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獻是指能夠在不同的政治活動中滿足不同目的的各類型文本或文體。作為官方機構的翻譯產物,政治文獻翻譯文本承擔著向國際社會宣傳我國治國理政思想和具體舉措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成就的重要使命。研究政治文獻的翻譯對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政治話語體系,助力中國特色政治話語的國際傳播,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期“政治文獻翻譯研究”專題包括三篇論文。韓洋、胡開寶的《批評譯學視域下的當代中國外交核心術語英譯研究》依據批評翻譯學理論,采用語料庫方法, 分析了當代中國外交話語中三個核心術語“新型大國關系”“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英譯的歷時演變,揭示了這些變化背后的意識形態作用,具體表現為翻譯主體對術語的認識及其自身的政治意圖。胡偉華、趙子鑫的《基于語料庫的政治類文本英譯中顯化與隱化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官方英譯本為例》基于自建的小型英語可比語料庫,考察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英譯本特征,發現英語譯文中功能詞的使用顯著增加,時體標記高于原創英語文本;英譯本中信息密度降低,詞匯使用和句子結構的變化低于原創英語文本。研究發現驗證了顯化和隱化等翻譯共性特征的存在。王婀娜、潘智丹的《政治類外宣文本中的文化外譯策略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德譯本中的“熟語”翻譯為例》依據熟語的分類標準,探討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熟語的德譯策略與方法,并提出政治話語的翻譯應當基于政治話語的認知規律。
以上文章分別從翻譯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翻譯文本的語言特征以及翻譯策略與方法等角度對政治文獻翻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政治文獻的翻譯與傳播。此外,“政治文獻翻譯研究”專題也與本期大衛· 弗格森先生關于黨政文獻國際傳播的訪談形成了呼應關系。讀者參照閱讀,定能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