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少權 劉佃溫
潰瘍性結腸炎(UC)是臨床上腸道炎癥性疾病的一種,主要病理特征表現為結腸黏膜或黏膜下層出現潰瘍和炎癥,其特點多表現為慢性、非特異性,且多伴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腹痛、間斷性腹瀉等癥狀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UC通常發生在左半結腸中,容易對患者的結腸黏膜及其下層產生較嚴重的損傷,也可能逐漸發展至全結腸或結腸近端,多呈現出連續進行性的特征,其發病與感染因素、自身免疫系統及食物過敏等多種因素均具有一定程度的關系[1]。常規的美沙拉嗪腸溶片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只能短暫對病情進行控制,較容易復發[2]。在中醫學中,UC屬于“腸風、臟毒、腸癖”等范疇,通常是由于情志內傷、飲食不節、素體脾腎不足、時感外邪所致[3]。潰結一號方主要由炒山藥、炒白扁豆、炙黃芪等多種中藥組成,具有清化濕毒、澀腸斂瘡、健脾溫腎之功效。因此,筆者繼承劉佃溫教授學術思想,本研究旨在探討UC(脾腎陽虛型)患者應用潰結一號方輔助治療的療效及對其中醫癥狀積分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2例登封市人民醫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U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經篩選剔除未遵照本研究方法進行服藥治療的患者3例和由于疫情退出的患者4例;最終確定55例患者參與本研究,包括試驗組(29例),對照組(26例)。試驗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同意書等相關文件,且登封市人民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并同意本研究的開展。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中醫、西醫分別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4]《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5]中關于脾腎陽虛型UC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上述關于疾病的中、西醫診斷標準均符合者;心、肝、腎功能均無異常者;精神狀態及認知功能正常者等。
1.4 排除標準伴有疾病相關嚴重并發癥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等。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規格:0.25 g/片,國藥準字 H19980148,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治療,1 g/次,3次/d。基于對照組,試驗組加用潰結一號方治療,組方:炒山藥、炒白扁豆、炙黃芪各30 g,三七粉3 g,煨訶子肉、炒益智仁、地榆炭、槐花炭、炒白芍各20 g,甘草6 g,干姜、肉桂各8 g,炮附片10 g。將此方(除三七粉)用水煎至400 ml為1劑,每次服藥時將三七粉沖入湯藥中混勻溫服,1劑/d,分早晚2次溫服。試驗組和對照組均進行為期1個月的治療。
1.5.2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對2組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②中醫癥狀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依據《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4]評估2組中醫癥狀積分,包括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膿血便、腹脹(可按照重、中、輕、無分別評為6、4、2、0分);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神疲懶言(可按照重、中、輕、無分別評為3、2、1、0分)。③血清白細胞介素-1、血清白細胞-6、血清白細胞-23(IL-1、IL-6、IL-23)、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集5 ml 2組治療前后的靜脈血進行血清分離,置于離心設備處理15 min,轉速可設置為3000 r/min,檢測血清IL-1、IL-6、IL-23、TNF-α水平,檢測方法:酶聯免疫吸附法。④血液流變學指標:③中剩余的2 ml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檢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含量。⑤不良反應:記錄并比較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包括肛門失禁、腹痛、便秘,總發生率=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5.3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5]評估2組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將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腸鏡下的黏膜病變等全部消失評為完全緩解;將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且腸鏡下的黏膜病變等減輕評為有效;將患者的的臨床癥狀和腸鏡下的黏膜病變等無變化或加重評為無效。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試驗組和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試驗組更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中醫癥狀各項積分降低,且組間比較,試驗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分,
2.3 血清IL-1 IL-6 IL-23 TNF-α水平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血清IL-1、IL-6、IL-23、TNF-α水平降低,且試驗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清IL-1 IL-6 IL-23 TNF-α水平比較 (例,
2.4 血液流變學指標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含量均降低,且試驗組更低(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例,
2.5 不良反應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UC好發于青壯年時期,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與直腸癌、結腸癌的病發及病情進展具有一定程度的關系;現階段對于UC患者的治療目標通常以緩解、維持、長期為主,預期達到的目標是患者的黏膜完全愈合;因此在臨床上常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等治療[6]。美沙拉嗪腸溶片是水楊酸類藥品的一種,可對結腸炎癥黏膜產生直接作用,對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可引發炎癥的物質的合成產生抑制作用,發揮較強的抗炎作用,但可能引起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的預后恢復[7]。
中醫學理論中,五臟六腑陽氣之根本在于腎臟,內寄元陽;UC發病雖然主要在于正虛,但正虛邪戀、正邪交爭貫穿始終,若UC失治誤治或素體命門火衰或久病及腎,極易致使脾腎陽虛、關門不利、運化失司,進而引發疾病反復,纏綿難愈[8]。潰結一號方中的炒山藥具有補腎填精、健脾補氣之功效;炒白扁豆具有清熱解毒、溫中下氣之功效;炙黃芪具有排膿斂瘡、行血通痹之功效;煨河子肉具有收斂止瀉之功效;炒益智仁具有溫脾固精、暖脾止瀉之功效;地榆炭具有消腫斂瘡、清熱解毒之功效;槐花炭具有清肝瀉火、清熱涼血之功效;炒白芍具有柔肝止痛、生津止渴之功效;干姜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肉桂具有活血鎮痛、補活壯陽之功效;甘草可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炮附片具有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效;三七粉可強壯補虛、消腫散瘀。諸藥共用,合奏消腫排膿、解毒消癰、調營和血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較高;治療期間2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潰結一號方輔助治療UC(脾腎陽虛型)患者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安全性較高,與邵啟蕙等[9]研究結果相似。
IL-1、IL-6、IL-23、TNF-α是臨床上常用的炎癥因子指標,可反映UC病情改善情況[10]。UC患者多存在血瘀的癥狀,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含量是臨床評估血液流變學的常用指標,可反映患者的血液狀態及黏度等。現代病理學研究顯示,槐花炭中的蘆丁成分可對機體毛細血管產生作用,增強其穩定性,可達到較好的止血效果,改善患者的中醫癥狀表現[11]。炒白芍中包含的白芍總苷成分可對機體前列腺素、干擾素及白細胞介素等因子的合成和釋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含量,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12]。地榆炭中包含的乙酸乙酯成分,可對機體纖維蛋白原的轉變過程產生作用,促使機體合成并分泌纖維蛋白原,增加其含量,進一步改善血液屈服應力和全血黏度,改善血液流變學[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中醫癥狀各項積分、血清IL-1、IL-6、IL-23、TNF-α水平、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含量低于比對照組,表明潰結一號方輔助治療UC(脾腎陽虛型)患者可有效改善中醫癥狀積分,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血液流變學,與晁江峰[14]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潰結一號方輔助治療UC(脾腎陽虛型)患者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中醫癥狀積分,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血液流變學,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