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 辛慧


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于2009年被評為省級濕地公園,2011年獲批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2016年正式獲得國家濕地公園批復。濕地公園先后獲得“全國首批80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環保部)”“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和“省十大最美濕地”等稱號,2020年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2023年3月底被授予第一批“浙江省觀鳥勝地”。
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浙江東南沿海,位于溫州與臺州的近中間地帶,和雁蕩山隔灣相望。公園總面積31.48平方公里,其中庫區面積16平方公里,淺海灘涂面積8.51平方公里。濕地面積21.2平方公里,濕地率67.33%,擁有濕地類型4類9型,濕地資源豐富。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依托樂清灣460多平方公里的廣闊海灣,兼有淡水湖泊和灘涂淺海,濕地類型豐富,生物種類繁多,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濱海濕地的典型代表。
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湖海相連,一條海堤宛如長龍臥波,將玉環湖和樂清灣緊緊擁入懷抱。這里擁有精衛填海矢志不移的神話故事,有謝靈運過岐海留下“揚帆采石華,掛席拾海月”的雋永詩篇,有“云水情侶,長相廝守”的美麗傳說,有潘心元領導紅十三軍開展海上游擊戰的紅色記憶。平靜的水面下生活著多達49種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以及以此為生的草蝦、鳙魚、鰱魚和許多不知名的小生物。濕地公園還有跟樂清灣廣袤海域相連的8平方公里灘涂和淺海,灘涂上生活著不計其數的泥蚶、蟶子、蛤蜊、沙蠶以及活潑好動的紅鉗蟹、跳跳魚等生物。
十多年來,濕地公園經玉環全市五水共治行動、上下游全流域整治等不懈努力,庫區水體由整體Ⅳ類、局部Ⅴ類提升為整體Ⅲ類、局部Ⅳ類水質,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動植物生境以及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等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鳥的種類由試點建設初的125種增加到2023年初的272種,計19目62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1種,白頭鶴、小青腳鷸、勺嘴鷸、黑嘴鷗、黑鸛、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黃嘴白鷺、卷羽鵜鶘、白尾海雕、黃胸鹀;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2種;省重點保護鳥類37種;其中水鳥121種、林鳥116種、猛禽19種,水鳥占47.27%。
黑臉琵鷺是漩門灣濕地公園的明星水鳥,自2013年濕地公園內第一次發現黑臉琵鷺以來,在每年的黑臉琵鷺全球異地同步調查中,漩門灣濕地公園的棲息數量都在70只以上,最多86只。其一般在10月上中旬來臨,最遲一批在翌年4月底5月初返回北方繁殖,黑臉琵鷺在漩門灣先后出現的時間長達6個月(不一定為同一批)。2021年3月底至4月初,國家一級保護水鳥群卷羽鵜鶘東亞種在此出現四批次,最多批次為52只,占東亞種群的34.6%,往常年份一般可以觀察到5—10只。3月中下旬,濕地公園還可以觀察到該鳥。2022年4—6月,第一次發現15對國家一級保護“黃嘴白鷺”在濕地公園水墨東方小島的墨杉林筑巢,每巢3—4只幼鳥,成功孵出雛鳥36只,據專家稱,這是首次發現該鳥在陸上繁殖。2023年4月15日,黃嘴白鷺十余只重現上年棲息育雛墨杉林,開始修繕舊巢,準備繁衍。2023年共觀察到黃嘴白鷺25對筑巢繁衍,成功育雛約50只。2022年,黃嘴白鷺首次現身為4月2日,2023年時間較上年推遲十來天(按農歷節氣計算為推遲10天)。在每年的冬春時節,可以來到瞭望臺,眺望“琵鷺家園”,一睹黑臉琵鷺、白琵鷺的悠閑芳姿。要是你有足夠的耐心,在太陽初升時分去觀鳥屋,可以看到剛剛醒來的黑臉琵鷺、白琵鷺、鸕鶿、斑嘴鴨、綠翅鴨是怎樣走出自家的棲息地,有的去水庫邊、有的去淺灘沼澤、有的飛向海堤外落潮的灘涂覓食。
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鳥類的天堂,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與保護。
水鳥棲息地修復。2009年開始整理修復7.8千米長堤下凌亂水域,形成100余個小島或半島,合計面積約1000畝。島上種植色葉植物,如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水杉、烏桕等,在秋冬形成美麗的紅杉林。水面成為雁鴨類水鳥棲息的場所,2013年,開始修復保育區的水鳥棲息地(退化濕地),目前實施7期,爭取中央林業改革資金補助4000余萬元,完成棲息地修復面積約3400畝,極大地改善了水鳥的越冬覓食條件。
清理網箱、蝦塘,庫區清淤。實施“以漁換魚”政策(將原有網箱小魚稱重放養玉環湖,若干年后以等量大魚還于養民),清理玉環湖水面養殖網箱1.2萬余口;清理養殖魚塘200余個,實施退塘還濕工程;實施玉環湖重點區域清淤工程及濕地內河道疏浚37公里,工程量約97萬立方米,清理庫區淤泥4500余畝等,使庫區水質實現質的提升。
生態保育和綠化美化。對20千米生態保育區邊岸實施封閉修復保育恢復,實施玉環湖50千米長的湖濱帶復綠護岸工程等,保護恢復蘆葦植被5000余畝。通過三年的“綠化玉環,美化家園”行動,濕地公園區域種植各類苗木390余萬棵,完成生態綠化面積9600畝,建設總長度約130千米的農田防護林網等。
周邊環境整治與環保設施建設。借力五水共治行動,大力推進玉環湖上游水系企業違規排污專項整治,拆除濕地上游及周邊沿河違章建筑98.4萬平方米,并在玉環湖上游的楚門、清港、蘆浦等鄉鎮大力開展截污設施建設。先后建成了日處理能力6萬噸的生活污水處理中心、日處理能力3.5萬噸的玉環經濟開發區污水預處理中心、日處理能力7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心等一批重要基礎設施。同時,啟動工業固廢消納場、污泥處理中心等建設,從源頭上消除濕地公園環境污染隱患。
科研監測協作、鳥類監測設施、基礎設施建設。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寧波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院校開展長期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濕地生態修復和水鳥行為學等科研合作,取得了較多監測與科研成果。2015—2017年,建設26處鳥類遠紅外自動監測點,2022—2023年,另外新建19處鳥類遠紅外自動監測點,積累了玉環漩門灣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大量的基礎資料。2019年冬季,首次開展水鳥環志工作,與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總站、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協作,首次在漩門灣濕地公園開展鳥類環志及北斗自動跟蹤監測課題研究。
2019年環志鳥類總數量為175只,其中雁形目環志數量最多共計10種147只,占環志總數84%;鸻形目共計5種10只,占環志總數5.7%,鶴形目共計2種9只,占環志總數5.1%;鴿形目共計2種4只,占環志總數2.3%;雀形目共計4種4只,占環志總數2.3%;鵜形目1種1只,占環志總數0.6%。
2020年環志鳥類499只,隸屬3目16科38種,其中水鳥394只,林鳥105只。該次環志使用了當前先進的GSM北斗衛星跟蹤設備,為33只環志鳥佩戴了GSM北斗衛星跟蹤器,這是浙江省持續對多個雁鴨類物種進行的遷徙監測研究。2021年、2022年環志鳥類分別為330只和610只,其中2021年以水鳥為主,2022年以春季林鳥為主。目前,2023年的環志工作正在進行中。
GSM北斗衛星跟蹤技術的應用將促進濕地公園及浙江省鳥類多樣性特征及其動態變化研究,并為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等保護途徑提供重要依據。其次,GSM北斗衛星跟蹤技術的應用對保障浙江省區域生態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玉環漩門灣濕地公園與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開展雁鴨類水鳥環志和水鳥飛行軌跡北斗跟蹤協作研究,初步掌握了鳥類環志和行為學研究的基礎方法和操作步驟,為將來濕地公園自行深入開展環志等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漩門灣濕地公園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全面提升文化內涵,濕地生態游覽、觀鳥賞花、玩水看海者越來越多。濕地科普館是青少年的最愛,這里是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是認識濕地世界的自然之窗。坐上小火車,可沿途觀賞各種動植物、婚紗拍攝基地、琵鷺家園、滄海桑田、荷塘聽雨、海上花田、水墨東方等景點。花開花謝,靜邀客來,坐上小游船,看蘆花飛雪、水上森林、野鴨部落,一路鷗翔魚躍、心隨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