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驥

2023 年8 月16 日,大 英博 物館官方表示,因館內藏品(包括黃金珠寶)丟失、被盜或損壞,一名在博物館工作35 年的涉事工作人員被解雇。此消息一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也讓一直以來處在風口浪尖的大英博物館再度成為輿論的焦點。
官方雖未公布失竊藏品的數量,但內部人士爆料,失竊的藏品為2000 件左右。大英博物館主席喬治·奧斯本表示,博物館會吸取教訓、重新振作起來,以恢復民眾對他們的信心。
實際上,大英博物館被盜不是什么新鮮事。多年來,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失竊風險一直居高不下,在歐洲眾多國家級博物館中存在著更為明顯的安保問題。
面對博物館的信誓旦旦,民眾的反應則十分冷淡。
畢竟,這已經不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發生失竊事件了。早在1990 年,一座17 世紀的酒井田柿右衛門雕像被盜;僅僅一年后,地下室兩座明治時期的雕像又被盜走;1993 年,15 枚羅馬時期的硬幣被盜;1996 年,一個日本箱子和兩本波斯時代的書籍被 盜;2002 年7 月,一 座價值5 萬英鎊的大理石雕像被盜……
享譽全球的知名博物館屢屢被盜,令人感到痛心的同時,也有些啼笑皆非:根據目前的信息來看,這一次則是監守自盜的失竊。
在作為游客的外人看來,博物館有戒備森嚴的安檢,有莊嚴肅穆的展品,有“此處禁止開閃光燈”的禁地。不過,對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而言,則是另外一番世界。大英博物館只有將近1%的藏品被曝光過,比起藏在玻璃后面的展品,那些從未被公眾見過的、躲在門后的藏品才是最容易丟失的。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博物館的安保措施,集中于面向公眾的展品,因而針對其他藏品的關注度也就少了很多。單就安全保護措施而言,目前大英博物館擁有全世界最為先進的電子傳感器、監控系統,員工活動也需要通過刷卡而獲取權限。
然而,這一切科技手段都需要在安全團隊監控下才能發揮作用,而拿著鐵飯碗的安全團隊職員們,自然是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似乎不怎么上心。
除此之外,一些館藏人員擁有清除或修改記錄的權限,他們也可以利用職務之便,將箱子里的文物重新排列組合,乍一看仿佛什么都沒有變化。這也就是為什么博物館會在失竊后數月,才大喊一聲“哎呀,東西丟了”。
長久以來,大英博物館毀譽參半。支持者仰慕其氣勢恢宏、藏品眾多,討厭它的人則各有各的說辭。大英博物館也許應該守護好“來自”世界各地的寶藏,但800 多萬件是不是太多了一些?
世界上很多博物館會漸進地出售藏品,以保持博物館的活力,同時也讓藏品在新的買家手中,獲得更好保護,發揮更大價值。在比利時,除了每個城市的博物館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典當行,發揮著文物保護的作用。
比起那些打卡上班的博物館員工,典當行、拍賣行的老板們更珍視自己手頭的藏品。
大英博物館曾經標榜文化是免費的、公益的、大眾的,可失竊的約2000 件藝術品,也許永遠無法被大眾看到了。
大英博物館的另外一個爭議就是其展品。2018 年,法國總統馬克龍說:“非洲的文化遺產不應當出現在歐洲的私人收藏和博物館里?!贝嗽捯饸W洲文化世界的反思,不過大英博物館對此興趣不大,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中國的《女史箴圖》、日本的《神奈川沖浪里》,以及印加帝國的金制迷你美洲駝塑像,依然佇立在博物館內,向世界展示著大英帝國最后的倔強。
在策展人眼中,大英博物館過度占用資源;在英國百姓心中,博物館拿著納稅人的錢討好外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它又是盜賊的化身。

被大英博物館粗暴切割的《女史箴圖》

羅塞塔石碑
在信息網絡發達的今天,盜竊者將藏品變現并非易事。
失蹤藝術品記錄網站“藝術品丟失登記冊”列出了大約70萬件物品,都是丟失、被盜和被搶的藝術品、古董和收藏品。該網站自稱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數據庫,總部位于倫敦,目的是幫助人們在購買或處理物品之前,檢查其來源,同時他們也向國家機構提供免費幫助。每年,該組織都會代表國家、執法機構、拍賣行等各類文物收藏機構進行45 萬次搜索。一旦有失竊物品被官方確認,那么物品就會被登記在冊。
因此,對于盜竊者來說,想要套現,就是和時間賽跑。有時,盜竊者不得不壓低價格出售,甚至不惜損毀。例如,2005年,價值300 萬英鎊的亨利·摩爾雕塑被盜。經調查,警方認定該藝術品已經被熔化,并以不到1500 英鎊的價格出售。
大英博物館引起公眾憤怒的原因,除了藏品被盜,還在于他們錯過了找回失竊物品的“黃金時期”:一些藏品恐怕已經被摧殘得面目全非,甚至失去大部分藝術價值,才得以被出售。它們還沒等到在公眾面前展示,可能就已經永遠失去了原來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