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頭發和青玉一樣嘴巴的鷺鷥,成群地在溪中捕魚,猶如一群雪衣公子,美麗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們因為受驚而飛起,背襯著碧綠的山色,那潔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飄舞在晚風之中。這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寫的《鷺鷥》,全詩描繪了白鷺驚飛遠去的美麗而生動的畫面,清幽柔美,富有詩情畫意。這首詩所繪的畫面,與我小時候所見家鄉白鷺的情景,毫無二致。
我從小就喜歡白鷺,它是我家鄉最常見的體型較大的鳥類,也確實非常美麗。家鄉的寶石河和桐港河畔,常見白鷺翔集,清澈的河水從村邊流過,河灘長滿蘆葦,美麗的鳥群在河灘上飛翔。白鷺一身潔白的羽毛,無論是飛行,還是漫步,都從容不迫,姿態優雅斯文,像紳士一般儒雅和矜持。在我的印象里,白鷺非常愛惜羽毛,它在走動、飛翔時,耐心細致地做著各種準備,總是不慌不忙,從來不會把自己的羽毛弄臟、弄亂,不愧被稱為“雪衣公子”。一旦要起飛時,它總是先蹲下身子,彎曲雙腿,然后張開雙翅,腿一蹬,便“彈射”了出去。當它張開翅膀的時候,那整齊的羽毛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呈半透明狀,潔白無比,分外漂亮。
河灘之畔,淺水之中,白鷺盡情嬉鬧,互相撲騰著翅膀,拍出許多漣漪。有成群結隊的,也有形單影只的,一只只都白得那么純粹。時而在淺水中踽踽而行,時而佇立不動,凝視水中,靜待小魚或小蝦游近時,便迅速將其啄進嘴里,食物順著它長脖子內的食道被吞咽到腹中,動作之敏捷,速度之神速,目標之精準,令人贊嘆不已。有的站在水中,對著悠悠流水,不知是在孤芳自賞還是在顧影自憐;有的飛上樹枝,凝望著夕陽余暉若有所思。有的從河灘飛到北山山谷,又從山谷飛回河灘;有的成群起飛,嘎嘎鳴叫,時而排成“一”字隊形,一會又排成“人”字形,然后一齊飛落淺水中。
蒹葭蒼蒼,水清草綠,白鷺立于水邊,臨水照影的樣子令人驚艷,那煢煢孑立、若有所思的樣子像極了哲學家。它們既善獨處,又頗合群,張弛有度,游刃有余,沒準就是鳥類的哲學家。一只立于水邊的白鷺,無論動與不動,總有一種靜態的美,像靜物畫,不需你再去考慮畫的構圖以及與周邊景色的協調關系。兩只白鷺,也許是一對,也許是結伴出游的兄弟或姐妹,它們相處融洽,一汪靜水是它們最好的舞臺。
忽然,有一只白鷺輕輕抖了抖翅膀飛上天空,接著又有一只飛上去了,更多的白鷺隨之飛起來,潔白的羽毛在風中飄舞,敏捷的身姿劃過的痕跡如玉帶一般在天空中揮舞,于是,空中猶如下了一場暴雪。它們飛翔的姿勢優雅美妙,脖子隨意向前伸著,翅膀輕輕扇動,長長的腿筆直地拖在身后,形成一個流暢的“一”字形,整個身體是那樣協調,那樣曼妙,像極了空中的芭蕾舞。
換一個場景,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不時有白鷺飛來停歇,點破如針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站在稻田里的白鷺,悠然地抬腿、移步,或是單腿立定,抬頭觀望,很有風度的樣子。頸項彎曲柔和的線條堪稱完美,有時頸項一彎,低頭啄去,不知是在啄食稻田里殘留的稻粒、小蟲,還是小魚、小蝦,那啄食的姿態與在淺水中似有不同,但又說不出具體的不同點,只覺動作非常瀟灑。
小時候,我總是遠遠地、靜靜地看著白鷺,不忍打擾,怕它們飛到離我遠遠的地方。后來離開家鄉去外面工作,每每看見白鷺,就會思鄉,頭腦就會浮現寶石河畔白鷺飛的情景,白鷺成了鄉愁的載體。白鷺儒雅嫻靜的姿態,也成為我向往自由寧靜生活的象征物,一看見白鷺,就會想起張志和的《漁歌子》,想起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前幾年,我去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網湖看鳥,意外看到了成千上萬的白鷺,網湖邊,富河邊,淺水中,稻田里,到處都是白鷺,非常壯觀。網湖五爪嘴附近的一個池塘,有一次竟聚了數千只白鷺,當我靠近時,白鷺陸續飛了起來,猶如白衣仙子赴瑤池盛會。像網湖這種規模的鷺群是我小時候沒有見過的,我又站在湖邊,靜靜地看白鷺。
空閑的時候,我總會驅車去網湖,看白鷺在山水間自在地飛。我知道,這是綠水青山給予人和白鷺的饋贈。白鷺是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檢測器”,一個地方多聚白鷺,說明它的生態環境一定好。網湖出現大規模的鷺群,就是個最好的例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景,是生態耕種的明顯改善。
網湖是陽新之肺,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鳥舞音繞,是大自然饋贈的華中地區的自然瑰寶。這里是珍稀瀕危物種的“庇護所”,每年有數以十萬計的水鳥在此越冬,被專家贊譽為“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近年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成為了網湖人的座右銘,當地居民參與濕地保護,保護性利用資源,為了保護生態原樣,這里還進行著產業轉型,10萬多畝水域實行了“禁肥種養”,發展綠色種植養殖業、生態旅游業。如今的網湖樹木林立,候鳥盤旋,水波蕩漾,處處是綠色,生機盎然。村級產業遍地開花,凝結著村民的汗水。候鳥遷徙,春去秋來,年復一年的生態保護事業,讓這片土地變得生機勃勃。
多次接近和觀察白鷺,我漸漸了解了白鷺的一些生活習性。網湖五爪嘴有一座山,山上白鷺成群,蔥郁挺拔的松樹林成為白鷺夜里集聚棲息之地,最多時有數千羽。繁殖季節,雌性白鷺基本上就在巢窩里活動,要么是下蛋,要么是孵鳥,要么在喂食。雄性白鷺則負責覓食,提供一家的吃用。清早,那些雄性白鷺就成群結隊飛出樹林,傍晚日落前,雄鷺們才陸續飛回來。所以,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時分,是林子里最熱鬧的時候,雄鳥尋回來的食物由雌鳥一個個喂給雛鳥。有時候,一天不見的雌雄白鷺還要打鬧嬉戲一番,并發出歡快的叫聲。原來,白鷺是如此的多情而負責任。想起克羅地亞有一位叫斯捷潘維克奇的老人,救治了一只受傷的雌性白鸛,后來一只雄性白鷺阿克與之相愛,并守護了它18年。每年下半年的遷徙,雄性白鷺無法帶走翅膀折斷的雌性白鷺,但是次年它都會回到這里與雌性白鷺相會。最后一次飛回來時,雄性白鷺渾身是血。大家猜測也許它歷盡艱險,耗盡了生命的最后力量,世人都為這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而感動。
網湖的白鷺,很好地演繹了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城市與生態的關系,也再一次讓我們領略到了綠色生態的終極魅力。祝愿生態的網湖,走向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