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在教育信息化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崇仁路小學以創建星級智慧校園為契機,秉承“崇仁尚美、求真鼎新”的辦學理念,借助“武漢市教育云”和“武漢市市區校一體化建設”兩項工程,開展智慧校園背景下的“云+N”智慧應用實踐研究,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讓師生在“互聯”與“眾創”中彰顯生命光彩,家校在“呼應”與“融合”中助力學生優質成長。
一、創新課堂,個性學習,打造在線學習樂園
自2020年以來,學校以網絡學習空間、教學助手、互動課堂、校本資源庫等作為重要應用,開展“互聯網+”背景下的“空中課堂、云端課程”實踐運用,構筑在線學習樂園。
1. 聚焦“空中課堂”, 打造個性化學習場域,實現“云端教室改變世界”
以前,教材就是學生的世界;現在,世界就是學生的教材。空中課堂使云端教室改變世界,學校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項目翻轉變式研究。
(1)教學設計—變“教程設計”為“學程設計”
教師運用教學助手“課前導學”推送課前資源包。資源包主要包含課前導學單、自主學習探究單、微課、個性化作業、復習資料及相關視頻鏈接等,幫助學生培養自主預習的良好習慣,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評選全校優秀資源包活動。
云平臺上,教師通過對關鍵知識點的講授,實現跨時空的師生、生生、人機、人網、人與情境、人與教材等的多元互動。同時,學生通過對教育云平臺中大容量學習資源的檢索、加工、運用和再創造,實現自主合作學習、自我反思、自我評價。
網課期間,為幫助學生“當天知識當天消化”,學校安排各班各科教師每天下午進行網絡作業云端輔導。教師針對后臺數據進行實時學情反饋、個性化作業分析和錯題歸類輔導;針對學生作業中反映出來的知識缺漏點進行在線答疑;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困惑點進行靶向輔導。
(2)教學評價—變“教學質量評價”為“數據素養評價”
學校通過學生評價系統平臺和網絡學習APP的“學生點評”評價系統,進行班級分組。班級采取合作小組“網絡學習團隊”積分制,對學生課堂學習、參與活動、作業打卡等情況進行獎勵性點評。各班推選網課學習“智慧星”和“學習團隊星”。學校結合平臺沉淀數據和每周問卷星課堂反饋,制作數據曲線圖,形成學生個體和學習小組的“云端素養分析報告”;利用云平臺數據評測功能讓“空中課堂”不僅關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更聚焦學生學習習慣、合作品質等的培養,實現無邊界學習,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2. 聚焦“云端課程”, 系統開發校本資源庫,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學校加強數字資源的開發運用,通過基礎性課程資源、拓展性主題資源、電子化圖書資源,不斷開發、沉淀學校校本資源,豐富師生課內外個性化學習內容,形成智慧學習新常態。
(1)創建學習空間
學校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武漢教育云等平臺建立實名制網絡空間,教師通過上傳體現班級特色的“班本資源”、體現學校審美藝術特色的“校本資源”,以及體現學生個性發展的“生本資源”,幫助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實踐創新、活動引航、創美拓展等創新型開放學習活動。
(2)建設學習資源
通過培訓,教師掌握了資源建設及上傳共享的方法。學校通過網絡平臺的“校本資源庫”建設了一大批課程資源,內容包括教學案、媒體課件、導學微課、一師一優課、月測試卷、單項練習題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全學科基礎性資源體系。
(3)實現智慧閱讀
學校信息中心利用電子班牌和一體機系統,在全體師生中廣泛開展“悅讀悅享·云端讀書”活動。每周開放學校智慧圖書館,學生通過閱讀平臺和電子閱讀機,遨游書海,實現海量閱讀。
二、搭建平臺,云研共享,激活教師內核發展潛能
1. 搭建“兩個平臺”,驅動教師未來教學核心能力
(1)“云+課程社區”的主題教研
學校語文、數學、綜合學科教研組通過學習空間“課程社區”的應用平臺,組織集體備課研討、優秀課例研磨、讀中學寫策略指導、變式作業設計、學科質量分析研讀分享等各種“課程菜單式”主題云研活動,旨在抓實教學研究的全過程,指導教師提升專業素養。
(2)“云+智能軟件”的應用教研
學校利用云空間平臺推送手機端移動課堂、數字資源等,供教師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自主應用。在此基礎上,學校通過信息培訓指導運用、信息素養大賽考核運用、優秀課例研修展示運用等方式分享各項智能軟件操作與學科整合的技巧。
2. 激活“三項機制”,引領教師專業素養全面發展
(1)信息培訓煉內力
學校聚焦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信息能力與信息素養的發展,對教師開展了教育云規模化運用、家校幫網絡學習空間、電子書包、網上制卷閱卷、家校溝通策略等前沿培訓活動,并對各項培訓進行實時檢測與跟蹤指導,提高了教師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水平和綜合素養。
(2)課題引領增魅力
學校以湖北省重點課題為抓手,充分利用教育云平臺對教師的教育科研實施智能管理。第一,科研處定期將日常聽課出現的共性問題發布在“同程網絡學區”,組織教師進行研討,收集數據,總結改進方法,形成學校審美藝術課程各階段教與學變革的“研究報告”,既有定量分析,又有質性描述,還有建議措施。第二,學校要求教師在個人空間建立課題研究專欄,記錄自己的理論學習、教學實踐和研究反思。這樣,云空間就清晰地反映出教師一段時期內專業化成長的軌跡和發生的變化,為其提供有痕跡的專業引領。
(3)激勵考核釋活力
學校將教育云深度應用指數和網絡學習空間活躍度作為教師績效考核標準,納入教師的工作考核和獎懲當中。平臺大數據實時反饋教師的運用情況,學校每月動態考核教師的信息化運用指數。
三、云領德育,攜手共育,探索可視化德育的生命綠洲
1. 常規管理與智能班牌系統相融合,營造時時育人氛圍
學校利用智能班牌評價系統,構建起家長群體、班科教師和學校管理的全息化云端之橋,使德育管理信息共通、云享共生,營造處處皆德育、時時在育人的氛圍。
(1)常規管理依托于智能班牌,打造班級可視化育人平臺
學校將班級常規管理與智能班牌系統應用深度融合,借助智能班牌的動態宣傳、全程記錄、時時互動等功能,讓“現實班級”與“虛擬空間”無縫對接,實現班級管理、信息發布的可視化,進一步提高班級德育管理,促進學生 “自我教育、自主發展”。
(2)班級文化滲透于智能班牌,展現班級育人風采
班主任充分運用電子班牌的動態宣傳功能,通過班級文化、班級視窗、師生風采、個人空間等應用,同步更新班級動態,展現班級育人風采。在電子班牌的資源征選和信息上傳過程中,教師可以培育學生信息素養,由學生自主上傳全部資料。每周五的晨會,班主任結合班級月主題活動,根據每幅作品獲得的師生評論數量,評選出上傳作品最出色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欣賞、尊重、融合”的信息德育文化溢滿校園,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賞識,學會了擔當,提升了信息素養與能力。
2. 班本微課程實施與班級云空間互動相融合,發揮體驗育情功能
學校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班本微課程變成一節節生動形象的德育微課,在班級云空間的“班級資源”板塊真實呈現。學生自主下載學習后,在“班級論壇”上傳學習感受,進行互動交流。實踐證明,將班本微課程實施與空間互動相結合,能完整記錄學生自我教育的全過程。一張張活動圖片、一條條互動信息、一個個生動的視頻展現于云端論壇,有效增強了教育的直觀性和情感的穿透性。
3. 民主評價與云端互動評議相融合,彰顯評價育人效應
學校充分發揮網絡學習空間、班級優化大師及智慧班牌平臺的全息記錄、可視評價、數據統計等功能,構建起“家長—學生—教師”三維互動云端評價體系,客觀地認識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及素養發展現狀,并給予一對一線上線下輔導,促進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1)寓日常考核于云端評價之中
學校設立“新美少年之星”系列徽章,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日常表現對其進行考核,借助智慧班牌中的“班級光榮榜”“投票”欄目,實時進行徽章的頒發,學生、家長及時點評。實時點評、時時激勵,寓日常考核于云端評價之中,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是激勵,更是示范和引領,能夠幫助學生精神成長。
(2)寓素養評價于空間評議之中
學校充分發揮網絡學習空間、班級優化大師的“學生點評”功能,改革創新“成長足跡”,采取 “拼圖式”評價,按照“人格與品德”“閱讀與表達”“思維與探究”“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五大領域,設計學校“新時代少年”成長標準,評選學校“美樂少年”,每個學生學期末根據平臺數據的沉淀與匯總,獲得一份動態數據跟蹤的“素養地圖”。多元的評價讓學生自主發展,引導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智慧校園背景下的“云+N”智慧應用實踐研究,讓教師的研究意識、科研能力與教材解讀、課程理解能力飛速提升,幫助學生在各類信息技術大賽中屢創佳績。“云+N”智慧應用已經完全融入學校每一位師生的教育教學生活中。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崇仁路小學新時代校區)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