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圓圓
網絡道德是當前社會必不可少的規范,是傳統道德在網絡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延伸,應當且已成為人類日常活動的基本準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推進的今天,亟須規范網絡道德,傳播網絡道德知識,引導人們網絡道德行為,推動社會穩步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應注重網絡道德意識的培養,規范自身網絡行為,從自身開始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力量。
網絡道德,是我們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個人內心信念和人們的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網絡行為,調節網絡空間中人與人和個人與社會間關系的道德行為規范[1]。它賦予了人們在行為或動機上的是與非、善與惡的判斷標準,是社會和時代的產物。在當今不同于以往的網絡社會,人類也面臨著新的道德要求和道德選擇,于是產生了網絡道德。
網絡道德失范,即網絡道德失去了規范。它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網絡道德規范缺失。第二,違反網絡道德規范的行為。與傳統的道德失范問題相比,網絡道德失范具有影響范圍更廣、技術性更強、主體差異性更大等特點。
在當前社會,大學生群體離不開網絡社交和網絡娛樂活動等各種形式的網絡參與。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呈良好態勢,表現在其網絡道德意識得到增強和有序遵循網絡道德規范參與網絡活動上,但仍存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部分脫節、自我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能力部分缺失、網絡行為失范等問題。
大學生網絡參與性較強,信息傳播速度快,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為大學生增強網絡道德意識、有序進行網絡道德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整體呈良好趨勢發展。
1.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得到增強
網絡道德意識是規范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前提,如果沒有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就無法引導大學生良好的日常網絡行為[2]。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也漸漸伸展到網絡環境中來,網絡環境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一方面,大學生通過接受教育者進行的更加豐富多彩的網絡教育,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網絡道德規范,形成網絡道德準則,強化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產生的交流也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對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不良后果產生了清晰的認識并引以為戒。此外,大學生群體相對來說更加重視日常網絡行為的培養,這也促進了良好網絡道德意識的形成。因此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得到了增強。
2.大多數大學生可以依照網絡道德準則有序參與網絡活動
意識具有能動性,大學生通過接受網絡道德學習,樹立了正確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引導大學生自覺以網絡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合理、合法參與網絡運行。首先,大學生在網絡使用中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他們會注意設置強密碼,不隨意分享個人信息,嚴防個人信息被泄露。同時,他們也會尊重他人的隱私,不會惡意侵犯他人的個人信息。其次,多數大學生能自覺運用網絡道德標準評判網絡行為,面臨網絡道德抉擇時,他們會根據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做出正確的選擇。當面對良好的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行為時,能夠加以學習并弘揚。當面對違反網絡道德規范的行為時,能及時發現、指正并引以為戒。最后,在自己參與網絡的過程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嚴于律己,不做違反網絡道德規范的事情。
雖然大學生網絡道德發展總體呈良好態勢,但每個人的個性、成長、學習經歷并不完全相同,他們的網絡道德水平也會參差不齊,部分大學生存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脫節,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能力部分缺失,網絡失范行為也不同程度地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
1.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部分脫節
互聯網的出現和應用為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環境和內容。網絡環境下,道德觀念與多種文化交織,使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受到了影響和干擾。大學生處于一個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階段,自控能力不夠強,信息辨別能力也不夠高,網絡中包含著非常豐富而且復雜的信息和內容,其中的不良信息會嚴重的干擾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知。同時,因為道德具有外在的實踐性和內在的規定性的特征,很多大學生可能具備了較高水平的道德認知,但是在實踐中卻沒能夠表現出其與認知相一致的行為,出現諸如“知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等現象[3]。部分大學生雖然了解規則并有遵守規則的意愿,實際上卻不能將之付諸行動。因此部分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與道德行為出現脫節現象。
2.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能力部分缺失
大學生需要樹立網絡道德責任意識,不僅要對他人、集體以及社會負責,還應該對自己負責。自我責任意識是大學生道德責任意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就沒有做到對自己負責,大學課堂上總有個別同學不認真聽講,低頭玩游戲,看小說,追劇,刷小視頻……這些現象充分證明了部分大學生對自己學習和發展的不負責,同時也說明了部分大學生自覺、自控、自律能力的缺失。道德自律要求大學生在掌握道德規范知識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內心的道德法則來約束自身行為。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應樹立自我責任意識,提高自律能力,大學課堂是大學生們接受教育,學習知識的平臺,要珍惜學習機會,認真聽講,以充實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品格武裝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因此,當代大學生中還存在著自我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能力缺失的問題。
3.網絡失范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不同程度的存在
在網絡這個開放的平臺上,人們參與的門檻很低,大家都擁有同等的參與權、話語權,可以進行自由的信息傳遞、人際交流和網絡實踐。但大學生群體中也存在年輕人特有的沖動和好奇心,尤其是在網上,有的大學生運用手機電腦等網絡工具,發布一些不當的言論或圖片,以吸引他人的注意。此外,大學生面臨著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多方面的挑戰,有些人可能會通過在網絡上進行網絡欺凌、惡意評論等方式來發泄自己的壓力和情感問題。這種行為可能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甚至引發嚴重后果。
上述不良現象若不加以引導和改善,不僅會成為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阻礙,還會影響網絡環境的正常運行,更給整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網絡自由是建立在法律和道德規范基礎上的相對自由,網絡參與的不誠信、不道德行為和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失范行為一樣不能放任自流,也應該遭到懲處。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不僅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也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以及防范這些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本部分從大學生自身、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家庭以及政府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
大學生的自律是他們參與網絡道德運行的道德基礎。自律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自律踐行網絡道德規范,可以有效減少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失范現象。
一方面,大學生應該樹立起正確的網絡觀。第一,樹立正確的科學技術觀。雖然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但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素質教育的群體,要學會趨利避害,把網絡當做通訊和提升自我的工具,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自己,不誤用和濫用網絡。第二,牢固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要清楚認識到,網絡道德具有虛擬性,但本質上更具有現實性。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要認真學習傳統道德規范,再進一步把現實中的道德規范擴展和運用到網絡世界中去,確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第三,要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大學生要具備基本的辨別事情是非對錯的能力,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大學生在空余時間可以多瀏覽和觀看社會新聞等正能量節目,對新發生的社會事件進行了解,學會辨別是非對錯,樹立和鞏固網絡安全觀。
另一方面,道德自律要落實到行動上。第一,大學生要自覺學習和掌握法律道德規范。法律道德規范是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準繩,以規范約束自己,這是實現大學生道德自律的基本要求。第二,大學生要學會情緒管理,及時進行溝通。自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情緒,當心情過分激動、低落時進行適當的調節,以免進一步向負面發展。當自己遇到疑問和困難的時候,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善于向同學、老師或者家長尋求幫助和心理安慰。第三,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在空閑時間多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和社會的道德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進行情感道德體驗,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促進道德素質的提升。
要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促進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解決,家長不僅要加強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還要在自身道德素質較高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使其規范應用到網絡活動中去,形成具備高網絡道德水平的大學生個體[4]。第一,家長要先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上來。自古我們就推崇“榜樣的力量”,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的網絡言行舉止會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如果家長自身道德素質高,大學生從小到大耳濡目染,也極有可能具有較高的網絡道德素質。第二,加強疏通和引導,使孩子發展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個體。家長必須拋棄“唯分數論”的認知,在關注大學生評優、獎學金的同時,也要關心他們的網絡道德和心理發展狀況。
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成長來說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高校不僅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理論教育,還要引導大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這樣才能有效地防范和解決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論教育。正確的三觀可以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產生一定程度的指引。在大學課程設置上,高校要設置相關課程進行網絡道德知識的學習和考核,并采取將這些課程列入學分計算等措施來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同時,高校要定期舉辦線下網絡道德知識競賽,并鼓勵大學生踴躍參與,對競賽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進行適當的獎勵。除此之外,高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利用校園廣播等媒體宣傳網絡道德良好事例,通過校報、校園宣傳欄、橫幅等張貼有關網絡道德的標語、倡議書。以此優化校園網絡道德環境,在這樣環境的熏陶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上述種種措施都是在保證高校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高校教育者必須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注意關注時代熱點,及時更新和提升道德認識。
解決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政府也應該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調控作用,不斷完善立法,做到網絡道德有法可依,同時嚴格執行法律,加大監管力度,對于網絡道德存在的不良問題做到違法必究。法律具有強制性,每一部法律法規的制定都是一個道德界限,只有以法律條文作為支撐,道德才能得以紙質化,人們才可以更清晰認識到違法犯罪的邊界,從而對觸犯法律底線的網絡道德行為進行抑制。
法律的制定是政府調控的必要舉措。政府要時刻關注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以道德為起點,結合已有的法律政策、措施,對以往法律條文中存在的概念模糊、監管死角進行補充。立法是解決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一個好的開始,國家和政府在法律制定之后更要保證有效的實施,對網絡環境進行有效的監管。對于網絡上的負面信息,要按時進行篩選和過濾處理,視其嚴重程度給予懲處。同時,對于網絡上的正能量信息,可以適當進行褒獎和發揚。
解決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各主體共同努力。大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并應用于實踐,家庭以身作則并加以正確引導,高校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學習,政府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這樣才能促使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的有效解決。
網絡道德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所應運而生的一種新道德,它與傳統道德一脈相承,并行不悖。我國自古便重視道德的培養,現代更是將“德育”作為大學生教育的重點。網絡道德是當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網絡道德實現良好發展,對于國家、社會、集體乃至個人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我們一貫強調青年的重要性,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主要力量,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是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國家棟梁的要求,從而豐富國家發展的人才儲備,更能促進社會實現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