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洋總匯新報》1908年登載了20篇粵劇班本,本文整理了粵劇班本的作者信息,分析了粵劇班本的語言、劇目、結構、內容、特征及意義。《南洋總匯新報》刊登的班本語言通俗流暢,自然生動。劇目多為新創,唱腔沿襲傳統,主要以梆子、二黃為主。內容上主要分為時政類、社情類、節日類、言志類、詠物類等。班本既有敘事性,又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特征和廣東地域色彩,有為而作,緣事而發。班本不僅具有娛樂的功能,也具有積極救世的社會功能,也是溝通僑民與家鄉的紐帶。
【關鍵詞】南洋總匯新報;粵劇;班本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4-0040-04
【基金項目】本文受廣東省教育廳2020年度普通高校創新團隊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與文化研究團隊”(項目編號:2020WCXTD010)資助;系廣州新華學院青年項目《東南亞早期華文報章所載的粵劇班本的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019KYQN05)課題成果。
東南亞華文報章《南洋總匯新報》原名《南洋總匯報》,是由新加坡僑商陳楚楠、張永福、陳云秋于1905年秋合伙創辦的,他們后來因為立場不同對報紙定位產生爭議,后陳云秋取得經營權,重新組建了合作團隊。1906年,報紙改名《南洋總匯新報》,積極宣傳當時國內政治改良派的措施。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華文舊報章目前可以檢索1908至1946年的《南洋總匯新報》電子版,其中粵劇班本主要集中在1908年,目前共檢索到班本20篇,內容豐富,印刷清晰,保存完好。現將主要整理和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一、粵劇班本的作者信息
班本的作者署名有愛群女士來稿、烏乎、驅魔來稿、爪哇來稿、群、呵呵子來稿,稿件大部分是作者投稿,使用筆名,少部分使用地名標明稿件來源,如“爪哇”。其中署名“群”的稿件約有13篇,尚未能判斷“群”是否為“愛群女士”的簡稱,但應是一位有較好古典粵劇素養的戲曲愛好者。比如《中興報是何居心》標明“仿小娥受戒事詳見本報”,《煙精吊癮》標明“仿舊調小青吊影”,《保衛生清潔街道》標明“仿季札掛劍”,《農家嘆》標明“仿蘇武牧羊”,“群”新創的粵劇采用了傳統經典曲調樣式,但書寫的都是當時國內社會生活現實。
二、粵劇班本的語言、結構、內容分類
海外粵劇早期發展中,粵劇藝人主要來自國內地區,在舞臺語言、演出劇目、角色行當、聲腔結構、表演藝術等方面沿襲國內粵劇,但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粵劇發展出現了一些新變特色。戲劇語言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戲棚官話,早期華文報章《振南日報》刊登的班本在舞臺語言上就呈現出濃重的廣東地方語言特色,而《南洋總匯新報》的班本語言整體趨向通俗流暢,自然生動,更加接地氣,拉近了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演出劇目方面,不再局限于傳統經典劇目,反而根據當時的國內社會政治生活現實,創造了很多新的劇目。即使是仿照傳統曲調的班本,也以歌詠現世生活人事為主。
傳統粵劇唱腔主要為板腔體,東南亞早期粵劇也不例外,其聲腔主要以梆子、二黃為主。比如《志士惜韶華》整套板式結構分為梆子掃板、慢板、中板、收板幾個部分。《嫦娥嘆》分為二王掃板、慢板、二流、收板。
《南洋總匯新報》的粵劇班本從內容上來說豐富多樣,主要分為時政類、社情類、節日類、言志類、詠物類等。
時政類有《開國會》《吊偉人》《中興報是何居心》《河口失敗自嘆》。南洋華僑雖然遠居海外,但是對國內政局一直十分關注,尤其是戊戌政變后,他們迫切需要一些平臺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而興辦報紙是非常有效的表達意見的宣傳手段。《南洋總匯新報》在關于國內改革的主張上偏向保守,與《中興日報》經常發文互相論戰,雙方也都在報刊上刊登粵曲宣傳自己的革命思想。
社情類班本中較多的是反映廣東肇慶、清遠、三水等地水災后,底層災民窮困難挨的痛苦生活,如《災民訴苦》《農家嘆》《水災浩劫》等。《水災浩劫》開篇詳細描述了當時洪災侵襲的震撼場景:“三江水,趁此時,一同潦漲。望山丘,如澤國,一派汪洋。崩基國,決河口,千數百丈,沖去了,多少屋舍樓房。這水勢,奔流急,風濤波浪。卷地來,好一似,雪陣銀山。”“此巨災,真果是,從天而降,滿村中,男和女,好不驚惶。或扶老,或攜幼,東奔西闖。那一片哀嚎聲,苦叫凄涼,逃不出,也只得,歸于水葬。隨波浪,水晶宮,命見龍王。”水災給百姓帶來了嚴重損害,當時“無奈何,齊擠擁往山頭之上。雨又淋,日又曬,饑苦難當。見兒啼,和女哭,聲聲凄慘。削樹皮,割草根暫且為糧”,就算是那富豪家產業“到如今,同歸于盡,一概精光”。洪災無情,無論富貴與貧賤,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旅客思鄉井》是從僑民的角度表達了對水災后受難家鄉和親人的擔憂,“驚聞得,故鄉水患。浸禾苗,又沖去多少村場。但不知,此災區,家門怎樣,又恐怕,流離失所難免饑寒。念親朋,懷戚友,不曉得可逢此患”。惆悵擔憂的僑民恨不能生雙翅馬上還鄉,但是船艇損壞,交通也不通暢。班本真切了反映了僑民對親人的擔憂與牽掛。《保衛生清潔街道》仿傳統粵曲《季札掛劍》,原作是一篇關于君子誠信為人的劇目,季札出使回來贈寶劍給徐國國君,即使徐國國君已死,他也堅持把寶劍掛在樹上。《保衛生清潔街道》只用舊曲調,內容上陳述災后清潔街道防治疫情的重要性。班本開篇陳述人生遭遇浩劫生死難料的不可測性:“人生性命,如輕草。不分上下,與高低。驟雨狂風,難以料。存亡怎曉,暮和朝。任有那富貴功名,怎可保,到底是霎時禍患,恨迢迢。災殃浩劫,何能跳。堪嗟人命,好比落葉蕭蕭。這般苦況,言難表。誰人愿過奈何橋。”正因為人生生死禍福難料,所以想要保著生靈,在災后要講求衛生。可是當時社會人民盲目迷信天命降災,不懂科學防疫。作者在班本中大聲疾呼:“第一件公益有心休行、兇暴。第二件,發膚身體潔凈、為高。第三件,忍性情安定和平莫生、氣惱。第四件,平居飲食不可差錯、分毫,通卻那溝渠,免得穢氣相沖方為、至妙。”班本“好言奉達大眾同胞”,希望齊心協力,做好清潔衛生。《女子賣物賑災》講述女子賣物籌錢拯救災民的善舉。該劇開篇描述災民受災的慘狀,引發人們的同情。中間慢板部分呼吁人們捐錢捐物,各盡心力。結尾處熱情贊美女子投身公益的愛心,唱道:“常言道,集腋成裘無論多少,盡力、相幫。無非是,為賑巨災,并無、別樣。看起來,社會中,贊成不少鼓掌、雄談。但只愿,姊妹們,休生、冷淡。一個個,擔義務齊到、會場。那場中,擺貨物,時欵、新樣。一件件,盡都是文采斑斑。你爭奇,我競巧,務必勸人、觀看。任他們,來沽售,好比慷慨、解囊。我姊妹,眾同情,不可、怠慢,不可、怠慢。這才是同心公益,份所應當。”班本感情真摯,呼吁女子同心協力拯救災民,盡自己的一份力。
社情類班本中還有較多宣傳戒煙的作品,如《煙魔受戒》《煙鬼抱恨》反映了當時社會飽受煙患,民眾渴望禁煙的呼聲。《煙人叛》結尾唱道:“自古道人將亡,善言可愛。真果是鳥將死,其鳴也哀。愿同胞切莫作、煙人黨派,怕只怕無窮愁恨,悔不轉來。”班本用沉痛的文筆告誡時人不要誤入歧途。
節日類班本有《盂蘭會》,講述在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祭祀魂鬼的活動。《中秋餅》《嫦娥嘆》屬于中秋節感懷類作品。《中秋餅》開篇寫道:“中秋餅,如月滿,象形團體。那內容,包含著無限、膏脂。算起來,食品中,可稱、美味。見垂涎,思吞咽,誰肯向隅。新炊好,軟如棉,聞欲醉,怎怪得,人所愛,晝夜、憂思。”正因為月餅如此美味,所以引得“饕餮者,持尖刀,爾分、我碎。割成了,一件件,南北、東西。恨不得,捷足先,強吞、強食。那圓形,頃刻間,果腹、充饑”。作者用月餅被貪食者切割瓜分比喻中華民族被外人欺辱,號召國民關心時運,早圖妙計。《中秋餅》收尾處唱道:“寧雞口,毋牛后丈夫、之志。常言道,豈甘雌伏定要、雄飛。國升平,雖陋巷一瓢飲也有無窮、樂趣。那時節,太平歌頌才能夠色舞、揚眉。”班本聯想巧妙,構思新奇。《嫦娥嘆》小序云:“今歲中秋夜,霾云密布,月色無光,嫦娥定有岑寂之感,戲撰此以博一哂。”班本描述了月宮嫦娥中秋佳節的寂寞心里,“我嫦娥,更比凡人多增愁味。好一似,茫茫恨海彼岸無期。每夜里,愁病相連,倩誰料理。看起來,心中病縱有藥石難醫。實指望,月到中秋,現出光明把紅塵普視。看一看,有何人,誠心奉我就把他接引瑤池”。嫦娥想要尋得人間知心之人,但無奈“那霾云,竟把我光芒蒙蔽。辜負我,自由放蕩一片心機”。班本細致地描述了嫦娥孤寂失望的內心。
抒情言志類班本有《藥石無靈愁自嘆》《志士惜韶華》。《藥石無靈愁自嘆》的創作背景是當時國內改革派人心不齊,救國希望渺茫,班本借有識之士之口,抒發了無路可走,內心愁苦的心情,他們吶喊道:“救國兩字,就好比海市、蜃樓,劇烈場,轉眼間化為、烏有。”《志士惜韶華》中,面對當時國內社會改革的舉步維艱,志士仁人發出了時不我待的吶喊,“恨光陰,如箭急,雙丸飛走。青春去,不再來,無計挽留”,“若再遲,誠恐怕,景入暮秋。那青山和綠水,年年依舊,這駒光,催人老能變白頭。那時節,腦筋頹氣衰力朽。一到了,人之將死還有什么計策良謀。并非是,在壯年倚著血氣方剛志之、在斗。不過是,挽扶時勢做個志士、名流。倘若是,不具熱心顛危、誰救。國能興,種能強彼此、無憂”。志士表明自己志在救國,而非年輕人血氣方剛好戰好斗,眼看著時光飛逝,不免內心焦慮擔憂。
詠物類班本有《撲燈蛾》,班本開篇塑造了一只盤旋環繞不顧一切撲向燈火的飛蛾形象,蛾兒為何有如此舉動,“或為名,或為利,或為著朋邀。苦苦的,對油鍋,好像愛情非小。這油鍋,分明是,萬丈波濤。此一來,豈不怕,殘生難保”,作者心疼蛾兒,勸其安本分,回巢窠去,但是“小飛蛾,全不悟,性情執拗,依然是,在燈前上下低高。霎時間,跌陷在油鍋,喪命一條”。作者由蛾兒聯想到社會上的趨炎附勢,不聽人勸的執拗者,他們自作聰明,心高氣傲,不走正道,最后“枉癡心依附燈光反令其身不保”落得個名裂身傷被人恥笑的結局。《中秋餅》班本由中秋分食月餅聯想到任人宰割的國家命運,也可屬于詠物類班本。
三、粵劇班本的藝術特征及文化意義
《南洋總匯新報》所刊登的粵劇班本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特征和廣東地域色彩,基本上依托于現實,有為而作,緣事而發。時政類班本關注的是當時國內的政治改革,宣傳的救國圖強的改良思想。社情類也是圍繞當時廣東地方嚴重的水患以及禁煙運動等展開的。節日類班本,如中秋節感懷也聯系當時社會落后的現實抒發被外族所辱的悲哀。言志類班本也抒發的是時光飛逝,功業難成的苦悶。詠物類也是借詠物批判當時社會的趨炎附勢之徒。班本是粵劇說唱的底本,內容上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敘事上交代創作緣由、背景、人物、事件等信息,但因為同時也要演唱,所以抒情氛圍濃郁。如《災民訴苦》描述了水災中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收尾處悲情濃郁地唱道:“好一比落花隨水,逝者如斯。真果是滿縣滿城。悲聲處處。那村鄉遭狂潦。恢復何時,不由我災難民,呼天吁地。”《農家嘆》借水災中痛失良田的農夫之口嘆道:“風飄飄,雨綿綿,波濤浪涌。宇宙云霾。那水聲,一陣陣,神魂驚駭。避災人,一個個苦叫哀哀。這情景,卻令人,萬分悲慨。遭逢浩劫命比塵埃。”《志士惜韶華》中志士前段傾訴時光催人老的悲哀,結尾處振起高呼:“切不可等閑虛負。莫把那,昂藏七尺作個斷梗萍浮。但只愿,奮起了雄心紏紏。”
“南洋是粵劇的第二故鄉”,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眾多,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從早期華文報章上大量出現的班本就可以看出粵劇在當時的盛行程度。周東穎在《清代末期粵劇的海外傳播及其意義》中認為粵劇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為中國近現代的民主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起到了宣傳民主精神、進步思想,聯系海外華人感情的作用。除此之外,粵劇作為最早傳播海外的戲曲劇種之一,架起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扮演了重要的文化角色”。《南洋總匯新報》的時政類班本折射的就是當時中國社會的變革與變化。社情類班本,特別是描述廣東水災的,通過粵劇演唱,不僅能引發僑民對國家社會經歷悲劇災難的關注,對災區民眾流離失所生活的同情,也能積極鼓動僑民對災區踴躍捐款,布施善舉。《水災浩劫》收板唱道:“愿只愿善仁人隨心樂助,以救若輩饑寒。”《女子賣物賑災》中普通女子在災后積極賑災,也呼吁更多人積極加入賑災隊伍中。粵劇不僅具有娛樂觀賞的功能,也具有積極救世的社會功能。粵劇是僑民和國內民眾聯系的紐帶,也緩解了僑民對家鄉的擔憂,《旅客思鄉井》結尾唱道:“在異鄉,聞此耗,益增惆悵。想故里不由人,寢食不安。客途中倍憂愁,倩誰可講,惟有那殘燈,訴此苦腸。望著了那蒼穹,一聲浩嘆。眾群生罹巨禍,所為何詳。但只愿一封書,家門無恙。”班本唱出了無數海外僑民的心聲,也成了他們的心靈安慰。
東南亞早期華文報章中以《振南日報》《中興日報》《南洋總匯新報》《星洲晨報》刊登的粵劇班本最為豐富。相比之下,《南洋總匯新報》所刊登的粵劇班本內容豐富多樣,但大多數現實針對性強,感傷色彩也比較濃重,較少詼諧輕快色彩的內容。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海外粵劇在南洋發展的高峰時期,粵劇班本的流傳和保存讓我們見證了曾經粵劇發展的“黃金時代”。粵劇的海外流傳不僅傳播了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也構建了海外僑民的“精神家園”,通過粵劇的深情吟唱,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和家鄉的血脈相連。
參考文獻:
[1]周東穎.清代末期粵劇的海外傳播及其意義[J].音樂傳播,2014(01):104-111.
[2]陳凝.粵劇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和影響[J].南國紅豆,2005(04):15-19.
[3]潘進仁.“廣府大戲”粵劇傳播東南亞尋繹[J].北方音樂,2017,37(17):32-34.
[4]周丹杰.海外粵劇研究述評[J].粵海風,2022(01):54-58.
[5]尹瑤.復制抑或再造:《南洋總匯新報》和《中興日報》論戰新探[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6(01):83-90.
作者簡介:
邵言言(1985-),女,漢族,廣東廣州人,中山大學碩士,廣州新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