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軍 徐源 高涵 賈艷嬌 陳瓊 葉潤 段鴻斌



摘要:為了探究粉防己內生細菌的多樣性,挖掘粉防己內生細菌資源,采用Illumina MiSeq測序技術對粉防己根、莖、葉內生細菌的16S區進行測定,并分析群落組成、多樣性、差異化及功能等生物學信息。結果表明,從粉防己不同組織中共獲得212 928個有效序列,1 130個操作分類單元(OTU),隸屬于23門、38綱、78目、148科、304屬、290種。α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根部內生細菌的群落豐富度最高,葉部內生細菌的多樣性最高,莖部內生細菌的豐富度、多樣性最低。在門水平上,變形菌門在不同組織中的豐度均最高,為最優勢菌門。在綱水平上,根部內生細菌的優勢菌綱為放線菌綱;莖部、葉部內生細菌的優勢菌綱均為γ-變形菌綱。在屬水平上,根部內生細菌的優勢菌屬為擬無枝酸菌屬(Amycolatopsis);莖部內生細菌的優勢菌屬為泛菌屬(Pantoea);葉部內生細菌的優勢菌屬有泛菌屬、金黃桿菌屬。熱圖結果表明,同類型組織樣本群落結構相似,不同組織樣本間的群落組成差異顯著。LEfSe分析結果表明,引起不同組織差異顯著的菌門主要為變形菌門、放線菌門、TM7菌門,菌屬主要為假諾卡氏菌屬、酸桿菌屬、慢生根瘤菌。PICRUSt2功能預測發現,粉防己內生細菌功能基因豐富,其中與新陳代謝、環境信息處理、遺傳信息處理相關的基因數量相對最多。綜上,粉防己內生細菌具有豐富的群落多樣性及功能多樣性,可為進一步開發利用粉防己內生細菌資源奠定基礎。
關鍵詞:粉防己;內生細菌;多樣性;高通量測序;功能預測
中圖分類號:S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3)17-0019-10
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是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以根莖入藥,主要藥用成分為生物堿,其中粉防己堿(C38H42N2O6)、防己諾林堿(C37H40N2O6)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粉防己的質量標志物,具有抗腫瘤、抗炎、抗痛風、抗細胞纖維化等藥理活性[1]。粉防己作為一種寶貴的中藥材,近年來逐漸發展為經濟作物,在農業種植上占有優勢地位[2]。植物內生細菌在促進植物體生長繁殖、有效物質合成、抵御病蟲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4]。植物中不同組織由于生存環境及自身結構的差異,造成菌落物種多樣性、豐富度差異顯著[5]。不同組織中菌群的豐度變化可為挖掘粉防己中具有特定應用價值的微生物種質資源指明方向。因此,掌握粉防己內生細菌資源分布規律及功能,對粉防己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及內生細菌資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植物內生菌作為國內外迅速受到關注的微生物類群,逐漸受到研究者的喜愛。大量研究發現,植物內生菌廣泛分布于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中[4]。由于植物體受到環境因素、自身生長狀態及物種基因型的影響[6-8],其分布在不同組織中的菌落組成結構和功能有所差異。尹秀等研究發現,手掌莖部、葉部、果莢組織中的內生真菌組成具有相似性,而根中的內生菌與其他組織的內生菌之間存在差異[9]。李佳琪等研究發現,由于知母葉部生長旺盛,與環境接觸較密切,其多樣性最高。該研究還發現,較高菌株比例的發酵產物對淺表感染真菌表現出良好的拮抗活性[10]。Purushotham等研究發現,霍羅皮托組織類型對內生細菌多樣性的影響顯著,并且多數可培養內生細菌對植物病原菌高度拮抗[3]。劉蓬蓬等研究發現,黃芪內生細菌群落多樣性較低,參與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和代謝的基因較多[11]。眾多研究結果表明,內生菌的基因型在揭示宿主植物生理特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顧美英等發現,黑果枸杞內生細菌中與新陳代謝相關的功能基因相對豐度較高,驗證了黑果枸杞本身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脂肪、維生素、花青素、多糖和總黃酮等活性成分[12]。楊多等發現,胡楊內生細菌群落中細胞壁、細胞膜、外排泵、氧化應激、相容性溶質、能量代謝等相關通路表達豐度較高,與多鹽堿脅迫環境下胡楊表現出較強的抗逆性相契合[13]。
目前,對于植物內生菌的分離多集中于體外培養,但由于大多數內生菌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僅有少部分內生菌能夠被分離獲得[14]。因此,傳統的組織分離方法對研究微生物多樣性具有極大的局限性。高通量技術因具備測序基數大、測序深度廣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微生物多樣性研究[15]。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第二代測序技術全面系統地分析粉防己根、莖、葉內生細菌群落分布規律,并對不同組織中內生細菌群落功能進行預測,以期從整體上把握粉防己內生細菌多樣性及功能群結構,為粉防己內生細菌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
新鮮粉防己于2022年11月采集自中國河南省信陽市信陽農林學院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全球定位系統(GPS)坐標:114°01′~114°06′E,31°46′~31°52′N],由信陽農林學院陳瓊教授鑒定。在試驗中設置3組樣品進行處理,每組樣品設3個生物學重復,即根樣品(FG):FG1、FG2、FG3;葉樣本(FY):FY1、FY2、FY3;莖樣本(FJ):FJ1、FJ2、FJ3。
1.2 樣品預處理
將新鮮植物根、莖、葉上的雜物沖洗干凈,每種組織材料取5.0 g,用無菌水沖洗3次,并用無菌濾紙吸收表面水分。依次用75%乙醇浸泡3 min、3%次氯酸鈉溶液浸泡2 min、75%乙醇處理30 s,最后用無菌水清洗5次,并用無菌濾紙吸收植物組織表面的水分。取最后1次漂洗液涂布于營養瓊脂平板上,于28 ℃培養2~3 d,以檢測各組織表面是否消毒徹底。將消毒后的樣品置于-80 ℃超低溫冰箱中,待進行下一步的DNA提取。
1.3 DNA提取
分別取3.0 g前期處理的根、莖、葉樣本進行DNA處理,用蛋白酶K裂解結合苯酚三氯甲烷的方法抽提DNA片段,抽提的DNA用1.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4 PCR擴增與測序
選取16S區序列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采用兩步PCR擴增方法,以純化的DNA為模板,利用16S區通用引物(799F 5′-AACMGGATTAGATACCCKG-3′;1193R 5′-ACGTCATCCCCACCTTCC-3′)將含有特異性barcode和部分測序引物的融合引物進行PCR擴增,取3 μL PCR產物進行1.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觀察條帶是否單一、片段長度是否與預期片段一致,并將PCR擴增產物用2%瓊脂糖凝膠電泳切膠回收,用AXYGEN公司的AxyPrep DNA凝膠回收試劑盒回收PCR產物,并對回收產物進行定量分析,將樣品按照等摩爾比混勻后進行二次PCR擴增,添加測序所需的特異性接頭,完成文庫構建,通過Novaseq 6000 SP 500 Cycle Reagent Kit(Illumina USA)平臺,在微基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完成測序。
1.5 數據統計與分析
將原始數據通過barcode分配樣品reads,得到有效序列,并通過Trimmomatic(Version 0.35)軟件去除末端的低質量序列,用cutadapt(version 1.16)軟件進行測序接頭和引物的處理,用Flash(version 1.2.11)軟件對樣品中的reads進行拼接,用mothur(Version 1.33.3)軟件對序列質量進行質控、過濾,去除嵌合體,得到優化序列,按照97%的序列相似度,對所得序列采用uParse軟件進行操作分類單元(OTU)聚類,并統計分析門、綱、屬分類水平上的群落結構信息。用R語言(Version 3.6.3)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繪制稀釋曲線、Venn圖、群落結構柱形圖、heatmap。用R語言vegan分析每組的α多樣性水平。用R語言中的pheatmap(version:1.0.12)進行群落差異性分析,用python(2.7.13)進行LEfSe組間優勢內生細菌差異分析。利用PICRUSt2軟件進行功能預測,參照KEGG數據庫進行功能注釋。
2 結果與分析
2.1 PCR擴增結果
所有植物樣品的對照平板培養1周后沒有菌落長出,表明樣品表面已完全消毒。如圖1所示,經電泳檢測,所有樣品的PCR擴增產物條帶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亮度,無副帶或拖帶,表明PCR擴增條件合適,各樣品純度較高,可用于后續高通量測序分析。
2.2 測序樣本數據統計
通過高通量測序,獲得粉防己不同組織樣品的原始DNA序列,對序列進行處理后,最終從9個測試樣本中共獲得212 928個有效序列、137 680個優化序列、51 855 756個優化序列堿基(表1)。從優化序列的平均長度得分來看,3組優化序列的長度均分布在300~400 bp,與16S區域的序列長度吻合。
2.3 粉防己不同組織內生細菌的OTU分布
由圖2可知,經過聚類分析,粉防己的不同組織中共有1 130個OTU,根、莖、葉3個組織樣品中分別檢測到796、346、723個OTU。根、莖、葉中獨立的OTU數分別是330、44、228個,分別占內生細菌總OTU數的29.20%、3.89%、20.18%。由此可見,根、葉中內生細菌多樣性較高,莖中最低。根、葉中共有的OTU有433個,根、莖中共有的OUT有240個,葉、莖共有的out有269個,僅有207個OTU同時分布在根、莖、葉中,占OTU總數的18.32%。上述結果說明,不同組織之間的物種組成差異較大,表現出組織差異性。
2.4 α多樣性分析
α多樣性通常用于研究樣本的群落多樣性,通過α多樣性指數來評估樣本菌群組成情況。Chao指數、Ace指數反映了樣品的群落豐富度,PD_whole_tree指數、香農指數和辛普森指數反映了樣品群落的多樣性,覆蓋率能夠表明樣本排序的深度[16]。由表2可知,不同組織樣本中的微生物覆蓋率均大于99%,表明本檢測能夠反映樣品中微生物的真實情況。Chao指數、Ace指數均表現為在根、莖、葉3個部位差異顯著,且表現出根中內生細菌豐富度最高、葉中次之、莖中最低。葉中的香農指數最高,辛普森指數最低,表明葉中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最高,莖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最低。
由圖3-A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樣本量的增大,曲線急劇上升,表示群落中有大量物種被發現, 需要增加抽樣量;若曲線趨于平緩,則表明抽樣合理可行[17]。從圖3-A還可以看出,該曲線趨于平緩,表明此樣本抽樣充分。從圖3-B可以看出,該曲線是在樣本中按OTU豐度從大到小排序而成的,用于解釋物種豐度、物種均勻度。在水平方向,物種豐富度越高,曲線在橫軸上的范圍越大;曲線越平緩,反映樣本中物種分布越均勻[18]。從圖3-B還可以看出,不同組織的豐富度表現為葉>根>莖。隨著OTU數的增多,根、葉表現出較高的均勻度,而莖中有明顯的優勢菌群,均勻度最低。
2.5 粉防己不同組織中內生細菌的群落組成和群落結構
種群歸類結果顯示,粉防己根、莖、葉樣品中共檢測到23門、38綱、78目、148科、304屬、290種細菌。在不同組織中,各類細菌的分類階層總數存在差異,其中從根部檢測到22門、35綱、69目、116科、204屬、193種細菌,從葉部檢測到19門、31綱、67目、131科、257屬、236種細菌,從莖部檢測到18門、31綱、58目、96科、169屬、140種細菌。
由圖4可以看出,在門水平上,粉防己不同組織中可歸類細菌群落(OTU至少在1個組織中的豐度≥1%)共分布9門細菌,包括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厚壁菌門(Firmicu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異常球菌-棲熱菌門(Deinococcus-Thermus)、TM7菌門(Saccharibacteria)、綠彎菌門(Chloroflexi)、綠菌門(Chlorobi)、酸桿菌門(Acidobacteria)。其中,變形菌門作為不同組織中共同的優勢菌門,在根、莖、葉中的豐度分別為41.93%、95.97%、49.21%。不同組織中的內生細菌群落組成及豐度有一定差異,根中的優勢菌門為變形菌門、放線菌門、TM7菌門,葉中的優勢菌門為變形菌門、放線菌門、厚壁菌門。
莖中變形菌門的豐度最高,其他菌門僅占5%左右。除此之外,擬桿菌門、異常球菌-棲熱菌門在葉中的豐度較高,而在根、莖中的豐度低于1%。
由圖5可以看出,在綱水平上,粉防己不同組織中共有的優勢菌綱包括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放線菌綱(Actinobacteria)、α-變形菌綱(Alphaproteobacteria)、β-變形菌綱(Betaproteobacteria)、桿菌綱(Bacilli)等。而其他菌類的豐度較低,如酸微菌綱(Acidimicrobiia)、鞘氨醇桿菌綱(Sphingobacteriia)、綠菌綱(Chlorobia)、變形菌綱(Deltaproteobacteria)、不動桿菌綱(Acidobacteriia)、Solibacteres綱、丹毒絲菌綱(Erysipelotrichia)、迷蹤菌綱(Elusimicrobia)。其中根、莖、葉中的優勢菌綱差異較大,放線菌綱作為根的優勢菌綱,豐度為41.53%;γ-變形菌綱作為莖、葉中的優勢菌綱,豐度分別為91.27%、25.50%。由圖5還可以看出,根、葉中的內生細菌物種組成較為豐富,在綱水平上的物種種類較多,莖中的內生細菌多樣性較低,呈現出組織特異性。
由圖6可以看出,在屬水平上,粉防己不同組織中共有的優勢菌屬包括泛菌屬(Pantoea)、酸桿菌屬(Acidibacter)、擬無枝酸菌屬(Amycolatopsis)等。擬無枝酸菌屬、酸桿菌屬作為根中的優勢菌屬,兩者在根中占比高達50%以上,分別占30.97%、21.54%。泛菌屬作為莖中的絕對優勢菌屬,占比高達89.70%。從圖6中還可以看出,葉中的內生細菌菌落組成較均勻,說明葉中的內生細菌群落較穩定。除未分類的細菌外,在葉中內生細菌豐度排名前5的菌種主要分布在泛菌屬、金黃桿菌屬(Chryseobacterium)、Exiguobacterium(尚無統一的中文名)、雷爾氏菌屬(Ralstonia)、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2.6 粉防己不同組織內生細菌的差異分析
基于各樣品序列間的進化關系來比較微生物群落的顯著性差異。通過非加權UniFrac分析可知,基于進化關系,粉防己不同組織的內生細菌總體可以分為2類,根和葉聚為一類,莖單獨聚為一類,表明根、葉部含有的內生細菌物種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從熱圖的顏色可以看出,根、莖、葉的組間差異明顯(圖7)。
為了進一步分析粉防己不同組織中內生細菌的差異,對根、莖、葉樣品進行LEfSe分析。圖8-A為差異物種的LDA分布結果,顏色代表不同的分組,長度代表差異物種的貢獻度大小,即LDA score[19]。圖8-B為差異物種進化分支樹。設定LDA score>3有顯著差異。根中有82個差異顯著單元,莖中有5個差異顯著單元,葉中共有94個顯著單元。由圖8-A可知,β-變形菌綱在組間差異顯著,且在根中豐度最高;β-變形菌綱的LDA值大于其他分類單元,表明對組間差異影響最大。同理,泛菌屬在組間差異顯著,在莖中豐度最高。放線菌門在組間差異顯著,在葉中豐度最高。在門水平上,具有顯著差異的門包括變形菌門、放線菌門、TM7菌門、厚壁菌門、擬桿菌門。在屬水平上,具有顯著差異的菌屬共有12個,包括假諾卡氏菌屬、酸桿菌屬、慢生根瘤菌屬、泛菌屬、Uruburuella(尚無統一的中文名)、假節桿菌屬(Pseudarthrobacter)、雷爾氏菌屬、金黃桿菌屬、弧菌屬(Vibrio)、鞘氨醇桿菌屬[JP4](Sphingomonas)、假單胞菌屬、水桿菌屬(Aquabacterium)。
2.7 功能預測分析
為了探究粉防己不同組織內生細菌的功能,本研究用PICRUSt2軟件對內生細菌的功能進行預測?;贙EGG數據庫比對,發現粉防己內生細菌所有基因序列注釋的功能共分為六大類,分別為細胞過程、環境信息處理、遺傳信息處理、人類疾病、生物體系統及新陳代謝。其中,新陳代謝、環境信息處理、遺傳信息處理相關的基因數量最多,相對豐度分別為60.51%~67.44%、7.85%~13.66%、8.25%~9.91%。在KEGG二級分類的功能通路中,共有45個代謝通路,其中豐度占比排名前25的代謝通路如表3所示。在新陳代謝方面,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相對豐度最大,占總數的15.56%~16.02%;在環境信息處理方面,膜運輸、信號傳導為主要功能;在遺傳信息處理方面,主要涉及復制和修復、翻譯、折疊、分類和降解等功能。此外,在人類疾病相關的通路中,以耐藥抗菌、細菌性傳染病、細胞異常生長為主。不同組織在各代謝通路中表現出差異性。在細胞過程、環境信息處理和人類疾病3個方面,其相對豐度均表現為莖部高于根部、葉部。在生物體系統、新陳代謝方面,根部的相對豐度最高。遺傳信息處理方面,葉部的相對豐度最高。
3 討論
本研究首次采用高通量技術對粉防己不同組織的內生細菌多樣性展開分析,結果表明,根、莖、葉內生細菌豐富度及多樣性呈顯著差異。粉防己根部內生細菌的豐富度顯著高于莖部、葉部,表現為根>葉>莖,而粉防己內生細菌的多樣性則表現為葉>根>莖。該結果與其他研究中報道的在蘋果砧木T337[20]、牛至[21]、三倍體毛白楊[22]中的研究結果相似,均表現為根部內生細菌多樣性最高。土壤是根部內生細菌的重要來源,土壤中細菌通過自然孔口或傷口進入根部,經過長時間的特定選擇機制使大量細菌移動并定殖于適宜的植物根部組織,可能是根部內生細菌多樣性較高的原因[23-24]。粉防己葉部內生細菌的多樣性最高,與喙核桃[16]、鐵皮石斛[25]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說明,粉防己葉部生長旺盛,與空氣接觸較緊密。內生菌經過與宿主長期進化,不同組織之間豐富度和多樣性也隨之呈現出差異性。
在門水平上,變形菌門為粉防己不同組織內生細菌的最優勢菌門,在根、莖、葉中占比分別為41.93%、95.97%、49.21%。由此可以看出,莖部內生細菌主要為變形菌門,表現出莖部菌落分布不均一。除此之外,根中的優勢菌門還包括放線菌門、TM7菌門。葉中的優勢菌門還包括放線菌門、厚壁菌門。有研究結果顯示,變形菌門在植物體中廣泛分布,如甜櫻桃[26]、煙草[27]、淫羊藿[19]等。有研究發現,變形菌門豐度越大,其中的有機質和C、N養分含量就越多[28]。目前,變形菌門在氮肥利用[29-30]、生物防治[31]、污染物降解[32]等方面具有相關應用。TM7菌門作為候選門級輻射類群中唯一成功獲得的可培養菌株,普遍存在于人類口腔及消化道中,與口腔疾病與消化道疾病存在緊密聯系[33-34]。厚壁菌門細菌具有嗜熱、耐鹽的特性[35],厚壁菌門作為葉部的優勢菌門,能通過產生芽孢來抵抗脫水和極端環境[36-37],說明當葉部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時,具備抵御脅迫能力的厚壁菌門細菌能夠生存下來。
在屬水平上,不同組織中的優勢菌屬具有一定差異。擬無枝酸菌屬、酸桿菌屬作為根中的優勢菌屬,兩者在根中占比達50%以上。泛菌屬作為莖中的絕對優勢菌屬,占比高達89.70%。葉部各個菌屬的豐度較均勻,其中金黃桿菌屬、Exiguobacterium(尚無統一的中文名)、雷爾氏菌屬、假單胞菌屬的豐度較高。不同組織菌群的豐度變化可為挖掘粉防己中具有特定應用價值的微生物種質資源指明方向。擬無枝酸菌作為放線菌門下的菌群,在抗菌、抗癌、抗氧化、抗高血糖和酶抑制活性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生物活性,具有挖掘新型抗生素的潛力[38]。有研究結果顯示,酸桿菌屬作為一種有益菌屬,因具備環境修復的活性,常被用于制作生物肥料,在維護農業可持續性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39]。酸桿菌屬是根部的優勢菌屬,說明粉防己根部具有改善土壤健康的作用。泛菌屬作為莖和葉部的優勢菌屬,廣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固氮、溶解磷酸鹽、分泌植物激素、抵御植物病害等作用[40]。此外,在不同組織中還含有大量未分類菌群,值得進一步研究。
粉防己中不同組織間微生物群落差異較明顯,基于進化分析聚類結果可知,根和葉聚在一起,莖單獨為一列。該結果說明,根、葉部位內生細菌的群落結果較為相似,而莖與根、葉部位的內生細菌差異較顯著。莖部內生細菌可能由于自身結構特征,與外界微生物的交換能力較弱。由LEfSe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葉部的放線菌門、莖部的泛菌屬及根部的β-變形菌綱對組間差異影響極大。該結果揭示,不同組織由于生存環境的差異造成群落物種多樣性不同。
PICRUSt2功能預測結果表明,在粉防己根、莖、葉內生細菌中,新陳代謝通路中的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代謝功能豐度較高。該結果與南瓜[41]、三七[42]、毛竹[43]中內生細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謝功能豐度最高相似。碳水化合物代謝作為內生細菌獲得營養物質的重要途徑,在各個組織中含量均為最高,說明其內生細菌生理代謝狀態均比較活躍。碳水化合物通路、內分泌通路在根中的相對豐度最高,說明根部內生細菌次級代謝產物豐富,從而證實粉防己以主根入藥的優勢。細胞活動性、膜運輸、信號傳導均在莖部注釋到的基因數量最多,印證了莖作為植物的營養器官,起著運輸營養物質的作用,也說明植物內生細菌與植物組織相輔相成。復制和修復、翻譯、折疊、分類和降解均在葉部注釋到的基因數量最多,說明葉生長旺盛,葉部內生細菌生長繁殖能力較強。通過對粉防己根、莖、葉中內生細菌的功能預測,為挖掘植物中功能菌株提供了參考依據。
4 結論
粉防己根、莖、葉部位均含有豐富的內生細菌,其中根部內生細菌物種豐富度最高,葉部內生細菌物種多樣性最高,莖部內生細菌物種豐富度及多樣性均最低。在群落組成上,變形菌門為3個組織共同的最優勢菌門。在屬水平上,不同組織部位內生細菌優勢菌屬存在差異。擬無枝酸菌屬、酸桿菌屬為根部優勢菌屬;泛菌屬為莖部優勢菌屬;泛菌屬、金黃桿菌屬為葉部優勢菌屬。3個組織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根、莖、葉中菌落結構呈現出差異性。LEfSe分析結果顯示,放線菌門、β-變形菌綱、泛菌屬是引起組間差異的顯著單元。功能預測發現,植物內生細菌與植物組織相輔相成,其功能呈現出組織差異性。根、莖、葉內生細菌在新陳代謝、細胞活動、遺傳信息處理通路上被注釋到的基因數量較多。
參考文獻:
[1]莫柳英,張 帆,郝二偉,等. 基于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網絡藥理學的防己質量標志物(Q-Marker)預測分析[J]. 中草藥,2022,53(19):6283-6295.
[2]趙云武,宋 偉,張 斌,等. 十堰地區粉防己種子育苗及林下栽培技術[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22(3):121-124.
[3]Purushotham N,Jones E,Monk J,et al. Community structure,diversity and potential of endophytic bacteria in the primitive New Zealand medicinal plant Pseudowintera colorata[J]. Plants,2020,9(2):156-170.
[4]巫 艷,周云瑩,朱璽燊,等. 植物內生菌多樣性及其病害生防機制研究進展[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7(5):897-905.
[5]姚領愛,胡之璧,王莉莉,等. 植物內生菌與宿主關系研究進展[J]. 生態環境學報,2010,19(7):1750-1754.
[6]Jia T,Oberhofer M,Shymanovich T,et al. Effects of hybrid and non-hybrid epichlo? endophytes and their associated host genotypes on the response of a native grass to varying environments[J]. Microbial Ecology,2016,72(1):185-196.
[7]袁叢軍,劉 娜,謝 濤,等. 貴州青錢柳群落結構及物種多樣性特征[J]. 江蘇農業科學,2022,50(4):131-138.
[8]Chen K L,Huang G,Li Y K,et al.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reveals correlations among fruit ingredients,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AMF communities in three Lycium barbarum producing regions of China[J]. Microbiology Spectrum,2022,10(2):e0229321.
[9]尹 秀,祿亞洲,張二豪,等. 手掌參內生真菌及根際土壤真菌的群落組成[J]. 植物保護學報,2022,49(4):1102-1110.
[10]李佳琪,胡海艷,姚華雄,等. 知母內生真菌多樣性及其對淺表感染真菌的體外拮抗活性[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2022,61(5):84-93.
[11]劉蓬蓬,陳江寧,孟 莉,等.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測序分析黃芪內生細菌多樣性[J]. 中草藥,2018,49(11):2640-2645.
[12]顧美英,古麗尼沙·沙依木,張志東,等. 黑果枸杞不同組織內生細菌群落多樣性[J]. 微生物學報,2021,61(1):152-166.
[13]楊 多,岳海濤,伍杰毅,等. 胡楊葉片及韌皮部內生細菌多樣性及生物學功能分析[J]. 微生物學報,2022,62(1):213-226.
[14]Rappé M S,Giovannoni S J. The uncultured microbial majority[J]. Annu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2003,57(1):369-394.
[15]Wen C Q,Wu L Y,Qin Y J,et al. Evaluation of the reproducibility of amplicon sequencing with Illumina MiSeq platform[J]. PLoS One,2017,12(4):e0176716.
[16]張桂華,李 旦,何承忠. 基于高通量測序分析喙核桃內生真菌多樣性[J]. 山東農業科學,2022,54(11):62-69.
[17]趙 萍,金文剛,蘭阿峰,等. 基于Illumina MiSeq測序技術分析大鯢肉冷藏過程中微生物菌群演替規律[J]. 食品科學,2022,43(20):172-182.
[18]王 艷,常 帆,程虎印,等. 重樓根際及藥用部位內生真菌多樣性與群落結構差異分析[J]. 中草藥,2019,50(5):1232-1237.
[19]李巧玲,任明波,曹 然,等. 基于高通量測序的3種淫羊藿葉片內生細菌群落結構研究[J]. 微生物學雜志,2022,42(1):43-53.
[20]程 歡,張東華,張俊忠,等. 蘋果砧木T337不同組織內生菌群落及其功能預測[J]. 江蘇農業科學,2022,50(14):144-154.
[21]高 磊,劉永紅,馬金彪,等. 新疆藥用植物牛至內生細菌多樣性與抗菌活性[J]. 微生物學通報,2021,48(4):1140-1150.
[22]楊敬敬,韓 爍,王 霞,等. 三倍體毛白楊不同組織內生細菌多樣性分析[J]. 微生物學通報,2022,49(8):3021-3036.
[23]曹 焜,王曉楠,孫宇峰,等. 植物根部內生細菌多樣性及其生防作用研究進展[J]. 農業與技術,2017,37(17):1-3,5.
[24]Torsvik V,vres 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 in soil:from genes to ecosystems[J].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2002,5(3):240-245.
[25]陳澤斌,李 冰,高 熹,等. 鐵皮石斛不同部位內生細菌群落高通量分析[J]. 河南農業科學,2017,46(11):98-102,112.
[26]趙柏霞,閆建芳. 高通量技術分析‘砂蜜豆甜櫻桃不同組織內生細菌多樣性[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3,25(3):66-77.
[27]林 麗,陳澤斌,何群香,等. 煙草不同部位內生細菌的多樣性[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2):274-278.
[28]張秋玉,陳 晶,周雪妹,等. 莼菜不同組織內生細菌多樣性的比較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1(3):285-291.
[29]李 雯,閻愛華,黃秋嫻,等. 尾礦區不同植被恢復模式下高效固氮菌的篩選及Biolog鑒定[J]. 生態學報,2014,34(9):2329-2337.
[30]彭玉嬌,崔學宇,邵元元,等. 不同樹齡沙田柚果園土壤肥力、葉片養分和土壤細菌群落的特征[J]. 江蘇農業學報,2021,37(2):348-354.
[31]Bodenhausen N,Horton M W,Bergelson J. Bacter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leaves and the roo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J]. PLoS One,2013,8(2):56329-56338.
[32]宋兆齊,王 莉,劉秀花,等. 云南4處酸性熱泉中的變形菌門細菌多樣性[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6,50(3):376-382.
[33]聶 杰,陳宇星,姜 淞,等. 解糖微小寄生菌的研究進展[J].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21,51(11):1523-1531.
[34]Bor B,Bedree J K,Shi W,et al. Saccharibacteria (TM7) in the human oral microbiome[J].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2019,98(5):500-509.
[35]Seong C N,Kang J W,Lee J H,et al. Taxonomic hierarchy of the phylum firmicutes and novel firmicutes species originated from various environments in Korea[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18,56(1):1-10.
[36]Galperin M Y. Genome diversity of spore-forming firmicutes[J]. The Bacterial Spore(From Molecules to Systems),2016,1(2):1-18.
[37]楊文琦,龍宣杞,崔衛東. 玉米青貯中細菌多樣性分析[J]. 新疆農業科學,2013,50(8):1424-1433.
[38]Song Z,Xu T,Wang J,et 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the genus Amycolatopsis:structures,bioactivities and biosynthesis[J]. Molecules,2021,26(7):1884-1919.
[39]Liu X Y,Shi Y,Kong L Y,et al.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bio-compost increase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altered its composition and network[J]. Microorganisms,2022,10(2):462-481.
[40]Dutkiewicz J,Mackiewicz B,Lemieszek M K,et al. Pantoea agglomerans:a mysterious bacterium of evil and good. Part Ⅳ. Beneficial effects[J]. Annals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16,23(2):206-222.
[41]黃子粵,劉文君,覃仁柳,等. 不同品種南瓜內生細菌多樣性及PICRUSt基因功能預測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21,54(18):4018-4032.
[42]李秋樺,夏體淵,任 禛,等. 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解析三七不同部位內生細菌多樣性[J]. 西南農業學報,2021,34(10):2182-2190.
[43]朱偉垚,林夢婷,吳仲義,等. 不同竹齡毛竹莖干內生細菌多樣性與功能預測[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2,40(5):766-774.
收稿日期:2023-01-1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2002083);河南省科技專項(編號:201111310900);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編號:222102110247)。
作者簡介:楊立軍(1993—),男,甘肅慶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工作。E-mail:yanglijun0417@126.com。
通信作者:段鴻斌,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微生物與生化藥學研究。E-mail:DHB197001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