晶晶,史清華.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遷探究——基于微觀農戶要素投入視角[J]-.管理世界,2021,37(12):124---134.
[35]--楊建輝.農業化學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脫鉤關系研究——基于華東6省1市數據[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9):1517---1527.
[36]--張志高,袁征,黃冬至,等.農業化學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脫鉤關系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9,39(4):222---228.
[37]--匡遠配,彭鼎.要素結構配置的階段變化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4):24---31.
[38]--涂爽,徐芳.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環境污染——基于空間效應的分析[J]-.農村經濟,2020(8):109---117.
[39]--徐清華,張廣勝.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碳排放強度影響的空間溢出效應——基于282個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4):23---33.
[40]--尚杰,吉雪強,石銳,等.中國農業碳排放效率空間關聯網絡結構及驅動因素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2,30(4):543---557.
[41]--周京奎,王文波,龔明遠,等.農地流轉、職業分層與減貧效應[J]-.經濟研究,2020,55(6):155---171.
[42]--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43]--STOCK-J,-YOGO-M.-Identification-and-inference-foreconometric-models-asymptotic-distributions-of-industrialvariables-statistics-with-many-instruments[J]-.-Journal-of-theAmerican-Statistics-Association,-2005,-89(2):1319---1320.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nd Transfer on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Its Mechanism in China
JI-Xueqiang1,-LIU-Huimin2,-ZHANG-Yuesong1
(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2.-School-of-Finance,-Taxationand-Public-Administration,-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 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the-effect-and-mechanism-of-rural-land-transfer-on-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to-make-suggestions-for-the-realization-of-carbon-peak-and-carbon-neutrality-in-agriculture.-Thispaper-comprehensively-uses-the-two-fixed-effect-regression-model,-the-instrument-variable-model,-and-the-intermediaryeffect-model-for-empirical-analysis-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rigorously-tests-the-results.-The-results-showthat:-1)-rural-land-transfer-has-a-significant-negative-impact-on-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and-the-expansionof-rural-land-transfer-area-reduces-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2)-The-level-of-agricultural-chemistry-exertsan-intermediary-effect-on-reducing-the-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by-rural-land-transfer.-Rural-land-transfermainly-shrinks-the-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by-reducing-the-level-of-agricultural-chemistry.-3)-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level-exerts-a-cover-up-effect-on-reducing-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by-rural-land-transfer.-Rural-land-transfer-improves-the-level-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and-then-reduces-its-depressurization-effect-on-the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In-conclusion,-it-is-suggested-to-speed-up-rural-land-transfer,-to-improve-the-useefficiency-of-agricultural-chemical-materials,-and-to-promote-the-application-of-clean-agricultural-machinery,-so-as-tofurther-exert-the-reduction-effect-of-rural-land-transfer-on-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intensity.
Key words: rural-land-transfer;-agricultural-carbon-emission;-carbon-peak;-carbon-neutral;-instrument-variable;-intermediary-model
(本文責編:張冰松)
①考慮到現階段我國農地流轉的主要內容是耕地流轉,主要影響狹義農業,故此本文專門分析農地流轉對狹義農業的影響。
①本文選擇農業化學化水平和農業機械化水平作為中介變量,一方面是由于這兩個變量是農業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且會影響農業總產值,且降低農業化學化水平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現在農業領域的重點,另一方面則是現有研究成果能夠較好的支撐農地流轉→農業化學化/農業機械化→農業碳排放強度的理論邏輯論證,其他路徑要么缺乏足夠成果支持其邏輯分析,要么其分析的現實價值有所不足。
①狹義農業碳排放包含稻田的-CH4排放,各類作物、化肥和土壤引起的-N2O排放,-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和農業灌溉所產生的-CO2排放。在分析中,本文專門選擇農作物及其土壤以及農業物資所引起的碳排放,是因為農地流轉對這兩方面會產生直接的作用,進而影響農業碳排放強度。由于現有研究較少分析農地流轉對秸稈焚燒的作用。因此,在理論上缺乏農地流轉對秸稈焚燒及其所產生碳排放影響的分析依據,故未對其分析。
②平行中介效應,即在分析一中介變量作用時,不考慮其他中介變量作用,將其余變量作用都歸納為農地流轉對農業碳排放強度的直接影響。這樣可以清晰描述各中介變量作用,避免串聯式中介效應分析帶來的作用重疊問題。
①由于在分析中只有一個工具變量,故不存在工具變量過度識別問題,所以本文沒有對工具變量進行過度識別檢驗。
②一般情況下,F值大于10%偏誤的臨界值可認為是強工具變量,F值大于15%偏誤的臨界值可以認為不是弱工具變量。
①為節約版面未展示分析過程,若有需要可向筆者咨詢獲取。
②為節約版面未展示CH4、N2O、CO2具體數值,若有需要可向筆者咨詢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