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彩云
當下人們正處在一個被技術和網絡所裹挾的時代,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相處模式,人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在異化作用下逐漸成為微信的奴仆,社交倦怠就是在異化作用下的可視化輸出結果,影響著人們對媒介的使用。
“異化”(Alien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主要指“原本屬于人活動結果的事物,作為一種客體在人所進行的對象化活動的過程中反而從主體中分離,并控制著主體,最終主體被客體支配?!盵1]在十九世紀,黑格爾基于哲學范疇較為系統地提出了異化理論,認為異化是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方式與渠道,繼承者費爾巴哈則持悲觀態度,認為異化會導致主體永久的喪失。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勞動異化”概念,用其揭示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工人的剝削與壓迫,認為勞動異化主要分為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活動的異化、人的異化、人與人的異化四個方面。繼馬克思之后,法蘭克福學派拓寬了異化的邊界與范圍,認為異化發生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領域,每個人都有被異化的可能。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認為人的思維模式與價值取向極易受大眾傳媒的影響,從而被異化為“單向度的人”。
技術更新迭代加快,催生出了形式多樣的新興媒體,新興媒體給人們帶來了新奇的使用體驗,卻也讓人產生沉浸與依賴。一般認為,媒介異化是指原先應由人來支配與使用的媒介,反過來支配人、控制人的狀態。微信誕生之初以促進人們交流溝通為宗旨,但現如今微信集社交、購物、閱讀、視頻、娛樂等眾多功能于一身,已成為互聯網時代人與人聯系的必要紐帶,人創造了微信,卻已被異化為被支配、被控制的對象。
社交媒體是基于互聯網平臺和移動通訊技術,以用戶關系為中心進行內容生產與交換的平臺。現階段的社交媒體種類繁多,如微信、QQ、微博、博客等。關于社交媒體倦怠的定義,廣為引用的為拉文德蘭的定義,即“一種主觀、多維度的用戶體驗,包含疲勞、煩惱、憤怒、沮喪、謹慎、興趣喪失等感受,或社交網絡使用及互動相關的需求、動機減弱”。[2]本文結合心理和行為兩個維度認為社交媒體倦怠是用戶在使用社交媒體后由心理產生抵觸厭煩情緒后所導致的逃離或棄用社交媒體等行為表現的綜合癥狀。
自2011 年上線,微信以QQ 簡約版的社交模式火遍全網,主推熟人社交。據騰訊數據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30日,微信月活躍用戶達12.99 億人,[3]位列國內社交媒體第一梯隊。近幾年微信不斷改版,添加了許多服務功能,逐漸QQ 化。由微信用戶產生的社交媒體倦怠的行為表現來看,社交媒體倦怠隨不同的行為表現呈現出輕度倦怠、中度倦怠、重度倦怠三個層次。在輕度倦怠中,用戶使用微信主要是瀏覽公眾號信息、朋友圈信息或聊天頁面信息等,但不進行點贊、評論等互動行為;在中度倦怠中,用戶會采取設置消息免打擾、靜音模式、朋友圈設置可見時長等措施減少信息干擾;在重度倦怠中,用戶會采取刪除、卸載等行為不再使用微信,或是轉移到其他社交平臺上,從而減少對微信的使用時間。
用戶對微信產生了媒介依存癥,使微信異化為支配和控制人的情感和行為的中介。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的四個層面作用于微信使用中,體現為微信平臺自身的異化、微信用戶自身與他人交往的異化以及微信使用和傳播過程的異化,這三個方面共同使用戶產生社交媒體倦怠。
平臺異化: 泛社交下的內容過載。微信平臺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不斷開發與增加服務功能,在社交基礎上延伸為綜合服務平臺,例如看一看、搜一搜、視頻號、微信直播、吃喝玩樂服務等功能,微信功能增多與平臺的泛化拓寬了社交邊界,但也為用戶帶來信息過載與過度商業化的問題。
一、六度分割算法下的信息過載。六度分割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割理論強調人們相互之間彼此聯系的可能性,在六人之內便可把兩個陌生人連接起來。該理論側重人際關系的拓展,卻難以維系人際關系的深度,隨著列表人數增多,由熟人搭建起的強社交連接變為泛社交連接,熟人生態遭到解構。微信好友之間通過掃描二維碼、推送好友名片等形式不斷拓寬著用戶的好友列表,微信從以家人、好友為主的強社交轉變為以工作同事、學習伙伴為主的泛社交,形成用戶列表中的“陌生”好友。這種好友關系只有廣度沒有深度,會使用戶在交流與發布動態時產生疲倦與焦慮,針對這類好友,用戶往往會采取聊天免打擾或屏蔽對方朋友圈等措施從源頭上解決困擾。
二、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馬克思·韋伯將人的理性分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工具理性的關鍵在于計算,強調做事的手段與效率,價值理性強調做事的目的,看是否值得。社交媒體龐大的用戶群體使其成為商業資本爭奪的虛擬戰場,在資本的熏陶與推動下,微信朋友圈由最初的分享生活動態讓渡給微商進行產品銷售,公眾號則以軟文形式巧妙植入廣告,用戶看到文章末尾才能發現是廣告推銷。微信平臺基于人際關系網絡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潛在用戶資源,在商業機制的推動下微信正不斷拓展著平臺的服務與功能,并成為了企業或是商家宣傳推廣的主要陣地。過度追求工具理性,卻忽略了以價值和人性關懷的價值理性導向,資本與商業廣告的合作背離了媒體的社交屬性。
用戶異化:弱社交下的情緒焦慮。 在20 世紀90 年代,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了“鄧巴數字”,即150 人定律,指人類的社交上限為150 人,而微信等社交媒體早已突破這一上限,社交數量上升但社交質量下降這一事實嚴重影響著用戶自身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行為。
一、私人領域讓渡公共領域。微信將多種功能融為一體,不僅是人際交流溝通的載體,還是日常出行購物的平臺,亦是學習或工作的聯系陣地。如今,商場、服裝店、便利店等商家都有微信二維碼,通過加微信的方式來留住顧客,提升店鋪影響力。在工作、學習環境中,用戶也會通過加微信方式來結識更多朋友以拓展社交圈??傊?,微信中大大小小的工作群、學習群、討論群等,使用戶從原來的輕松型社交轉變為工作、學習等嚴肅型社交。用戶在微信上除了進行情感溝通與聯系,還需處理工作、學習等其他信息,公共交流頻率加大,微信平臺上的私人時間與空間被工作、學習等公共性信息所搶占,導致用戶會因私人領域縮小產生倦怠情緒,但又怕錯失重要信息而產生情緒焦慮。
二、用戶疲于前臺表演。戈夫曼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狀態分為“前臺”和“后臺”,處于“前臺”時人們會為了滿足觀眾對自己扮演社會角色的期待而刻意表演,在“后臺”則可以呈現出自己的真實狀態。微信朋友圈便是戈夫曼戲劇理論中“前臺”的具象表現,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知,人們具有身份認同與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朋友圈呈現給人的印象會影響用戶人脈的維系與拓展。在微信朋友圈這一前臺上,用戶會受到自身與他人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是當信息發布后,用戶會時刻關注他人給自己的點贊與評論,若收到點贊、評論等正向反饋會獲得滿足感,若反饋與設想不符,則會產生負面情緒。另一方面是用戶在朋友圈中看到他人精致的生活,會在比較中產生失落與自卑等負面情緒。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完美無瑕,卻又不得不面對接受真實,兩端極化使用戶疲于管理自身的前臺形象。
傳播異化: 群體審視下的圈層代際隔閡。 基于強大的社交屬性與豐富多樣的服務功能,用戶利用微信進行交流或是登錄使用各類網站、APP 等都有可能受到群體的審視而被微信反控制和影響。
一、群體審視,難以割舍微信。微信是網絡傳播中用戶的“身份證”,以掃碼登錄連接著各類終端如電腦端微信、客戶端網站、手機端各類APP 等,用戶以自身微信賬號為中心向網絡社會四周輻射,在群體審視下用戶處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狀態,但群體審視的壓力迫使用戶無法徹底隔斷與微信的聯系,用戶逃離微信后又擔心錯失信息而焦慮。當用戶產生社交媒體倦怠時,會通過減少使用微信時長和頻率來緩解自身情緒,例如關閉視頻號、搜一搜、看一看、搖一搖等服務功能,聊天消息設為免打擾,在朋友圈設置他人可見天數或者關閉朋友圈,開設微信小號等,以此緩解社交媒體倦怠情緒。
二、社會代際與圈層隔閡。作為全民使用的社交媒體,微信用戶以血緣、業緣、趣緣和地緣等結識的微信好友構成了自己的社交網絡。從縱向維度看,以用戶自身為參照,微信好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上級為長輩、領導、老師,同級為朋友、同學、同事,下級為年齡或工作職稱低于用戶的。從橫向維度來看,不同用戶之間又存在多種興趣圈層,例如年輕群體的思維方式與交流用語與長輩的觀念體系不同,年輕群體中不同的圈層也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因此,用戶在微信朋友圈發布的信息會受到長輩及不同圈層用戶的審視,在朋友圈下方評論的看法觀點容易造成彼此間的不解與沖突。用戶為避免爭論與麻煩,會在發布信息時設置分組可見,減少社交媒體產生的倦怠感。
三、增加隱私泄露焦慮。微信好友邊界拓展的同時,也增大了隱私泄露的風險,微信朋友圈與聊天鏈接均可能存在泄露用戶隱私的風險,如用戶A 在微信朋友圈發布照片或動態情況,通過好友B 轉發后,會被好友B 的好友C 看到,以此類推呈裂變傳播,增加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對此,用戶在朋友圈發布個人照片與動態會通過分組可見或設置可見時長等保護隱私。此外,還有一些微信好友轉發搶票鏈接、拼多多砍價鏈接、投票鏈接等,用戶會因礙于朋友情誼幫助好友,但點擊時會跳轉到第三方頁面或程序,未知鏈接和操作繁雜亦會增加用戶隱私泄露焦慮。
社交媒體倦怠是伴隨著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互聯網綜合征,是技術過度侵占了用戶的主導地位,使用戶喪失了操作媒體的主動權。針對異化影響下的社交媒體倦怠,如何對其調適顯得尤為重要。
平臺調適:注重價值理性,回歸社交本質。 社交媒體應平衡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把用戶需求和人性關懷放在首位,技術的發展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是讓人成為技術的附庸。微信平臺應圍繞用戶需求,簡化服務與功能,減少商業信息與無用信息的推送,盡可能減少信息過載的情況。最重要的是微信開發設計人員需要回歸初心,以熟人社交的強連接為主,弱連接為輔?!霸诳焖侔l展的互聯網社會中,在用戶面臨連接重負的情況下,在未來的產品創新中,少連接、弱連接或將成為新的市場賣點。[4]”微信平臺更應守住本心,做穩做牢社交功能,挽回那些因為社交媒體倦怠而流失的用戶。
用戶調適:精簡信息源,側重線下社交。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要愛具體的人,不要總想著愛抽象的人?!鄙缃幻襟w倦怠促使人們從虛擬世界中抽身,開始關注自我的內心感受,《光明日報》 曾評論道:“當前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社交工具不斷升級,年輕人卻在社交降級?!盵5]因此,用戶要學會精簡信息源,定期清理與整理微信好友名單,為微信關系網絡減負,還要主動關閉信息接受渠道,通過設置微信使用時長、設置靜音免打擾、設置關閉朋友圈等功能來精簡生活,放棄線上無用社交,回歸線下真實社交。
傳播調適:轉移陣地,平衡社媒使用比重。微信日活躍人數甚多,在傳播過程中人們將日常生活交付于它,使其成為休閑娛樂、辦公學習、衣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務的統一體。在平臺異化與用戶異化背景下,微信傳播過程也不再純粹,不同群體審視下的代際隔閡以及潛在的隱私泄露風險使用戶產生倦怠。對此,微信用戶可以轉向其他社交媒體,如轉移至微博減少強社交下的親人好友間的群體審視,亦可在嗶哩嗶哩等其他平臺中找尋共同群體與共同話題,將注意力與重心適度分化給其他社交媒體,為微信社交減負。
媒介異化促使人們反思人在使用媒介中如何實現自洽。在信息時代,人們無法拒絕或徹底不使用社交媒體,這就意味著社交媒體倦怠無法根本消除,但人們也應從社交媒體倦怠中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不被技術與信息所裹挾,保持內心豐盈與冷靜,合理使用社交媒體而不被社交媒體所異化,從而真正實現人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