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云怡
青春電影,即以青少年為主體,以青春與成長為題材,是“一種基于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號對青年人成長過程中的沖動、叛逆、錯失、莽撞和迷誤的馴服、救贖和引導”[1]的類型電影,“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尷尬和匾乏、挫敗和傷痛,可以說是對‘無限美好青春’的神話的顛覆”。[2]青春電影具有鮮明的群體特性,其一為青年亞文化(Youth culture),其二為青年性(Youthfulness)。青年階段是人非常重要的生長階段,青春電影從青年人的所思所想中汲取養分,而青年人受到社會現實的教化與馴養。因此,人們不得不去考慮蘊藏在青年們復雜心事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同時社會大眾也需要一部青春電影來剖析、了解青年人的文化動機與行動心理。
日本電影《關于莉莉周的一切》 是一部在青春電影史上獨樹一幟的電影,無論在創作或是理論都有著較為重要的探討價值與理論意義。本文希望結合青年亞文化的新時代語境,溯回21 世紀初,在粉絲文化還未有發展至今天如此出圈之時,剖析作為青年粉絲主體的影片主人公,游離于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中出現失語與多語現象的緣由,以及在面對社會詭譎的價值撕裂與壓抑規訓時,他的青春心事與精神成長,并且通過對影片中敘事符號與鏡語書寫的分析,為我國青春電影中以青年粉絲為主體的影片提供可參考的實踐指導。
“青年亞文化”一詞可以追溯至“青年文化”與“文化”的概念辨析,隨著時間的變化,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青年亞文化的內涵持有不同的定義與闡釋。20 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T.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將“青年文化”作為社會學理論中“青年”的衍生概念提出,認為青年文化是在特定年齡階段的行動樣式,具有反文化特征,但其研究對象多為美國中產階級的青年群體,忽視了作為無產階級的青年工人和外來移民家庭的青年。20 世紀70 年代,青年亞文化的傳播現象中心由美國漸移至英國,以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為代表的伯明翰學派的學者將青年文化與亞文化的關系進行了明晰,將青年亞文化置于社會文化的系統之中,認為青年亞文化是青年文化的子集,將青年亞文化理解為是青年個體進行自我建構、身份認同的過程中,一種具有社會階級性質的“儀式性抵抗”。
青年亞文化作為社會現實的隱喻和表征,其產生與傳播具有歷史性與復雜性,其價值訴求和表現形態都與當代青年對社會危機的急切表達欲關系密切。這種盤枝錯節的共就關系,在經歷平成景氣(へいせいけいき)洗禮后強調含蓄與內泄的日本十分顯著。在社會普遍的焦慮中,人們將欲望轉投向虛擬世界中,試圖逃避與殘酷現實的直接碰撞,產生了“御宅族”與“二次元”群體。御宅族(おたく)多被指稱為長時間待在住宅里的人,是在虛擬世界中基于趣緣認同而形成的亞文化社群,因其喜好媒介形式多為以互聯網為傳播介質的ACGN(動畫、漫畫、游戲、小說),故“宅男宅女”們將二次元(にじげん)作為自指稱謂和身份標識。“二次元”的意涵也逐漸外延為與“三次元”現實生活相對的,存在于網絡虛擬世界中的文化交流與生活方式。基于此,結合互聯網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語境,本文將這種“二次元”的青年亞文化定義為:在虛擬網絡空間中游離、聚攏、嵌置的文化因子,以特定文化群落為存在媒介的獨特的文化實踐方式。這種文化因子被青年主體選擇性吸收進行思想價值重塑、意識觀念打磨、文化意義拆解的過程,就是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溫和抵抗”的過程。
青年亞文化所涵括的,正是社會地位低微的青少年群體對成人游戲規則的一種反叛與抵抗態度,暗含著對父輩文化、主流文化的越軌與矛盾。《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以粉絲網絡論壇的人群交際為題材,通過青年人的視角剝落出其成長與家庭、精神與社會、詩意與現實、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對現代文明包裹下的青少年個體精神成長進行了深刻的思考”。[3]青年是承載著未來希冀的美好存在,但正因為美好所以才反襯現實的殘忍。影片故事內核簡單卻又復雜,探討了青年面對精神偶像的癮性依戀與在現實生活的自我封閉的現實緣由,展現了青年在靜默與熱烈之間反復橫跳的精神流動,表達了社會、家庭、校園對于青年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教培與塑造的重要性。
“話語是各種權力的棲息地。”[4]褔柯并未將話語視為單一結構主義的提純物,而是更關注話語背后精神實質的探討,以及其在社會文化空間中的作用與關系,思考強弱勢話語背后的身份建構與個體認同問題。主體的話語是由各方權力交織而成的產物,青年主體作為弱勢話語權力的“被規訓者”,棲居于規訓與服從的裂隙之中,試圖從虛擬世界尋求言語表達的權力。在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的壁壘縫隙中,虛擬網絡已經逐漸成為青年們情感宣泄的唯一方式,并衍生出一場狂歡奇觀,即在現實生活中的失語,這個吊詭的現象反向映像在網絡論壇這個仿像世界中,表現為虛擬場域中的強勢與多言。
青年粉絲的形象是直指社會現實的犀利存在。蓮見在現實與虛擬中的失語與多語,是青年與現實生活的異質性對話,是粉絲主體抵抗性行為的顯著表征。青年的失語與環境因素關系密切,原生家庭的影響、自我形象的期待、客觀世界的認知無不影響著青年心理成長與話語表達。話語主體在使用語言與世界的交匯過程中完成自我建構,導演將環境所帶來的精神壓抑外化表現為主人公言語權的剝奪,網絡中有觀點、有主見、有地位的蓮見,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低頭耷腦、沉默不語。蓮見無力改變自己的生活,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家庭悲劇,于是只好放縱自己沉迷于虛擬世界中的“假性權力”,導致在虛擬與現實兩個世界中,青年的話語能力反差不斷加大。
爭取表達言語與制造話語的權力,是青年們進行 “儀式抵抗”的初衷,是對現實生活中卑微弱勢的“補償”尋求。現實生活中的失意使得青年粉絲們集結于粉絲論壇,以脫離于現實的“以太”世界進行自我文化系統的構建,并通過“論壇版主”的等級制度進行自我確認與身份認同。在粉絲論壇中主動表達自己的“多語”,在家庭校園中緘默內向的“失語”,仿若“雙重人格”的青年粉絲,就這樣別扭且糾結地存在于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之中。
青年亞文化的抵抗性呈現出了日常化的實踐表征,因為抵抗行為的建構本身是依由被抵抗的權威主體所成立的。巖井俊二敏感犀利地將青年人的精神偶像與具有宣泄意味的音樂設置為貫穿全片的敘述線索,試圖挖掘青年人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入世與抽離,將追星、粉絲論壇、演唱會等青年亞文化議題并置于這部影片之中,進一步反映社會、家庭、學校對青年行為的形塑影響。
這部影片中以蓮見、星野等為代表的青年人,作為莉莉周的音樂粉絲,追求向往以莉莉周為代表的“以太”精神與以太世界,體現出了一種“羊群—牧羊人”的“宗教”等級關系。在福柯看來,西方教會之中,上帝仍是那個制定律法的頒布者和道德的審判者,但在其權力等級模式中,上帝已經被懸置了,世俗化的權力運作過程只發生在羊群(信徒)與牧羊人(牧師)之間,牧師權力實質上是一種以勸導、控制、訓誡、教化、服從為目的的個體化權力形式。實際上,在粉絲群體的文化實踐中,這種權力關系體現得更為明顯,呈現出金字塔的等級形式。莉莉周作為一種個體化的權力形式,充當了粉絲群體的“牧師”,是“以太”精神的純凈象征。但諷刺的是,這個“牧師”卻沒有承擔“分析責任”(analytical responsibility)的義務,并不對每一只“羊”負責與培育,也并不阻止每一只“羊”的墮落與偏途。這恰是青年亞文化較受爭議的問題,即青年群體在生產、挪用、復制、拼貼的過程中,如何鑒別和篩查異態的文化病菌,保持儀式抵抗的正當性與健康性。
在《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關于“規訓”的敘事表現有兩個權力組織,即校園暴力組織與上文所述的粉絲群體。面對校園暴力、家庭重組的殘酷壓抑,蓮見把莉莉周看作是“以太精神”的純凈代表,以“以太”世界(本片中的以太指代的是理想中的幸福世界) 作為自己生存的最后理由、絕望泥潭的救贖稻草。在這部影片中,“以太”作為象征性符號貫穿全片,通過對精神偶像莉莉周的情感敘事,書寫青年群體在家庭關系及校園生活的觀照下的生存境況,從而把社會問題、文化癥候、時代印記等社會性議題同構為“成長與規訓”的敘事母題。
影片對于校園生活的描寫,并未尋求盲目懷舊的物化展示,而是將校園組織中的群體秩序剝落而出。有秩序便有規訓,有規訓便有犧牲,有犧牲便有失語,有失語便有反抗。值得玩味的是,在這個反抗的過程中,又會無形地建構出另一種權力體系,產生出另一種規訓的心理趨同。“塑造合乎規則的人”,將異己者關進牢籠,群體秩序的穩定是規訓權力滲透的結果。校園暴力的本質是一種從眾心理,是對一種強勢話語權的本能攀附與依存。在福柯看來,權力在群體秩序中的建構與滲透為從眾心理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青年人并非是脫離社會制度的存在,相反,青年人是社會制度最忠實的學習者與模仿者。這部影片以青年個體與家庭、師生關系的異化來映射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狀況與問題弊端,指涉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關系,關乎個體以何種姿態在群體中生存并保持自我。
青年作為青年亞文化的建構主體,其行為傾向、趣緣愛好、價值意圖、精神理想的傳達與表現,大多依托存在于虛擬空間的媒介中。在青春電影的視聽創作中,如何表達青年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與封閉排他的精神世界是具有挑戰性的難點。青年人的文化偏好、文化歸屬、文化追求等抽象的內部特征,很難進行視覺化呈現。影片主人公蓮見在現實的沉默與在網絡虛擬世界的喧嘈,是難以通過影像表述的。
因早年從事MTV 和廣告工作,巖井俊二對于電影中的視聽語言及形式有著獨到的理解。巖井俊二注重色彩對于畫面內容的裝飾功能,高飽和度的影調、詭異前衛的色彩及逆光高光的詩性表達幾乎成為了巖井俊二影像的標識性元素。巖井俊二希望通過色彩、濾鏡等來捕捉人物內心瞬間的情感狀態,表現青年人復雜多變的心理空間。
閃回與沉默。《關于莉莉周的一切》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動作與細節,用極其簡潔、短暫、明快的畫面對電影敘事文本進行切割(insert),強調青年此時此刻心理狀態的螺旋變化,暗示青年對偶像的狂熱追求,進而逐漸幽閉內化,墜入癲狂的深淵。閃回在本片中的運用與拼貼手法類似,是一種運用不同元素進行構思、剪輯、排列、拼貼的解構技法,是“意識流”語言的另一種有機變體。本片敘事整體呈“心理結構”,但局部仍用“傳統敘事”方法,從而實現“心理線”與“故事線”的拼貼、交錯,豐富人物的思想容量,從而創造出感觀的迷幻。蓮見在粉絲論壇自我獨白式的帖子是故事的楔子,也是貫穿所有松散劇情的統領。導演選擇在每一條論壇投稿出現的時候,閃回“reload”與代碼加載畫面,模仿電腦加載過程,通過打字機字幕方式還原青年在論壇上發帖的內容與過程。通過虛幻與現實的交纏、影像的感官迷幻,暗示著蓮見已經無法將虛擬與現實分清開來,表現出蓮見精神世界的復雜波動。
傾斜與割裂。 巖井俊二清醒地看到了在物質富足的消費時代,在城市的燈紅酒綠背后,人們被異化的可悲狀態和難以填補的精神黑洞。影片對于蓮見的敘述是以和同學一起偷竊光碟為開端的,青年犯罪已經成為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導演在對這個光碟店店主的構圖處理上采用了傾斜的方式,暗指整個社會道德的傾斜與扭曲。在描繪蓮見在支離破碎的家庭中沉默寡言時,巖井俊二選擇讓蓮見背對鏡頭,體現在家中的弱勢地位,觀眾看不到他的表情與動作,營造出現實生活中青年的失語狀態。甚至借用日式房屋的布局,使站立著被母親批評的蓮見,頭首被房梁遮擋,通過全景景別的使用造成了“假性自匿”,使觀眾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現實生活中蓮見失語的壓抑,并為之后蓮見沉默、懦弱、叛逆、盲目順從的行為對情節的必要推動做鋪墊與解釋。
在青年對社會生活認知的進程中,會自發形成與現實產生摩擦與矛盾的群體文化,即青年亞文化。青年與青年亞文化之間的共就關系,決定了這個特定的文化群體會藉由特定的文化實踐來影響并吸納新的成員。在《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便深刻體現出青年亞文化的文化語境對青年的影響與慰藉,并通過塑造游離于失語與“多語之間的青年形象、傳達“規訓”與“服從”的敘事表現、書寫傾斜與割裂的影像表現,剝落出青年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兩極化表現的原因。即在現實生活中,青年話語權利與父輩文化、主流文化的不對等,社會并未給予仍處于“心理斷乳期”的青年安放自己的話語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