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國務院新聞辦原副主任郭衛民率協會調研組赴陜西省調研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工作。調研組深入西安、渭南、延安等地縣區、鄉村、院校、文博場所等,與地方宣傳文化系統相關部門座談交流,深入探討黃河文化賦能陜西發展、創新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等議題。
在西安市,調研組聽取關于陜西省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工作情況介紹。省文旅廳、發改委、文物局等負責同志分別介紹了各自領域工作進展、亮點和問題,圍繞匯聚多方資源、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強化人才培養、建立評估機制等進行交流。調研組參觀了代表盛唐文化的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園,了解西安推動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的經驗做法。

召開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座談會
在渭南市華州區,調研組圍繞“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開展調研。近年來,華州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非遺保護成效顯著。2021 年,華州區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華州皮影)”。國家級非遺項目華州皮影戲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薛宏權表示,華州皮影以創新設計傳承古典藝術,以打造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讓皮影戲這門藝術與時俱進、走向世界。

調研渭南市潼關縣博物館
在渭南市潼關縣,調研組來到縣博物館,了解該縣豐富的歷史傳說、悠久的關隘文化、特殊的戰略地位和重要的文旅價值,對黃河變遷給潼關帶來的影響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體會。調研發現,潼關縣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礎。

考察黃河在潼關縣“自北東折”
例如,具有2000 多年歷史的“老腔”在潼關得以保護和傳承,并煥發出新的活力。在與“老腔”藝術家對話交流中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將這門藝術繼續傳承好、保護好、傳播好。調研組考察了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處的生態景觀,進一步認識到保護黃河、做好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延安市黃陵縣,調研組先后赴橋山黃帝陵、軒轅廟、祭祀廣場、中華始祖堂等,實地察看了解黃帝陵文物保護情況。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圣地。黃帝陵沿途精心設計的橫幅、海報、路標等宣傳品,營造了莊嚴、肅穆、古樸的氛圍。做好黃帝陵的歷史風貌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進一步努力對外講好黃帝陵故事,講好中華民族的敬天尊祖文化,對于彰顯中華文化重要標識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意義重大。

考察梁家河村史館
在延安市延川縣,調研組參觀了文安驛鎮梁家河村史館、知青舊址等場所,了解梁家河歲月變遷,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斷發展的光輝征程。

考察梁家河知青舊居
調研組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舊居,切身感悟總書記真摯深厚的為民情懷和砥礪進取的奮斗歷程,深刻追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在延安市安塞區,調研組參觀了當地文化文物館,了解安塞剪紙、腰鼓、繪畫、民歌、曲藝等民俗文化傳承發展情況,感受安塞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近年來,延安市按照“革命圣地、歷史名城”定位,積極實施城區改造、完善配套設施、拓展生活空間,革命圣地展現新的風貌。課題組了解到,延安的生態環境近些年發生顯著變化,綠色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讓延安正在成為山川秀美、紅綠輝映的宜居城市。在延安文藝紀念館,調研組了解了延安時期黨的文藝工作思想脈絡以及輝煌成就,從文化視角重新審視我們黨的建設發展歷程,對我們黨的先進性和創新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調研安塞文化藝術館

調研寶塔區城區改造成效

調研延安文藝紀念館
在調研總結會上,大家一致認為,陜西作為文化大省,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具備開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優越條件。要以此次調研為契機,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研究和實踐持續深入、取得實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兩個結合”,謀劃做好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思路舉措,讓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標志性文化形態,更好弘揚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要結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系統梳理自然景觀文化、中華歷史文化、民間文化、治理與建設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等黃河文化要素,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要重視黃河與世界大江大河的比較研究,突出黃河文化的代表性、獨特性,提煉適合國際傳播的核心內容與重點元素。要抓緊構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注重共情共鳴,平等、真誠、自信地向國際社會介紹黃河文化和中華文化。要加強黃河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對外交流,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用海外受眾聽得進、聽得懂、愿意聽的方式生動展示黃河文化魅力,推動黃河文化成為體現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的樣板。要重視發揮新技術、新媒體的突出作用,用好短視頻類等社交媒體平臺,增強傳播生動性、趣味性、時效性,幫助受眾立體、全面感知中華文化。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大平、副秘書長鄶穎波,黃河水利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黃河水利作家協會主席、《黃河畫傳》執行主編侯全亮,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江河治理中心副主任田世民,臨沂大學教授魏本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王紅蓮,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揚、助理研究員孫召龍等參加調研。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川鑫、對外宣傳處處長張競怡,省文旅廳副廳長孟祥國,省發改委社會發展處二級調研員蒙杰,以及省直宣傳文化系統單位、相關市縣宣傳文化部門負責同志,省內高校部分專家學者參加有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