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楠 金蘭名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鄉村是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鎮和村莊等。鄉村文化符號揭示了地域文化的內涵,是地域文化中最基礎的、最容易與生產生活關聯的部分,也是人們對該地最初印象的基本元素。在新媒體不斷擴張的今天,承襲與發展鄉村文化符號要符合時代的傳播形式,將本土中具有記憶點、辨識度高的文化進行挖掘、整理與加工,以達到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
媒介素養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其直接影響媒介的使用,基本內涵包括媒介認知和媒介接觸行為兩個方面。鄉村受眾接受媒介信息時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文化傳播意識淡薄。遼寧鄉村受眾在獲取視頻信息時,較為偏愛含有地方特色的鄉村題材,但對自身熟悉的文化符號傳播不夠重視。第二,“從眾現象”明顯。鄉村受眾跟風接納短視頻平臺的娛樂信息,受到其自身文化素質及認知能力的限制,形成較為明顯的同質化趨勢。第三,他者屬性與自我屬性的轉換。村民在媒介接觸過程中所獲知的外部信息屬于被動接觸,此類信息具有他者屬性;村民對信息進行選擇及加工處理后二次傳播,處理之后的信息就具有了自我屬性。遼寧鄉村文化傳播的他者屬性與自我屬性脫節,未能形成文化符號的鮮明特色。
鄉村受眾媒介接觸行為呈現為電視—手機—村委會廣播的序列模式。村民收看電視上的新聞以中央臺和省級衛視為主,電視上的新聞表現形式直觀、簡單,傳遞信息高效豐富,是最容易接收的信息傳播媒介。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使用手機上網的村民數量增多,為日常聯系與溝通提供了便捷條件,也增加了使用短視頻App 的頻率。村委會廣播肩負著傳播村內消息的重任,在傳播時效性上比電視傳播更快捷、便民,可以快速口播出當地新聞事件或重要通知,是村民了解村務的主渠道,對發展鄉村民主、應對本地突發事件、促進鄉村振興有著重要作用。
文化符號通常從所選區域的地形地脈、文物史跡、風俗人情、政治經濟、土產農產及特色飲食等方面進行提取。根據實地調研、文獻與地方志,將遼寧省按照區位劃分為遼東、遼南、遼西及遼中地區。遼東是遼河以東地區,今遼寧省東部和南部;遼南是遼寧省南部地區,狹義上專指大連,廣義上還包括營口市、鞍山市、丹東市;遼西是遼河以西地區,今遼寧省的西部以及河北省山海關以北;遼中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以沈陽為中心,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和鐵嶺為支撐的區域。在以上每個區域中分別選取三個熱點城市或鄉鎮,列舉該地方的文化符號,并按自然類、遺址類、人文類及特產類進行分類(見表1—4)。

表1 鳳城市、東港市及新賓滿族自治縣文化符號

表2 營口市大石橋市、大連市普蘭店區、莊河市文化符號

表3 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建昌縣、開原市文化符號

表4 海城市、石佛一村、本溪滿族自治縣文化符號
遼東地區由三個地級市組成,分別是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在遼東地區選取的三個熱點旅游區域為鳳城市、東港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其中鳳城市、東港市都是丹東市代管的遼寧省轄縣級市,新賓滿族自治縣隸屬遼寧省撫順市。
遼南廣義上是指營口市、鞍山市及大連市組成的地區,狹義上專指大連市。在遼南地區選取的三個熱點旅游區域為營口市大石橋市、大連市普蘭店區、莊河市。其中莊河市為大連市代管的遼寧省轄縣級市。
遼西地區與內蒙古、河北接壤,包括錦州市、阜新市、朝陽市、葫蘆島市和盤錦市。在遼西地區選取的三個熱點旅游區域為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葫蘆島市建昌縣、開原市,其中開原市為鐵嶺市代管的遼寧省轄縣級市。
遼寧中部城市群以沈陽為中心,通過沈陽的經濟輻射和吸引,與周圍經濟密切聯系的地區。在遼中地區選取了海城市、石佛一村,本溪滿族自治縣三個熱點旅游區域。其中海城市為鞍山市代管的遼寧省轄縣級市,石佛一村為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石佛寺街道下轄行政村,本溪滿族自治縣隸屬遼寧省本溪市。
經過區位分析可知,遼寧地區鄉村文化符號多,傳播新思路偏少。經過對比可知,遼寧地區的鄉村文化符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如新賓滿族自治縣為清王朝肇興地,與之匹配的景點有赫圖阿拉城、古勒山城、永陵南城址、夏園行宮、覺爾察城、中華滿族風情園及佛阿拉城等。但在各類傳播渠道中卻始終維持刻板印象, 經常與“冷”“土”“俗”等字眼聯系,大眾對遼寧傳統文化更是所知甚少。
針對遼寧鄉村文化傳播的劣勢,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形式是遼寧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抓手,秉承“以傳承促保護,以傳播促發展”的理念,結合現有鄉村文化資源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民俗鄉風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產生的精神文化,凝聚著鄉村文化對內的歸屬感和對外的影響力。文創產品是設計者對其概括與提煉之后進行二次創新的產品,其在滿足消費者情感需求的同時帶來經濟效益,進而使更多人了解鄉村文化內容,傳播本土文化。
觀光農業的實質是利用農業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與觀光旅游結合起來的休閑農業。重構鄉村傳統文化用于發展觀光農業,不僅可以解決鄉村閑置勞動力再就業的問題,還可以助力鄉村優勢資源傳播與發展。如遼寧省沈陽市沈北區興隆鎮錫伯族觀光農業園區稻夢空間,是錫伯族文化重構較為成功的案例,也是觀光農業發展的典范,其挖掘本土文化進行展示實踐,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演進觀光農業,形成了良性發展循環。
首先,加強人際傳播,由村民自發講好村落故事,宣傳鄉村文化特色,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其次,加強傳統媒體的傳播,在地方電臺、電視臺、公共場所等廣告位進行精準投放,增加本地曝光量;最后,加強新媒體傳播,在綜合型網站、權威型網站發布信息,樹立門戶效果,形成“互聯網+文化”的模式帶動經濟發展。
增強當地村民的文化傳播意識,充分利用其對歷史背景的了解進行本土文化輸出。例如,經短視頻平臺吸引村民將信息與身邊文化進行綁定,促使鄉村文化有序傳播。這樣村民能從不同視角感知本土文化的精髓,體驗自身文化的價值,并參與到地方特色及民俗節日活動中,再由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從而實現他者屬性與自我屬性的轉換。
在鄉村建設中,應因地制宜,依據鄉村自身的特點進行規劃與發展,避免大眾化及都市化,謹慎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最大限度地保留農村的綠水青山及文化底蘊的同時融入創新元素,推動民宿經營、觀光農業、文創產品等產業發展,使優秀鄉村文化“活起來”,且“活在當下”。
為了尋找遼寧鄉村文化傳播新路徑,以錫伯族文創產品開發為例,挖掘文化符號內涵,助力遼寧鄉村文化的有效傳播。東北地區為錫伯族的發源地,遼寧省內散居多個錫伯族村落,目前其村落文化發展狀況良好,但缺乏相對經典的文創形象進行有效文化傳播。通過整理錫伯族宗教信仰中的自然神、動物神、植物神及祖先神,選取了動物神中的虎、狼及熊形象進行文創福神設計,弘揚本土文化,為遼寧鄉村文化符號的傳播帶來新的生機。
動物神的寓意來源于錫伯族的生活,錫伯族人懷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由祭祀等方式祈求動物神保佑他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在動物神的形象設計上,選取了與錫伯族密切相關的動物——黑熊、東北虎和狼(見圖1),在造型上突出動物的特點進行擬人化設計(見圖2)。

圖1 動物神形象原型

圖2 福神草圖、素模
錫伯族人提取大自然中的元素加以修飾作為民族服飾圖案,體現了錫伯族人對自然的敬畏,形成民族獨特審美。提取現有錫伯族服飾中的元素、樣式及顏色(見圖3),與福神素模相結合,完善福神形象。

圖3 錫伯族服飾
使用石塑黏土塑造完整福神形象,選用水彩顏料進行上色,最后上光油潤色,以達到保護基底與提升視覺觀感的目的。選取錫伯族語對動物神的稱呼,將三福神分別命名為芙蘭、塔斯及尼胡,福神泥偶成品(見圖4)可作為文創產品模型。
新媒體視域下的遼寧鄉村文化傳播是社會文化、媒介傳播、經濟發展的共生過程,也是新媒體、非遺、視覺傳達等多領域交叉的研究熱點。遼寧鄉村文化將會在文化符號的演進與挖掘中繼續積蓄、深化,突破舊的壁壘,也會在鄉村振興成果中不斷傳承,迎來新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