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陽
冠心病多由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所致,可引起相應部位心肌缺血缺氧,急性發作時還可威脅患者生命[1,2]。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術為冠心病首選治療方案,通過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操作,可迅速開通閉塞血管,恢復心肌血液供應,減輕心功能損害[3,4]。但臨床實踐發現,部分患者PCI術后易出現慢血流或無復流情況,影響術后心功能恢復。而常規抗血小板、降脂等治療雖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此類現象,但整體效果有限,仍需進一步優化治療方案。中醫將該病歸屬于“胸痹”等范圍,多為本虛標實之證,PCI術又可引起正氣損傷,加重虛癥,使得氣虛難以推動血液運行,致經絡、臟腑等血瘀瘀滯,不通則痛。血府逐瘀湯則為中醫理血劑,內含丹參、赤芍、紅花、當歸等多種藥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5]。針刺為中醫外治技術,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針刺特定穴位,能夠產生正向刺激作用,以發揮調理臟腑、活血行氣等多種功效[6]。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針刺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在冠心病PCI術后中的臨床應用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84例梁山縣中醫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PCI術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2例。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2~67歲,平均年齡(53.14±4.89)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15±0.46)年;BMI 20~28 kg/m2,平均(24.63±1.42)kg/m2。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4~68歲,平均年齡(53.17±4.92)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18±0.48)年;BMI 20~28 kg/m2,平均(24.65±1.45)kg/m2。2組間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內科學》[7]冠心病相關診斷,胸骨后部出現壓榨性疼痛,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至無名指、小指,疼痛以緊縮感、壓迫感、窒息感多見,可因情志失常、體力活動或寒冷等誘發,且經心電圖、冠脈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中醫辨證分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中胸痹氣滯血瘀證,主癥見胸痛胸悶,次癥見胸肋脹滿、心悸、氣短,唇舌紫暗,脈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均行PCI術治療;精神狀態正常;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肝腎衰竭;精神嚴重障礙;存在急性腦血管事件;對本研究用藥過敏;暈針。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河北瑞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209,100 mg/片)治療,100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7,10 mg/片)治療,10 mg/次,1次/d;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75 mg/片)治療,75 mg/次,1次/d;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片(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66203,20 mg/片)治療,40 mg/次,1次/d。觀察組加用針刺及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①針刺:選取心俞、血海、膻中、內關、三陰交、極泉、足三里、巨闕等穴,常規消毒后,以平補平瀉法進針,留針30 min,1次/d。②血府逐瘀湯加減:方劑組成為丹參15 g,生地黃15 g,桃仁12 g,枳殼12 g,當歸12 g,牛膝12 g,甘草12 g,紅花10 g,赤芍8 g,川芎8 g,柴胡6 g,桔梗6 g。上述藥物加水煎服,取汁200 ml,早晚溫服。2組均治療4周。
1.4.2 觀察指標①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療4周后,參照經典TIMI血流分級標準評價:0級:無灌注;1級:造影劑灌注及排空緩慢,心肌滯留30 s以上,微量灌注;2級:造影劑灌注及排空一般,心肌內滯留小于30 s,部分灌注;3級:造影劑灌注及排空迅速,心肌內無滯留,完全灌注。②心功能指標。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2組均以心臟彩超測定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每搏輸出量(SV)變化。③血清學指標。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2組均采血離心處理后,以全自動分析儀測定內皮素(ET)、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變化。④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用4級評分法評價2組胸痛胸悶、胸肋脹滿、心悸氣短等證候,每項0~3分,對應無、輕、中、重度,得分越低越好。⑤不良反應。統計治療期間出現的惡心、腹部不適、局部刺痛、嘔吐的患者。

2.1 心肌缺血再灌注觀察組心肌缺血再灌注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對比 (例,%)
2.2 心功能指標觀察組治療后LVEF、SV較對照組高,LVEDD、LVESD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 (例,
2.3 血清學指標觀察組治療后ET、CK、CK-MB較對照組低,NO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學指標對比 (例,
2.4 中醫證候積分觀察組治療后胸痛胸悶、胸肋脹滿、心悸氣短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分,
2.5 不良反應對照組惡心2例,嘔吐1例,腹部不適1例,總發生率為9.52%(4/42)。觀察組惡心2例,嘔吐2例,局部刺痛1例,腹部不適1例,總發生率為14.29%(6/42)。組間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54,P=0.500)。
冠狀動脈是心臟供血的主要動脈,一旦膽固醇或其他沉積物大量積聚于動脈管壁,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動脈管腔不斷狹窄、血液流速減慢,相應部位心肌難以獲得充足的血液,從而誘發缺血缺氧性損害,出現心絞痛等癥狀[9,10]。PCI為當前臨床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技術,能夠迅速開通閉塞血管,增加缺血部位血液灌注,挽救瀕死的心肌細胞,改善患者心功能[11,12]。但PCI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欠佳,心功能恢復緩慢。
目前,西醫針對PCI術后患者多予以抗血小板、降脂、擴張血管等藥物治療,其中阿司匹林最為常用,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從而改善心肌血液循環;阿托伐他汀鈣則具有強效降脂作用,可糾正體內脂代謝異常,并能夠穩定斑塊;氯吡格雷也是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抑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受體結合,并競爭性占據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原結合位點,以阻止二者活化,阻斷血小板聚集過程,從而預防血栓形成;單硝酸異山梨酯能夠擴張冠狀動脈及全身小靜脈,降低血流阻力,減少心肌耗氧量。多藥聯合使用可加快PCI術后患者心肌血供恢復正常,改善心功能。但長期隨訪發現,仍有部分患者經常規西藥治療效果欠佳。ET、NO能良好反映血管內皮功能,PCI術可一定程度上加重血管內皮功能紊亂,增加血栓形成風險;CK、CK-MB則可反映心肌損傷情況,當心肌細胞出現壞死后,可加速上述因子釋放。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心肌缺血再灌注分級優于對照組,治療后LVEF、SV高于對照組,LVEDD、LVESD低于對照組,治療后ET、CK、CK-MB水平低于對照組,NO水平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胸痛胸悶、胸肋脹滿、心悸氣短積分低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針刺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糾正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心肌血液灌注情況,降低ET、CK、CK-MB水平,加快心功能恢復,且安全性尚可。中醫認為該病多為氣滯血瘀證,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瘀血內阻、氣機阻滯,致心失所養,故臨床治療需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方內丹參能涼血消癰、活血祛瘀;生地黃能養陰生津、清熱涼血;桃仁能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枳殼能行滯消脹、理氣寬中;當歸能調經止痛、補血活血;牛膝能活血祛瘀、補肝腎;生甘草能益氣補中、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紅花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經;赤芍能活血祛瘀、清熱涼血;川芎能活血祛瘀、祛風止痛;柴胡能升舉陽氣、疏肝解郁;桔梗能宣肺祛痰、排膿,諸藥合用,兼顧活血及行氣,同奏祛瘀、養血之效,有助于消除病因病機,調節心臟氣血[13,14]。此外,針刺為中醫特色技術,選用心俞能行氣寬胸、益氣養血、寧心;血海能調經統血、健脾化濕;膻中能寬胸理氣;內關能寬胸理氣、寧心安神;三陰交能健脾補血、安神;極泉能通經活絡、舒胸理氣;足三里能益氣養血、止痛;巨闕能安神寧心、通心氣;通過針刺上述穴位則可激發穴位作用,進一步改善心臟氣血[15]。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用針刺及血府逐瘀湯加減,則可發揮協同作用,標本兼顧,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減輕疾病對生活的影響。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糾正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心肌灌注異常,減輕血管內皮障礙及心肌損失,加快心功能恢復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