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常見的腦神經單神經病,發病無明顯年齡、性別等因素限制,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每年有15~30/10萬人發病[1],發病機制尚不明確[2],此病若診斷正確,及時治療,預后多數良好。此病多見單側面部犯病,急性起病,左右臉無明顯差別,面神經的麻痹癥狀常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常表現為患側面神經支配表情肌功能缺失,有的伴有聽覺敏感,有的舌前 2/3 的味覺喪失。該病早期多為可逆性的神經病變,如果面神經麻痹無法治愈,既會導致患者的容貌損毀,也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在心理上和日常社交生活中還會帶來許多障礙,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與工作[3],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得當會引起難以恢復的后遺癥,例如面部表情肌癱瘓、痙攣及眼瞼閉合不全等,因此,應重視有效早期綜合治療[4,5]。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一般是以藥物治療為主,主要有改善患側局部微循環、營養面神經、抗帶狀皰疹病毒及消除水腫等幾個方面,但由于年齡、神經損傷嚴重程度、既往基礎病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治療效果與并發癥的控制不滿意[6]。本研究采用面癱I號加減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風寒外襲證取得了較好臨床療效,現將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徐州市中醫院針灸腦病科住院治療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風寒外襲證患者90例臨床觀察資料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徐州市中醫院針灸腦病科收治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風寒外襲證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 21例,女性24例;面癱左側為20例,右側為25例;年齡18~65歲,平均(35.46±5.21)歲;病程2~7 d,平均(3.59±1.23)d。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9例;面癱左側為23例,右側為22例;年齡20~70歲,平均(38.62±7.53)歲;病程1~7 d,平均(4.45±1.02)d。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部位、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 診斷標準①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7]制定:起病急,發病前受涼或吹風史,病情常常在第3天達到頂峰;周圍性面癱為單側,有或沒有耳后疼痛、舌前部分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敏感、流淚多等癥狀;并除外繼發引起面癱的原因。②風寒外襲證診斷標準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草案)》[8]制定:口角突然向一側偏斜,面部發緊有拘急感,僵硬滯訥不舒服。次證:眼皮不能完全閉合,害怕吹風,沒有汗出,流淚,或耳后存在疼痛感,多于受涼吹風后發病,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8]。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風寒外襲證的辨證;③患者發病≤7 d;④第1次發病、患者單側患病;⑤年齡18~80歲,不分性別;⑥頭顱 MRI、CT 結果正常,能耐受中藥、針刺;⑦理解治療方法及流程,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因腦梗死、腦出血等腦血管病、腮腺部位的腫瘤、面部外傷、神經萊姆病、顱腦骨折或腫瘤、急性、慢性中耳炎等原因引起的繼發性面癱者;②恐針或暈針者;③患有需要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療的疾病者;④合并嚴重的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腎功能障礙、精神疾患、凝血功能問題、嚴重的內分泌疾病、惡性腫瘤者;⑤處于妊娠或哺乳期者;⑥精神不正常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①基礎西藥治療,進行消炎消水腫、神經營養支持、抗單純皰疹病毒等,地塞米松(辰欣芮業,批號:2001020612,1 ml∶5 mg)5 mg,每天靜脈滴注1次,3 d后改為醋酸潑尼松片(新華制藥,批號:1909021,5 mg)30 mg,每天1次口服,每3天減10 mg,逐漸遞減停用; 甲鈷胺片(華北制藥,批號:FAD3212010,0.5 mg),每次0.5 mg,每天3次; 維生素B1(南京白敬宇制藥,批號:191201,10 mg×100片),每次10 mg,每天3次;地巴唑片(天津力生制藥,批號:2001001,10 mg×100片),每次10 mg,每天3次;耳內疼痛明顯皰疹病毒引起者加更昔洛韋(武漢普生制藥,批號:191020-4,0.25 g/支)0.25靜滴,每天1次,連用3~5 d;其中地塞米松、潑尼松片、更昔洛韋足療程停用,甲鈷胺片、維生素B1片、地巴唑片連續使用,1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②針刺治療,選取穴位:患側太陽、攢竹、絲竹空、地倉、頰車、翳風、陽白、迎香、下關、四白,健側合谷、雙側風池、列缺、足三里。使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0.35 mm×40 mm)。面部穴位在疾病急性期宜輕宜淺刺,平補平瀉,得氣為度,避免提插捻轉;分布于四肢的腧穴宜直刺,手法宜重刺激,穴位有酸麻脹痛得氣感后留針40 min。每天進行1次針刺,連續針刺5 d,休息2 d,7 d為1個療程,共針刺4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面癱I號加減口服,藥物組成:白附子6 g,白僵蠶6 g,蟬蛻4 g,全蝎2 g,丹參12 g,赤芍6 g,地龍4 g,白術6 g,茯苓6 g,澤蘭8 g,金銀花6 g,連翹6 g,蒲公英6 g,紫花地丁6 g,板藍根8 g,拳參 g,黃芩4 g,露蜂房8 g,生姜6 g。中藥先用適量涼水浸泡 30 min,先武火煎開,小火再煎20 min,倒出湯藥,再加水重復煎 1 次,兩次煮好的湯藥倒在一起混合,早晚飯后半小時各服1次。服用藥物期間,忌食辛辣,戒煙忌酒,避免飲用茶水及咖啡等。起居規律,勞逸適度。
1.5.2 觀察指標①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對面部表情肌進行評價,可分為以下 6個級別:Ⅰ級(表情肌正常)100 分;Ⅱ級(表情肌出現輕度功能障礙)76~99 分;Ⅲ級(表情肌出現中度功能障礙)51~75 分;Ⅳ級(表情肌出現中重度功能障礙)26~50分;Ⅴ級(表情肌出現重度功能障礙)1~25分;Ⅵ級(表情肌完全麻痹)0 分[9]。②面神經功能分級評定包括額紋抬高、患眼閉合、皺眉、聳鼻、顴骨肌肌力、鼻唇溝深度、可活動腮部否、可吹口哨否、露牙情況、下唇下降程度等10個項目,包括正常情況(10分)、比健側一方弱的3個等級(7.5分、5分、2.5分)、功能消失(0分)等等級[6]。
1.5.3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面部表情肌全都恢復正常,臨床口眼歪斜癥狀完全消失;顯效:面部表情肌功能大部分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偶有面部硬實感;有效:面部表情肌功能稍有恢復,臨床癥狀有一定好轉,做表情時不自然;無效:與治療前相比,臨床癥狀變化不明顯[8]。

2.1 2組患者H-B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評分和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比較,P>0.05,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2。

表1 2組患者量表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安全性評價比較2組患者研究期間無明顯針灸不適反應,未見與面癱I號相關的不良反應。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認為人體正氣不充足,脈絡中空虛,又恰逢外感風寒邪氣,乘機體空虛侵襲面部的陽明、少陽經絡,導致經筋失去濡養,筋、肉遲縱不收而發病[10]。屬于“面癱、口僻”等病證范疇。病性屬本虛標實。治療大法為益氣扶正、祛風散寒、活血通絡。針刺是中醫學治療面癱的重要療法,手、足陽明、少陽經脈是面癱的主要受累經脈,經過實踐證明,遵循經脈針刺,能改善面神經的功能[6],有研究證明,針刺能改善局部血管的通透性,興奮面神經,消除水腫,恢復局部神經肌肉功能[11]。針刺治療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臨床中應用廣泛,有很好的療效[12]。針刺治療可概括為“祛外邪、通經筋”[13]。有許多研究認為急性期進行針刺治療面癱效果是最佳的,針刺治療介入的越早,面癱治愈率和顯效率越高,疾病好轉越早[14],但需要格外重視的是局部取穴和手法得當,若手法不得當,可能會一定重度上加重組織水腫,導致面神經受損加重[15],取雙側合谷、風池,有熄風通關開竅作用; 風池為膽經腧穴,可熄風平肝、通利官竅; 合谷能疏風散表、貫通氣血。取穴患側頰車、地倉、下關、陽白、四白布有面神經,主治面神經麻痹; 地倉屬于足陽明胃經腧穴,分布有面神經分支,主治口眼歪斜; 下關屬于足陽明胃經腧穴,胃經中的氣血在此處分清降濁,取用此穴可以疏通經絡、消除水腫;陽白取用可疏風明目,為膽經腧穴; 四白屬胃經,配合谷、頰車、陽白、地倉治口眼歪斜,外加雙側足三里補益正氣;翳風可疏風通絡、開竅鎮痛,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善于治療多種外感風證;列缺可調整外周皮毛,進而疏風散寒、通利經氣。取太陽、攢竹、絲竹空、迎香調理經氣、疏風散寒。諸穴合用,共奏濡養經脈、補益氣血、扶正祛邪之功效。
中藥湯劑亦是治療面癱的重要手段,對于輕、中度功能障礙患者,中藥聯合針刺可以治愈輕中度面癱患者,對于重度面癱患者,中藥可作為有力的輔助方法,來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使用的面癱I號加減方聯合治療,方中白附子辛甘溫,能升散,驅逐寒濕、祛除風痰,能入陽明經,善走頭面部,善治頭面部的風邪;白僵蠶、全蝎擅長通絡化痰;蟬蛻質輕上浮,入肝經,可熄風止痙;丹參、赤芍,歸入肝經,可活血祛瘀、通經止痛;地龍長于治療口眼歪邪,善于通行經絡;澤蘭活血化瘀解毒;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藍根、拳參、黃芩、露蜂房均可祛風解毒;白術、茯苓健脾除濕化痰;生姜味辛性熱,既走表散邪,又散寒溫中。以上各種藥合用,共同起到祛風化痰,散寒解表,健脾除濕之功。且有利于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促進水腫的吸收,改善面神經的營養供應,恢復其機體功能。臨床研究表明,面癱I號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急性期風寒外襲證臨床效果顯著,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使用。
綜上所述,面癱I號加減聯合針刺治療面神經麻痹,能補氣行血、祛瘀通絡、調理全身,針對本虛標實的病機,做到外治內服,標本兼顧,突出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點,做到了針刺與中藥合用,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