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35年前,因為到陽原扶貧,曾經去參觀過云岡石窟。2023年夏天,我們又從云岡到了陽原。這35年,兩地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說云岡石窟,雖然早已聞名于世,1973年周恩來總理還曾陪法國蓬皮杜總統參觀,但當年似乎還是一個沒有人管理的荒野遺址,整個石窟被煤灰所籠罩。石窟前面是一條運送煤炭的馬路,來往的煤車不斷,石像滿身塵埃。今天,云岡石窟已建成了一個大花園。整個園區綠樹成蔭、花木爭艷,還有許多休閑設施。石窟經過修繕,面貌一新。為了防止石像風化,從東面石窟開始蓋起了金縷玉砌的樓閣。講解員給我們講解了云岡石窟的前世今生,每個石窟、每尊石像的塑造年代、造型藝術,壁畫的內容和藝術價值,匠人的智慧和技術,歷代保護修繕的印痕等知識。這使我們認識到,云岡石窟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晶。云岡30多年來的變化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文物遺產保護的力度加大,社會文明的進步,使我們受到了一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第二天,我們驅車來到河北省陽原縣。又是一番新的氣象。35年前的陽原,我不記得有什么樓房,全是比較破舊的平房。由于桑干河已斷流,全縣嚴重缺水,工業發展不起來,農業很貧瘠,山坡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幾棵小樹。現在縣城已是一個小城鎮,樓宇林立,樹木成蔭。雖然因為缺水,樹木還是不太高大,但已經綠化成林。寬敞的街道、整潔的市容,與35年前相比,宛若兩個世界。
我們在副縣長楊懌欣和教體科局王局長的陪同下,訪問參觀了第五實驗小學和職業教育中心。第五實驗小學有寬敞的校園、整潔的教室、先進的設備,教室的墻上布滿了學生的作業和創作??上д凳罴?,沒有看到活潑的兒童。職業教育中心是由職業高中改建的。據校長介紹,職業教育中心主要為高等職業學校培養合格生源,將來成為高質量的技術人員。座談時楊縣長介紹,陽原歷來重視教育,早在1964年就是全國普及小學教育的一面旗幟,現在已經普及了高中階段的教育,學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現在的問題是人口逐年減少,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有常住人口20.5萬余人,現在實際上不到16萬人。人口的變化也沖擊了教育的發展。教育局王局長為此有些郁悶,說培養的學生都走了,有的考上大學,畢業后不回來了;有的出去打工了,農村已經沒有孩子了。我安慰他說,現代化過程中,城鎮化、農村消亡是必然趨勢。他們為全國培養人才??!這很光榮啊!當然,縣城也要發展,也需要人才。過去簡陋的皮革廠,經過改造轉型,現在已是陽原縣的龍頭企業,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皮革制品基地,制作的皮衣、皮包和各種皮革制品暢銷全國。我們同去的女老師都利用休息時間逛了皮革商場,購買了自己喜愛的產品。
這次在陽原最大的收獲是參觀了泥河灣博物館。泥河灣位于陽原縣東部的小村莊。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小長梁、東谷坨發現大量舊石器和哺乳類動物化石。后來經過發掘出土了大量舊石器時代化石。2011年,建立泥河灣博物館。博物館展示了舊石器時代遺址群風貌和5萬多件人類打磨和使用過的石器文物,揭示了200萬年前人類生產生活的歷史情景,展示了東方人類的出現和現代人類的起源的證據。2萬年前的人類遺物,說明泥河灣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展覽的內容使我震撼和興奮,過去只知道較早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諸多古人遺址,這次參觀使我們知道我們的祖先在2萬多年前的生活遺址。博物館還在擴建,這是最好的中華文化教育基礎。
2023年8月2日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