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能夠明顯節約勞動力,有效減輕種植人員的生產勞動強度,雖然前期需要投入一定資金,但從長遠出發,有助于節約生產成本,具有一定優勢。現階段,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迅速,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地形會對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產生一定不利影響。在山地丘陵地區,地勢不平坦,道路比較狹窄,很多大型機械設備難以進入農田中進行操作,在這些地區更多會應用小型機械設備操作,并采取分階段收獲模式。還有很多地區依然使用人工播種進行操作,機械推廣難度大,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難以實現,對于人力依然有較大依賴,工作量較大,生產成本較高。
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不僅對地形要求較高,且對于種植地的作業寬幅、土壤條件等均有較高要求。種植方式也會影響大型機械設備的正常應用。當前,很多地區馬鈴薯種植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還比較有限,不同地區種植戶所應用的種植模式不同,另外由于株行距、壟高的差異,對農業機械設備的科學應用造成了不利影響。
雖然,很多地區在推廣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時,依然存在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推廣應用頻率低的情況,小型機械應用比較廣泛。另外,各個種植區所配置的多種類型中小型馬鈴薯機器還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部分機械存在一定的質量問題,再加上機械的適應能力比較差,運行一段時間后會出現故障,種植人員忽視了后期的養護工作,最后還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資金用于故障的排除與修理,最終影響了機械設備的利用效率。目前,部分種植人員只是簡單了解其具體的使用方式,而缺乏農業機械保養及維護等方面的知識,在農機出現嚴重問題后才能夠發現問題。同時機械設備質量差,會對馬鈴薯品質造成一定不利影響,品質較低的農機設備不僅會影響到工作效率,嚴重時還會威脅其后期的儲存與買賣。
當前,為提高馬鈴薯產量與品質,覆蓋地膜是一項常見的技術措施,依靠地膜可以較好保障土壤溫濕度,同時還能夠抑制雜草生長,防治病蟲害,保障馬鈴薯產量。后期收獲時,田間會存在很多未被清理干凈的地膜,這些地膜未能被土壤較好降解,長時間存在于田間,會對后茬作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雖然,機械化收獲方式能夠將部分地膜挖出地表,但田間還是會遺留一些地膜,需要進行人工處理,不僅消耗大量勞動力,還導致作業成本增加。當前,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收獲后田間處理機械設備的研發與推廣,提高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多種新型機械設備在實際生產工作發揮出明顯優勢,還需持續關注相關機械設備的利用效率,有針對性地做好機械設備的開發與應用工作。例如,針對地勢相對平坦的種植區,可促進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經營的發展,積極推行大型機械設備。在山區丘陵地區和落后生產種植區,還應持續做好中小型馬鈴薯收獲機械、播種機械的研發與應用,克服地理地形對于馬鈴薯種植機械的限制,不斷提高馬鈴薯中小型機械設備效率,優化生產工作,更好地實現種植工作的全程機械化。
在馬鈴薯適度規模化種植產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落實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轉變思想意識,幫助其接受各種先進的種植模式,提高馬鈴薯種植規模化和規范化程度。各地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結合區域種植實際情況深入調研,結合各個地區的種植情況,制定科學完善的種植技術體系,引導廣大種植人員科學運用各種種植技術,開展規范化操作,切實做好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提高應用效率。同時,農機部門還需深入基層,落實好各項宣傳推廣工作,引導廣大種植人員明確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設備融合的重要意義,切實將先進農機設備與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中,提高馬鈴薯種植的集約化程度,構建科學完善的種植體系。
針對馬鈴薯生產時存在的地膜回收問題,需持續做好農業機械設備研究與應用,不斷改進馬鈴薯收獲設備的殘膜回收功能,提高馬鈴薯機械設備的適應能力,更好地進行地膜回收,節約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強度,為全程機械化生產工作助力,同時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促進后續各種作物的生長。中國所使用的地膜與國外存在很大差異,國外所使用的地膜較厚,地膜完整性及理化特性較好,這為地膜機械回收提供了便利,其常見地膜回收技術主要為卷膜輥技術,但是由于中國所使用的地膜較薄,馬鈴薯收獲與地膜回收技術理論主要有分離輸送技術、收膜卸膜技術及動力與傳動技術3 種,基于此,在地膜回收技術研發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促進農技與農藝相融合,要充分結合“宜機化”進行改造,進而提升馬鈴薯產業機械設備的利用效率,結合各個地區馬鈴薯種植方式及相關工藝等進行技術研發,研制出實用性強且耐用的地膜回收設備。第二,突破核心技術,馬鈴薯地膜回收技術需要對核心技術進行創新,依托核心技術開發出適用性強、安全可靠及使用便捷的地膜回收技術。
重視國家法律法規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的支持作用,持續做好示范推廣,使得廣大種植人員能夠直觀感受到機械化生產對于馬鈴薯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積極作用,并提高廣大種植人員的購買力,給予一定的補貼補助,提高廣大種植人員的購買積極性。同時,要保證各項農機的質量,做好相關種植人員的培訓工作,保證其能夠規范地進行農機操作,并做好后期養護,完善售后服務。將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發展納入地方政府部門的考核體系中,構建合理的考核與資金投入機制,構成科學完善的產業鏈條。
當前,馬鈴薯農機和農藝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一定問題,包括種植人員對于農機農藝融合缺乏認知、融合度較低等,針對這些問題,農機農藝各技術部門必須相互配合,提升農機農藝推廣力度。首先,制定科學的農機農藝推廣技術,協調農機與農藝之間的關鍵技術問題;第二,設置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在馬鈴薯產業發達地區依據實際種植特點完善土地流轉承包責任制,進一步提升馬鈴薯種植集約化程度,鼓勵在種植地區設置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從而提升推廣效果。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馬鈴薯種植技術創新,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在推廣過程中應當積極推廣新式農機和種植技術,使得農機和農技做到真正為農業生產服務。
雖然現階段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廣,但是單產水平和種植質量同世界先進農業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結合發展實際,積極做出調整,促進農機與農藝結合,關注馬鈴薯生產的全程機械化,節約勞動力,促進馬鈴薯產前、產中、產后各個階段種植工作的創新發展,切實提高馬鈴薯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