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軍
隨著現代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報社等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經濟實力大不如前,甚至很多報社的發展情況并不樂觀。雖然能堅持到現在的報社媒體必然有其獨特的競爭和發展優勢,但其要想在新媒體時代保持健康發展,除了要把握好發展機遇以外,更重要的是做好接受新一輪挑戰的準備。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很多報社的發展現狀都不盡如人意,而報社新聞記者作為報社的一分子,他們往往與報社“同呼吸,共命運”,報社不容樂觀的發展現狀其實也折射出報社新聞記者的發展現狀。
從新聞產品的特點來講,其除了要有時效性、新鮮性與真實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性。這里的創新不單單局限于新聞內容上的創新,同時還包含了形式上的創新。對于受眾而言,他們似乎被海量的新聞信息包裹著,但真正值得他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精讀的新聞資訊少之又少。這種看似無窮無盡的新聞資源與非常匱乏的優質新聞信息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所有的媒體從業人員都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從表面上來看,我國媒體行業尤其是新興媒體行業發展勢頭非常強勁,但后勁不足的問題日漸凸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下,民眾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越來越強烈。當然,民眾思想和精神上的提升還得益于媒體的正確引導。然而,目前報社新聞產品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新聞同質化。因此始終工作在新聞采訪第一線的報社新聞記者對這個問題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不斷學習并掌握核心科技,報社新聞記者才能成為推動報社轉型升級的中流砥柱。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觀念遠遠落后于時代,則很難跟緊時代發展的腳步,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必然會越來越大。與新媒體、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相比,報社等傳統媒體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發展缺陷,比如新聞采編效率低、傳播途徑少、傳播速度慢、受眾數量少等,極大地限制了報社的發展速度。
人才是媒體發展的基礎,沒有高質量的人才隊伍作為基礎,報社新聞媒體的發展將舉步維艱。只有當報社新聞記者能采集到比較好的新聞素材,才能生產出更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新聞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記者首先要有超前的思想和觀念,不能再用傳統思維和眼光看待現代媒體,否則他們所采集到的新聞素材將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報社新聞記者的思想和觀念都比較落后,所選擇的新聞素材很多都屬于“老掉牙”的內容,根本不能吸引現代受眾的關注。
無論是什么樣的產品,要想獲得更大的消費群體,最好的方法就是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短時間內形成品牌效應。對于報社新聞記者而言,他們要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及時調整新聞采編方案,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故步自封,否則將很難在媒體行業有所建樹。
新聞采訪不應局限于傳統的一問一答,而是要盡可能地豐富采訪形式,并開創出獨一無二的個性風格,這樣更能給采訪對象以及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報社新聞記者有很多,但優秀記者卻是少數。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其他新聞記者的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與優秀記者存在較大差距,而是優秀記者往往形成了個性風格,他們所采集到的新聞素材以及采用的采訪手段往往別具一格,能獲得更多獨家新聞素材,這也是他們具有良好群眾基礎的決定性因素。換言之,很多報社新聞記者不僅沒有形成現代媒體思維,而且也沒有塑造出個性風格,在受眾群體中的辨識度非常低。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新聞記者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他們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會受到很大限制。20世紀80年代前后,因為報紙價格便宜而且攜帶方便,是當時最受國人追捧的新聞傳播媒介。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曾經備受歡迎的報紙行業受到很大的沖擊和影響。
如何才能再現往日輝煌,是報紙媒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雖然年輕群體更傾向于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取新聞信息,但他們并不抵觸報紙新聞,如果報社能推行云報紙等線上閱讀服務,或許可以與新媒體平臺“一較高下”,甚至可以重新奪回媒體市場。雖然報社在新聞采集、新聞編輯、新聞傳播等方面的速度并不如新媒體,但作為傳統主流媒體之一,其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影響力與公信力仍然很高。報社應該利用現有的力量不斷地突破、完善自我,打造全新的報社形象,提高服務質量,也讓更多的受眾關注自己、選擇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報社新聞記者要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更要想法設法提高報社新聞產品的辨識度,為報社的產品塑造獨一無二的品牌。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可以獲得的新聞數量越來越多,但這些新聞產品的差異性、獨特性、創新性卻令人擔憂,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這也導致很多受眾在瀏覽這些內容時產生了視覺疲勞。媒體在開啟民智、教化民眾、掌控社會輿論導向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但要想最大程度上發揮這些作用,首先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媒體要用優質的新聞內容吸引受眾,讓受眾愿意瀏覽新聞并從中汲取營養。
從報社新聞記者的角度來看,要轉變新聞采編觀點,既要虛心向同行和前輩請教,同時還要注重個性風格培養。只有當他們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才能在采編新聞時充分融入自己的思想,最終生產出的新聞產品才會更有辨識度。報社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員工的努力,不僅報社需要形成自己的新聞品牌,報社新聞記者也要塑造符合新媒體時代特點的形象,以優質新聞產品為載體,為廣大人民群眾傳遞溫暖和正能量,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社會責任感。
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報社媒體必須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新媒體的交流和合作,深入新媒體技術改革,搭建全新的報社新聞傳媒平臺。除此以外,報社更要從制度改革、發展規劃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多個角度出發,為自身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報社新聞記者要從自身入手,培養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個性風格意識,既要有更高的眼光,篩選出優質新聞素材,同時還要學會延伸新聞素材的深度,提高新聞產品質量。報社新聞記者個性風格培養要講究方法和策略,記者要擺正姿態,避免個性風格培養流于形式,要為塑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性風格作出努力。
媒體不僅要向民眾宣傳黨的先進思想、先進理念、先進精神,同時還要掌控社會輿論導向,引導民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為了確保媒體能發揮其社會職能,每一個媒體從業人員都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保證他們所生產出的新聞產品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著相同的使命任務,但不同媒體對社會輿論導向的掌控力卻有很大的差異性。究其原因,是新聞記者等人員的政治理論水平不同,理解深度不同。個性風格培養不僅體現在新聞記者對采編方式、方法等方面,而且也體現在他們對專業知識,甚至是藝術元素的應用技巧上,所以加強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和應用也是培養個性風格的有效手段。
每個報社新聞記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文化水平、興趣愛好都不同,但是他們所生產出的新聞產品卻具有較強的相似性,這就說明這些記者可能缺乏獨特的個性素養,未能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人云亦云,缺乏自身判斷力與辨識度。實際上,每個報社新聞記者都應該是一種風格的載體。很多年輕的報社新聞記者在剛剛入職時很有自己的想法,對工作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然而,一段時間以后,他們的斗志和熱情似乎逐漸被磨滅。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新聞產品同質化現象之所以這么嚴重,就是因為很多媒體從業人員工作態度不端正,盲目借鑒、模仿其他工作者的采編風格,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最終生產出的新聞產品沒有靈魂和感染力,難以引發受眾的共鳴。報社新聞記者要引以為戒,既要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激發創作靈感,同時還要培養獨特的個性素養,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提高報社新聞產品在群眾中的辨識度。
考慮到受眾對新聞產品各方面要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迎合現代受眾的實際需要,報社媒體要探索全新的發展道路,既要豐富新聞傳播渠道,比如生產云報紙、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為有需求的客戶推送新聞訂閱服務等。紙質版報紙的市場需求逐步縮減,這就意味著報社要把運營重心從紙質版報紙向線上報紙、線上閱讀過渡,不斷開拓新的消費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報社新聞記者要發揮自身作用。記者在采編新聞時,要打破傳統發展思想和觀念,積極應對新媒體時代下的挑戰,同時要把握好發展機遇,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
首先,報社新聞記者要培養融媒體意識,既要認清報社的競爭優勢,同時還要用客觀的眼光看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系,趨利避害,促進報社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
其次,新聞記者還應當尊重受眾主體地位,重視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并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收集反饋信息,同時熱情解答受眾的疑問,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最后,新聞記者要明白,傳統媒體時代下“受眾”的含義與融媒體時代下“受眾”的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前者更傾向于“被動接受”,而后者則屬于“主動接受”。因為在融媒體時代,民眾對新聞產品有很大的選擇性,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新聞產品。所以,這就要求報社新聞記者要打破傳統發展思想和觀念,為形成個性風格奠定基礎。
從藝術的本質上看,任何與文字、圖像、文化相關的事物都可以稱之為藝術。報紙的主要作用雖然是為了向民眾傳遞信息,但如果報紙不能給受眾帶來視覺享受,很難吸引受眾繼續精讀新聞內容,那么報紙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報社新聞記者個性風格培養不單單是語言表達、文字表達、肢體表達,同時還包含他們對藝術元素的運用。正如前文所述,報紙新聞同樣可以歸類為藝術,所以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把新聞產品看成是生產藝術品。
藝術素養是報社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無論是生產什么類型的新聞產品,新聞記者在搜集新聞素材時,都應有意識地增加新聞產品的藝術感,否則很難把報紙特有的魅力散發出來。那些有著較高藝術素養的新聞記者會從藝術的角度采編新聞,所以他們往往筆下生花,用充滿靈動性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內容,讓瀏覽新聞變成一種享受。培養藝術素養,一方面新聞記者要擺正心態,從生活中提煉藝術元素。另一方面,他們還可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提高藝術素養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互聯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獲取新聞的方式不再像過去那樣局限于報紙,大眾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新聞信息,這對報社新聞記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報社新聞記者要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從自身入手,轉變新聞采編觀點,培養個性風格意識與創新服務意識,為報社塑造獨一無二的新聞作品,從而贏得大眾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