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本節高三專題復習課的主題是“創新”,據此設定的議題是“如何認識創新”,提煉的學科大概念是“創新”,設定的情境是古今改革事件,以“促進創新”為主題進行跨模塊專題復習。教學模式為以學科大概念為統攝嘗試實施議題引領下的課堂教學。
一、確定大議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實施議題式教學的關鍵在于確定活動議題,本課時教學設計以“改革”為情境,確定的議題是“如何認識創新”,包括創新是什么、為什么要創新、如何推進創新。在“如何認識創新”這個議題的價值引領下,學生可以獲得“必須推進創新”的肯定回答,做推進創新的支持者、擁護者和參與者。為了講清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首先以《堂吉訶德勇斗風車式的勇敢》為序幕,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圖片—《八里橋之戰》中清軍以大刀、長矛毫無畏懼地對抗英法聯軍密集的炮火。
師:此時此刻,同學們的感受是什么呢?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生1:震撼!這些大清勇士太勇敢了,不怕死,太棒了。
生2:愚蠢!大清勇士太傻了,打不贏還不跑,以卵擊石。
生3:悲哀!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制于人。
……
師: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PK 侵略者的火炮。清軍的大刀、長矛砍上英法聯軍的大炮,大清勇士在一次次沖擊中全部陣亡。這種堂吉訶德斗風車式的“勇敢”是冷兵器時代與熱兵器時代對撞的悲哀。大清帝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吧?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清王朝需要改革創新,需要增強以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需要把國家發展起來,需要讓國家強大起來,用強大的國家實力維護國家的安全、主權和發展利益。
二、提煉大概念,建構科學的課程體系
學科課程內容不是學習的全部,但如果失去了學科課程,無論是議題式教學,還是大概念教學就失去了所有的依托。因此,提煉學科大概念,并以學科大概念對學科課程內容進行結構化建構,是實施議題引領下的學科大概念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本課的學科大概念為“創新”,以該學科大概念為核心,分別從哲學、經濟與文化角度進行學科大單元建構,從而形成學科大觀念,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實現學科育人。
1. 哲學意義上的創新內容的學科建構
(1)創新的緣由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存在著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需要堅持對立統一的觀點,正確處理肯定與否定的關系,堅持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創新的依據
辯證否定觀。辯證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其實質是“揚棄”。辯證否定既是聯系的環節,又是發展的環節。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不破不立,既破又立,要樹立創新意識。
2. 創新在經濟角度的學科建構
(1)是什么
經濟角度的創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2)為什么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3)怎么做
國家:①堅持創新發展,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②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③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增強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優化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企業:自主創新,依靠科技和管理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3. 文化創新的路徑
(1)縱向本來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根據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與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2)橫向外來
文化交融的意義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
(3)發展未來
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當今中國時代之基,解決時代問題。
教師在“如何認識創新”這個議題引領下,在“創新”這個學科大概念統攝下,融合哲學、經濟、文化角度內容,遵循學科邏輯進行建構,在整體性思維下建構學科大單元體系,有助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這個大觀念,從學科知識的教學轉向學科關鍵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設置大情境,優化辨析性主題情境
議題引領下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建構的學科課程體系,需要在情境化中與社會生活深度對接。學科大概念是結構化的,學科化的復雜情境也需要圍繞主題進行情境優化,建構辨析性的主題情境。本課在“如何認識創新”這個議題引領下,以“創新”為核心,以“改革”為主題,建構辨析性主題情境,使情境得以進一步優化。
1. 篇章一:中國的古代改革
中國從不缺乏改革者。從李悝改革算起,中國經歷過無數次改革。但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也從來不缺乏反對者。
中國古代的一些改革,即便成功了,改革的操盤者也往往無法笑到最后:商鞅立法而被肢解;吳起刻削而被車裂;王安石郁郁而終;張居正去世后,家屬慘遭抄家流放。
2. 篇章二:中國的近代改革
晚清三次論戰體現了否定之否定即辯證否定的關系,頑固派—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改革在曲折中不斷前進。
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應像西方一樣制造“堅船利炮”。甲午中日戰爭前,中國海軍艦艇噸位和數量都強于日本,但依然戰敗。
近代中國在列強侵華戰爭中沒有勝算,國家主權和領土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中逐步喪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通過光緒帝提出向西方學習,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經濟等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這次改革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他們囚禁光緒帝,追捕康梁,殺害六君子,變法宣告失敗。
甲午中日戰爭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光緒帝被禁錮與六君子犧牲表明了維新變法的失敗,袁世凱篡權稱帝表明了辛亥革命的失敗。
3. 篇章三:中國的當代改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打開了塵封許久的國門,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四十多年的滄海巨變,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四十多年來的全球創新版圖,中國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來,“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奪冠、“蛟龍”入海、深地探測、國產航母下水、大飛機首飛、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等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厚積薄發的中國交出了讓世界矚目的優秀的經濟答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我國當代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中國正努力重現歷史輝煌,在科技創新上“重回世界之巔”。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科技是關鍵,基礎在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從恢復高考制度到高考改革,教育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4. 篇章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當前我國面臨的問題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勞動力紅利減少,環境問題以及各種社會問題仍然相當嚴峻;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挑起貿易戰,西方國家出現新的分化組合。新形勢下,我國需要進行新的改革,政策也要與時俱進。
本課時情境是結構化的主題情境,在學科大概念“創新”的統攝下圍繞“如何認識創新”這個議題展開,情境依照時間的維度“中國的古代改革—中國的近代改革—中國的當代改革—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改革的成功與失敗中進行反思,找到一條強國富民的道路。這組情境從時間維度來看,存在著前后相繼的邏輯聯系;從議題角度來看,都堅持了議題的價值引領;從大概念角度來看,都反映了創新發展理念,反映了議題引領下的學科大概念教學的要求,在學科內容情境化與情境內容學科化的有機統一中達成學科核心素養以及學科育人的目標。
四、設計大任務,提出思辨性、爭議性問題
問題在學科課程內容與情境內容的深度融合中產生。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該是知識性的,在課本上有現成答案的;也不該是常識性的,學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得出正確答案的。教師需要依托真理性的學科內容,以真實的生活情境為載體,在真問題、真任務的驅動下開展真實的探究活動,使議題引領下的學科大概念教學向真而行,在議題價值引領和學科大概念的統攝下從議題確定、課程整合、情境設置、問題提出、活動體驗、評價實施等諸環節,以真議題、真知識、真情境、真問題、真任務、真活動、真評價構建真實的課堂,使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能夠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中達成真素養的培育目標。
在“創新”任務的驅動下,以復雜、辨析、挑戰性情境為載體,教師在學科內容與情境話題的對接中提出思辨性、爭議性問題。
師:甲午中日戰爭,中國不再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與堅船利炮對決,而是用堅船利炮對陣堅船利炮,為什么卻仍然慘敗呢?為何“師夷長技”之后仍然受制于人?“師夷長技”中我們還缺什么?
生1:歷史上將帥不和,指揮失誤。
生2:士兵紀律渙散,軍心不齊。
生3:清朝最高統治者腐敗、昏庸、無能。
師:如果把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屢敗屢戰理解為“技”不如人,那洋務運動以后,我們建立了強大的北洋海軍,面對實力不如自己的日本海軍,為什么還是可恥地戰敗?抗美援朝戰爭,人民志愿軍以落后的武器和后勤保障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所謂“聯合國軍”,打破了“聯合國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維護了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為我國的發展創造了長久的和平環境。可見,勝利的決定因素不僅在于“器”,也不僅在于“技”,還在于“道”。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
情境主體越多,情境越復雜,就越具有挑戰性。結合思辨課程與辨析情境設計思辨性、爭議性問題,有助于學生在激烈的思維沖突與思想碰撞中向真而行,培養學科關鍵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五、設計大活動,設計體驗性、序列化活動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是活動型學科課程,圍繞議題的活動設計非常重要。好的活動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活動的熱情,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有所體味、有所感悟。教師在議題引領下的學科大概念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無領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活動、情境體驗、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自主活動,深化對世界的認識。
本課圍繞“如何認識創新”這個議題,在學科大概念“創新”的統攝下,以“改革”為主線,組織學生了解我國自古至今改革的歷史,或參觀改革歷史博物館,或瀏覽改革圖片展,或觀賞改革視頻,組織學生開展無領導小組討論,破譯我國當前的改革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經濟制度“密碼”。
生1:我國當前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是因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體系。
生2:與古代改革、近代改革不同,我國當前的改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這是我國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師:這個問題涉及兩個大概念,第一個大概念是“創新”,需要以創新為核心建構學科課程體系和課堂結構。第二個大概念是“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述兩位同學的回答在內容上是正確的,但在學科大概念上超出了知識范圍。
議題引領下的學科大概念教學,活動內容與學科大概念建構的學科結構深度融合,活動內容與議題覆蓋的學科內容以及教學重點、難點深度融合,活動體驗、感悟與議題引領下的價值判斷高度一致,在真實的探究中促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