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暢

1952 年10 月2 日,即 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周年慶典后的第二天,中國、蘇聯、朝鮮、蒙古、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37國的代表齊聚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以下簡稱“亞太和會”)的帷幕。
此次亞太和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舉辦的第一次大規模國際性會議,會議的特色有三:一是與會國家除蘇聯、緬甸、巴基斯坦等少數國家外,其他很多國家均尚未與我國建交。二是與會代表除政府官員外,有許多是工、農、婦女、學生界的領袖人物以及政、經、法、教、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我國代表團則派出以彭真為領導,集各界代表和精英于一體的參會陣容,宋慶齡、郭沫若等均在參會之列。三是此次亞太和會通過的決議,所涉及的問題有制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問題、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問題、加強區域文化經濟交流問題等,其中,反對美國霸權主義是此次盛會的核心議題。
此次亞太和會在中國召開,中方認為不僅可以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增進與亞太人民的友誼,而且可以突破美國的封鎖,對成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非常有利的,于是中方決定積極支持,認真籌備。
既然要“認真籌備”,那么所考慮的方面就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為出席此次亞太和會的國際友人和來賓設計什么樣的紀念禮品?什么樣的禮品既能展示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能表達時代意義且具有收藏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送出的這第一份國禮由誰來設計、制作?
“我們選定北京的手工藝品作為禮品,也是有原因的。中國工藝的卓越‘功夫’在世界上古今著名,但這還不是我們選擇它的主要原因。我們選擇它,是因為解放以后,我們新圖案設計的興起代表了我們新社會在藝術方面一股新生的力量,它在工藝方面正是剔除封建糟粕、恢復民族傳統的一支文化生力軍。這些似乎平凡的工藝品,每件都確是既代表我們的藝術傳統,又代表我們蓬勃氣象的創作。我們有很好的理由拿它們來送給為和平而奮斗的代表們。”這是1952 年刊登在《新觀察》雜志上一篇題為《和平禮物》文章中的一段,該文作者是亞太和會籌備組禮品設計制作團隊的成員林徽因。
景泰藍名為“銅胎掐絲琺瑯”,又叫“琺藍”“嵌琺瑯”。其制作工藝包含青銅、瓷器兩種不同的工藝門類,同時又結合了“青綠山水”中特有的繪畫技藝及礦物顏料的使用,輔之以雕刻、微雕等傳統手工工藝。銅胎掐絲琺瑯發展至明朝景泰年間,器型、紋飾、釉色等方面均日臻成熟,尤其是藍釉料的突破性創新,形成了一種獨具中國審美意識的藝術風格,清新、艷麗、華貴,故銅胎掐絲琺瑯又有一個頗具中國傳統時代特色的名稱——景泰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十分重視對景泰藍制作技藝的保護。1950 年,北京市相關領導找到在清華大學任教的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聘請他們為顧問,指導工藝美術的挽救與創新。在此背景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景泰藍工藝美術搶救小組”,二人與景泰藍的故事由此開始。
林徽因是這樣描述景泰藍的,她說:“景泰藍有古玉般溫潤、錦緞般富麗、宋瓷般自然活潑的特質。”從這句話中,能深刻感受到林徽因對景泰藍的喜愛之情。

梁思成和林徽因接到任務時,北京僅剩的幾家景泰藍作坊,已處于倒閉的邊緣,掌握整套景泰藍制作技藝的師傅們大多年近花甲,人才出現斷層。林徽因帶領小組成員到這些作坊中調研,與景泰藍制作師傅們一起吃住,從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工序學起,向師傅們請教,讓全組人員都能做到熟悉每一個工藝和操作順序。
為解決景泰藍圖案、樣式單調的問題,林徽因還帶領組員在圖書館和檔案館翻閱明清關于景泰藍的資料,找出歷代景泰藍的圖樣,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批新穎的景泰藍樣式和圖案,然后與作坊的師傅們共同制作。
在林徽因的指導下,“景泰藍工藝美術搶救小組”設計的圖案突破了以往單調的花鳥圖案,新設計的圖案更具特色。之后,他們還將許多散落于民間的景泰藍手工藝人請回來,對新設計的景泰藍方案進行試制和改進。
“景泰藍工藝美術搶救小組”對景泰藍制作技藝的搶救和創新設計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國家相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1951 年,北京市政府將亞太和會和迎接蘇聯文化代表團訪華這兩項國際性活動的禮品設計和大會美工都交給了林徽因帶領的美術小組。林徽因與組員以景泰藍為題材,不斷推翻原有設計方案,在一次次“破而后立”的過程中最終確定了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景泰藍臺燈、金漆套盒、花絲胸針等作為國禮,郭沫若稱贊其為“新中國的第一份國禮”。
在《和平禮物》一文中,林徽因充分闡釋了景泰藍的創作理念:“在體型方面,我們著重輪廓線的柔和優美和實用方面相結合,如臺燈、小圓盒都是經過用心處理的;在色彩方面,我們要對比活潑而設色調和,要取得華貴而安靜的總效果,向敦煌傳統看齊。這些都是一反過去封建沒落時期的繁瑣、堆砌、不健康的工藝作風的。”
當時蘇聯著名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得到了一件飛天圖案的景泰藍瓶,她贊嘆道:“這是代表新中國的新禮物,真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