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莎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鄭州 450042)
區位居中、交通便利是鄭州的顯著優勢,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鄭州需立足樞紐、依靠樞紐,通過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實現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影響力的擴大。2013 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獲批設立,鄭州樞紐經濟開始揚帆起航,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更是作為河南省一號工程被大力推進。2017 年,“樞紐經濟”一詞首次寫入河南省和鄭州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樞紐經濟正式上升為全省發展戰略。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鄭州樞紐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2021 年底,河南再次將“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列入全省十大戰略,力爭通過“二次創業”實現樞紐經濟的“優勢再造”。
2014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鄭州國際陸港時指出:“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2016 年12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由此可見,“樞紐”和“中心”是鄭州在全國的定位與地位。一方面,發展樞紐經濟能強化鄭州的樞紐地位,更好地發揮集散、中轉的作用,促進全國交通運輸業和物流業的發展,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做出貢獻;另一方面,發展樞紐經濟有助于鄭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加快經濟轉型,擴大輻射范圍和影響力,以自身發展帶動鄭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的發展,與武漢一北一南共同支撐中部地區崛起,促進國家區域協調發展。
進入21 世紀,隨著科技和通信領域的飛速進步,產業也打破了地域的阻隔,出現了全球范圍的分工協作與競爭,經濟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廣,頻率越來越高。此外,伴隨新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應用,新經濟、新產業、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智能化、信息化、服務化、周期化趨勢顯著。在這一趨勢下,航空經濟應運而生。全球航空經濟第一人約翰·卡薩達(John Kasarda)指出,航空運輸是繼海運、河運、鐵路、公路之后,交通運輸方式的第五次大變革,航空運輸的興起沖擊和改變著企業的組織模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預示著速度經濟時代的到來。鄭州發展以航空經濟為主要模式的樞紐經濟,是一種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經濟模式,它的出現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鄭州順應產業演進規律的主動作為,是新時代下城市尋求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有效實踐。
樞紐經濟本質上是一種開放型經濟,“樞紐城市”不僅扮演集散、中轉的角色,更應成為對外開放的門戶,成為國外客流、物流進入我國的一扇大門。鄭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將極大地擴展鄭州“1、2、3 小時”交通“朋友圈”,突破現有城市發展空間的局限,促進鄭州緊密型都市圈加快形成。發展樞紐經濟,能夠促進鄭州與國內外其他地區開展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提升國際化水平和全球知名度。此外,發展樞紐經濟有助于鄭州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通過開行中歐班列(鄭州)、建設跨境產業園區等舉措將國內產能合理輸出,尤其是能幫助有實力的本土企業擴大出口業務,全方位參與全球產業協作。
1.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持續強化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建設,鄭州已從“火車拉來的城市”建設發展成為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2013 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獲得國務院批復設立,彌補了長久以來鄭州航空運輸的短板,鄭州航空經濟開始起步。此后,鄭州除繼續保持在鐵路、公路方面的優勢外,還在高鐵建設、機場建設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在高鐵方面,2022 年6 月20 日,濟南至鄭州高速鐵路鄭州—濮陽段開通運營,鄭州成為全國第一個米字形高鐵樞紐,河南成為全國第七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在機場方面,為了保障不斷增加的客貨吞吐量,鄭州機場實施并完成了二期改擴建工程,以及正在著手實施三期改擴建工程,拓展鄭州機場航運增長空間,提升服務保障能力。2021年12月,《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總體規劃(2021年版)》獲民航局批復,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被定位為區域航空客運樞紐、國際航空貨運樞紐。
2.航空偏好型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憑借突出的交通樞紐優勢,鄭州形成了航空物流、跨境電商、電子信息等一批航空偏好型產業集群,并成長為鄭州的優勢產業、支撐產業。在航空物流方面,2021 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70 萬噸,貨運規模穩居全國第6 位,比2011 年提高了14 位,進入全球40 強;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突破54 萬噸,連續5 年位居全國第5 位,前4 名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跨境電商方面,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鄭州時調研曾對鄭州跨境電商提出“買全球、買全球”的發展目標。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和產業培育,鄭州“1210 跨境電商監管模式”走在創新前列并在全國推廣復制,集聚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電商平臺企業。商務部《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0)》顯示,鄭州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國綜試區城市第3 位,僅次于廣州、東莞。另據商務部“2021 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評估”結果顯示,鄭州綜試區評估結果為“成效明顯”,位于第一檔。
3.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
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22 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顯示,鄭州以63.32 的商業指數排名新一線城市榜單第7 名,較2021 年的第9 名提升2 個位次,取得歷史最好排名。在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未來可塑性五大細分指標上,鄭州城市樞紐性優勢顯著,在該分項排名中位列第七,是五個分項指標中排名最高的。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的《2020 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報告》顯示,鄭州綜合競爭力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由2015 年的25名上升至20 名,排名5 年提升5 個位次。
1.城市樞紐之爭加劇
從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城市綜合能級與其樞紐性呈正相關。經濟總量較大、綜合實力較強的城市往往也是重要的樞紐城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北京、上海等城市無一例外。在國內區域競爭、城市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樞紐競爭成為重要的競爭領域,樞紐優勢成為關鍵的發展優勢。鄭州樞紐建設雖已具備競爭優勢,但仍面臨“追兵逼近、標兵奮進”的嚴峻形勢。在機場建設方面,繼上海、北京之后,成都也完成“雙機場”建設,樞紐功能和運輸保障能力大大提升;亞洲第一個、全球第四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鄂州花湖機場于2022 年7 月正式通航,該機場功能定位與鄭州類似,業務內容與鄭州存在競爭關系,而且其規劃到2025 年貨郵吞吐量將達到245 萬噸,遠超鄭州目前的貨運能力。在高鐵方面,武漢、成都、西安等城市都規劃有米字形高鐵并在按計劃建設,屆時鄭州如何繼續保持在全國高速鐵路網中的樞紐地位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2.外部環境不佳
樞紐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流動經濟,人員流動越頻繁,跨境貿易合作越緊密,樞紐經濟的成長空間就越高,反之,樞紐經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全球的商貿往來、科技合作、文化交流帶來挑戰。鄭州由于現有產業結構缺乏一定的內在穩定性,容易受外部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一些國際事件的負面影響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傳導到鄭州,鄭州航空貨運吞吐量增速較前些年有明顯放緩的趨勢。
3.樞紐建設資金壓力增大
交通場站是樞紐經濟的基礎支撐,是最重要、最關鍵的“硬件”。無論是機場還是高鐵、地鐵,其建設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需要地方政府具備雄厚的財政實力。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政策導向之下,許多超出地方政府財政負擔范圍的大型基建項目被紛紛叫停,國家還提高了城市修建地鐵的門檻,并收緊了審批。即便是已經修建地鐵的城市,其地鐵公司嚴重依賴政府補貼,加重了財政負擔。對于包括鄭州在內的許多樞紐城市來說,面臨著樞紐建設緊迫與資金壓力巨大的兩難困境。
如果將交通系統看作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那么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線就是連接心臟與其他器官之間的動脈,國道、省道及市區內的公共交通則可看作毛細血管。雖然毛細血管并不承擔主要的運輸功能,但它們是動脈的補充,同樣必不可少。因此,打造高效、暢通的樞紐系統,必須將打通交通大動脈與織好毛細路網統一起來,做到有機結合、統籌兼顧。一是加快研究鄭州后米字形高鐵時代的高鐵路網建設,超前謀劃蜘蛛網形高鐵路網,擴大高鐵網的覆蓋范圍。二是積極拓展國際客運、貨運航線,構建以鄭州為中心、覆蓋五大洲主要城市的國際航線網絡,增強鄭州的國際樞紐功能。三是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鄭州都市圈,完善高速公路網、中原城市群干線公路網和鄭州都市圈快速路網。四是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體、以常規公交為基礎、以慢行交通為補充的綠色交通體系。要按照“主城聯網、組團通線、主要功能區高效連接”的原則規劃軌道交通;要進一步優化地鐵、快速公交、常規公交的線路設計和發車頻率,適當延長運營時間;要依法規范路權,完善健身步道、自行車生態騎行道等城市慢行網絡,引導居民形成“公交+慢行”的綠色出行模式。
一是立足“樞紐+物流”,加快國際性物流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爭取知名企業將物流基地和分撥中心落戶鄭州。通過引入國際物流業先進經驗,提高鄭州物流業管理和服務的水平。
二是立足“樞紐+科創+先進制造”,加快生物醫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充分發揮富士康、信大捷安、中車等一批龍頭企業的領軍作用,集聚資源要素,逐步形成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
三是立足“樞紐+文旅”,做強做優做大文化旅游產業。要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立足于根文化、伏羲文化、炎黃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少林文化等中原優秀文化,建立文化平臺,講好中原故事,依托鄭州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精品。在樞紐與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上,鄭州應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通過建設旅游集散中心,開設旅游專列、專線、旅游巴士、觀光車等,讓旅游景點變為樞紐網絡中的一部分,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要堅持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一是創新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商事制度和管理服務體系,推動形成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監管法治化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優秀企業在鄭投資。二是加大進口口岸的開放程度,提高通關效率,進一步推動口岸設施更新改造,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推動口岸及自貿區服務不斷完善。三是發揮國內交通大心臟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交通樞紐和物流通道作用,積極融入并服務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四是塑造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加強科教文衛交流,爭取更多高規格的機構、組織、活動落地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