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晶 廣西藝術學院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寧市隆安縣右江下游一帶的農民經常會在田間地頭挖到一種形狀奇怪的石頭,大小不一,扁而薄,造型有點像農家常用的鏟子。在1962—1965 年進行的廣西文物普查中,考古隊注意到了這些石器,判斷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近幾十年來,廣西共發現雙肩石鏟10 000 余件,光完整器就超過700 件,共有大石鏟遺址140 多處,其分布范圍主要集中在廣西南部的左江、右江、邕江流域,以三江交匯處的南寧市隆安縣、西鄉塘區一帶為核心區,擴散輻射至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考古界以核心地域將其命名為“桂南大石鏟”(見圖1)。

圖1 束腰石鏟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20 世紀90 年代起,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迅速擴大,對河沙的需求量劇增,采沙場在左右江流域到處可見,由于河沙里夾雜著一些疑似古物的漂亮奇石,所以成千上萬的石農日夜堅守在砂機的泥沙傳送帶前,從即將被粉碎的沙石中撿出漂亮奇石,在這些漂亮奇石中,有一類雙肩石器,類型多,數量大,有被博物館收藏的,也有被愛好者收藏的,其造型獨具地方特色。有的雙肩石器是打制而成的,這些打制的粗糙痕跡,印證了它的古老和滄桑,也展示了它的源遠流長。有的雙肩石器為打制和磨制相結合的,雙肩為打制,在雙肩對應的另一端則磨制成刃口,物件信息表明了是在打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磨制(見圖2、3)。

圖2 雙肩石鏟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圖3 雙肩石鏟 (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大量雙肩石器的存在,不但為廣西的史前人類提供了重要的生產和生活工具,也創造了造型優美的雙肩藝術,并為大石鏟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考古發掘的大石鏟及江河出水的大量雙肩石器中,有單肩、雙肩、束腰等不同款式,大小不一,小者幾厘米,大者七八十厘米,棱角分明、打磨光滑,刃邊厚鈍,扁而薄,造型精美,堪稱石器文化的杰作。這些雙肩石器及大石鏟通體打磨光滑,雙肩有棱,左右對稱,刃部柔和圓潤,整體造型優美而莊重。考古發現,大部分出土的大石鏟并沒有任何使用痕跡。對于它們的作用,一種觀點認為,大部分大石鏟是農業生產工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大石鏟脆薄易斷,無法用于耕作,大石鏟擺放有序、排列整齊,應該是祭祀用具。2014年,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再次對隆安大龍潭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現了一個大型石鏟祭祀遺址,基本確定大石鏟應該是一種舉行某種祭祀活動的時候所使用的祭器。
考古學資料證明,廣西南部同嶺南其他地方一樣,在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原始農業,這應該是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個標志,其肩部和柄部等的不同,反映了時代的早晚及地區的文化差異。從打制到打磨結合,到制作出精美的雙肩石器,再到大石鏟文化的興起,雙肩石器一直都活躍在廣西史前人類千萬年的生產和生活中,作為廣西史前人類使用千萬年的雙肩石器,無可爭辯地成為廣西史前人類繁衍生息重要的見證者和貢獻者。
大石鏟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并非偶然,它與早期的雙肩石器密切相關。在上千年的時間里,大石鏟慢慢從生產工具演變為祭祀用具。考古表明,雙肩石器不但創造了生活,還創造了一種文化,人們普遍認為是雙肩大石鏟帶給了他們富足的生活。用于祭祀活動的器物,都寄托了人類對于未來的一種期許,深刻地影響了廣西史前人類的靈魂。
從全國的考古發掘來看,目前只有廣西發現數量如此眾多、如此精美,跨越年代如此久遠,傳承如此連綿不絕的雙肩石器。其實用和審美深刻地融入廣西這片神奇的土地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心中,并成為廣西史前最大的地方特色,對當今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都是一種重要的貢獻。
在雙肩文創中,豐富多彩的造型會給雙肩文創帶來許多的元素和思考。除大石鏟雙肩元素之外,還要重視史前雙肩大石鏟的普通應用,千姿百態的小雙肩石器造型非常優美,這些元素只要使用得當,將會在雙肩文創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雙肩承載著廣西史前人類千萬年的現實生活,也承載著史前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廣西的雙肩石器歷經幾千年,世間罕見,是一種人類史前奇觀,在廣西史前人類生產和生活中,雙肩深刻地融入了人們的血脈之中,他們祈禱雙肩大石鏟帶來美好的生活。
每一件石器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千年精靈,造型簡樸,線條粗獷,實用性強,集人類千萬年的智慧于一體,有太多的信息可以挖掘,有巨大的空間可以想象。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創也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從千萬年的石器中尋求靈感,對于設計師而言,無疑是一條便捷而又高遠的好途徑。雙肩石器原始造型大部分為“品”字形或“凸”字形,一部分形狀在“品”字形或“凸”字形的基礎上有所改變,也就是最基本的形相近設計。無論是近代還是現如今,設計師的潛意識里多少都包含有雙肩石器的造型元素,雙肩石器的原始造型在最初產品設計領域中的運用非常廣泛,比如建筑中的“品”字形樓房、餐具中的飯勺、日用品中的機械表、服裝中的T 恤、照明工具中的燈泡、廚房設備中的抽油煙機、體育用品中的乒乓球拍等。
在目前高速發展的文物文創設計領域,對雙肩的融入已經有了無數次的創新。文物創新設計就是將文物包含的圖案元素通過現代設計手法提取凝練,從而形成新的視覺設計語言,并與當下流行的色彩、文化元素融合,打破人們對文物的刻板印象,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擬人、夸張等藝術表現手法使文物“活”起來。文創是文化的傳遞者,其為人們帶來了發現文化、認識文化和了解文化的契機。
“雙肩”雖然文化歷史悠久、造型別致,但由于其細節沒有其他文物精巧,因此與其相關的文創幾乎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當下的文創產品種類繁多,設計也越來越成熟,最火爆的就是貼圖式設計,這是文創中最基本的設計形式。設計師往往會對主元素的特點進行提取,并進行藝術整合,形成主題IP、裝飾畫等再構圖像印于徽章、抱枕、帆布包等物品上,雖然形式普通,但是貼圖設計最受人們的青睞。一種文化直觀來看是看不出感情的,但只要賦予了它IP 形象,它就會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物。這樣才能真正把傳統文化傳遞出去,人們才能通過文創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案例:“夢系雙肩”系列文創應用設計過程如下:
通過對右江史前雙肩石器的深入研究,了解到雙肩石器的造型來自古人非凡的智慧與超前的審美,其用于祭祀,而祭祀也是為了祈福、祝福等。因此,雙肩石器別致的造型成為該設計的出發點,與此同時,筆者提取了廣西少數民族“壯族”的服飾與壯錦文化作為與雙肩造型融合的文化元素。根據當下流行的文創風格、色彩搭配應用于雙肩石器文創產品中,既能通過文創形式使雙肩石器受到外界的關注,又能獲得年輕人的青睞與追捧。
該系列文創設計充滿童趣感,其產品主要包含玩具類、生活用品類和禮品類。首先,將可愛的IP 形象融入拼圖、貼紙中,易受低齡兒童喜愛;其次,其色彩搭配符合當下流行的“多巴胺”風格,也非常受年輕人的青睞;最后,其文化內涵將會引起部分中年人的共鳴。因此,該產品的使用者多為兒童、年輕人及少量中年人,年齡定位為4~35 歲。
為了迎合當今文創市場需求,在設計產品時,針對產品的使用及表現形式,選擇卡通、色彩鮮明的IP形象進行創作,以體現文化的獨有魅力及童趣形象。
“夢系雙肩”系列文創設計(圖4—7)運用了雙肩的造型,集壯族服飾與壯錦文化于一體。通過貼圖的方式設計了拼圖、貼紙、布袋與鑰匙扣。“夢系雙肩”系列文創設計出了四個形象,其一為壯族女孩,余下三個為穿著壯族服飾的雙肩卡通形象,并且融入了壯錦紋樣。該設計采用了粉、黃、綠三種高飽和度的顏色,體現了人物的生機與活力,更加凸顯出文創產品的童趣感。

圖4 “夢系雙肩”拼圖 李京晶/設計

圖5 “夢系雙肩”貼紙 李京晶/設計

圖6 “夢系雙肩”布袋李京晶/設計

圖7 “夢系雙肩”鑰匙扣李京晶/設計
如今,孵化形象IP 相較于同類文物文創產品,該設計最大的亮點為艷麗的顏色,其最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在眾多淡雅的平面設計中能快速映入人們的眼簾中。通過人物的不同神情也能展現出其文化元素的情緒特點。不僅如此,該設計從最貼近生活、最實用的產品入手,消費者在使用該文創產品的同時,可以近距離感受到雙肩石器的奇特、美麗。
馬克思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生產方式或生產形態,將藝術轉入鮮活的現實中。我們要堅持自信自立,要堅定文化自信,要從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中尋找智慧。我們應該以“雙肩”的擔當精神,深入挖掘雙肩文化,在古代、近代、當代雙肩文化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雙肩文創探索研究,在新時期積極推動雙肩文創,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走向市場,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文藝自身發展規律的要求適應市場并超越市場,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出高附加值產品,為新時代廣西特色文創產業添磚加瓦,為建設新時代壯美廣西增添亮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