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軍
在“互聯網+”和全球新冠疫情流行背景下,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形式得到了很大發展,以線下教學的整體完整性、重點性和線上教學的資源豐富性、碎片化、個性化相結合,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互補,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實踐中得以較好的實施,提高了教學成效,得到學生的肯定和喜愛。其中線上教學主要的一環就是利用碎片化學習資源來彌補和強化教學內容,本文就此展開研究,探討本課程中碎片化輔助學習資源的建設。
在專業教學中,碎片化主要指將教學資源按知識點的特點進行零碎處理,通過移動網絡進行推送。碎片化學習是對知識的拆解和重構,將零散的知識碎片構建成系統的知識體系[1]。高校校園網絡信息化的普及、手機APP平臺的廣泛應用,為此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條件,而學生自主、自由、個性化學習的意愿又提供了主觀條件。
該學習形式的優勢在于:①資源借助信息平臺傳遞,多以視聽、影像、PPT等多種形式呈現,以豐富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沉浸式體會學習內容;②主題突出,時間短暫,不易形成記憶疲勞,方式靈活便捷;③資源豐富全面,供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學習,可回放,可參與彈幕或留言互動,是個性化、精準化、自主學習和分層學習的體現;④能彌補課堂教學課時不足、無法全面講授教學大綱要求內容的缺陷[2]。
碎片化資源的內容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師主要負責對課程教學內容充分設計后,針對知識點進行二次加工,把教學內容拆解成碎片化知識模塊。學生負責對章節進行小結,在老師的輔導下做出系統知識模塊。這樣就完成了對課程分解和整合的全過程學習。并且在題庫和案例庫模塊中,學生獨立完成自我測試。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特點,構建了以下幾個碎片化模塊,以學習資源包形式,放在超星學習通的班級課程中,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見表1。教學大綱的自學內容,制作成短視頻資源包;知識拓展資源包;每章節重點知識點速讀資源包;每章節思維導圖;每章節復習題、作業、自測題、線上測驗題庫;教學效果問卷。

表1 教輔資源包內容
制作碎片學習模塊資源包之前,需要做好學情分析。如學生知識背景、學習興趣、教學內容的難點和重點、習題錯點、執業醫師考試考點、本課程開設學期的課程安排、學生課余自主學習時間等問題,教師需要全面了解,才能制作符合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和效率、滿足學生意愿、配套教學大綱和職業醫師考試的資源包。
在構建碎片化學習資源的過程中,需要著重把握好幾個問題。①二次加工教學重點和難點,需要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主持制作,以保證學習的精度和深度。教學難點由教師根據經驗收集,一般采取制作2~5 min的短視頻,以及精煉的PPT形式發布,由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選擇觀看。②案例庫以PPT形式為主,鑒于大一新生的知識背景,制作案例庫有幾點要求:醫案難度不宜太大,要求貼近生活(如氣滯血瘀導致的痛經,風邪引起的面癱,暑熱引起的熱射病,七情刺激導致的精神疾病和腫瘤,熬夜和飲食不節引發的痤瘡等);盡量選擇能緊扣教學大綱知識點的名醫經典案例;可以選擇教師個人臨床有效醫案,也可以編纂標準化醫案;醫案要突出中醫特色,西醫診治內容不宜過多,盡量選擇純中醫治療的醫案;為提高醫案學習的興趣,個別醫案提取自網絡鏈接,多選取網上有趣又通俗易懂的醫案視頻(如B站提供的一些精品視頻)。③思維導圖繪制訓練,可以鍛煉學生對知識點的整合與構建能力,提高學習、理解和記憶效率。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章節總結,是整理、重構下的深度學習,學生繪制思維導圖需要老師有目的的引導,最終繪制出高階高效的圖示。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病機、治療原則等各章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體系,每章里各節內容獨立而完整,比較容易構建樹狀結構導圖。而各章節之間的關系則錯綜復雜,學生較難提煉出清晰而精煉的思維導圖,需要教師重點輔導,讓學生對課程體系全內容構建邏輯思維可視化、知識體系完整化的導圖[3]。教師一般在前2章節的思維導圖繪制之前,先對章節內容進行提煉,對思維導圖制作予以專題教學,讓大一新生學會用中醫思維制作符合課程特點的思維導圖方法,后續章節則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繪制出過于龐雜、混亂的樹狀圖示,防止出現自由發揮聯想的“天馬行空”式繪畫導圖以及無分巨細、層次不清的低階導圖。思維導圖倡導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個人單獨完成。老師在提交的思維導圖中選取優秀者在學習APP上發布共享。④知識拓展內容的選擇,由師生共同完成。先做學情調查,根據學生興趣和喜好度,選擇有意義的內容,避免學生選擇無價值或學術觀點錯誤的拓展信息鏈接。知識拓展屬于課外深化的內容,一般傾向于選擇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如古代哲學思想與中醫陰陽五行、養生、藏象學說的聯系、古代音律與五音治療、中醫治療的天人觀等)、中醫與現代科技(如中西醫思維比較、氣學說研究與現代核物理最新前沿知識點的聯系、超弦理論與陰陽、生物學最新研究成果與中醫理論的相關性等)、中醫理論的創新學說(如熱敏灸發明)與中醫相關的紀錄片(如B站播放的《中醫中國》《本草中國》《國醫大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黃帝內經》、CCTV動畫中華優秀傳統中醫文化系列《中醫故事》全30集等)。拓展內容由學生自行選擇觀看,教師不做硬性要求。通過該模塊的學習,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中醫思維,鞏固專業思想,樹立文化自信,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從而更加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和中醫,這也是思政教學的重要一環。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該模塊非常受學生的歡迎,在不做要求的情況下,學生單次自主觀看率達到100%。⑤中醫基礎理論線下課程以理論講述為主,形式單一,稍顯枯燥,故短視頻制作形式宜活潑,不應直接錄制課堂授課視頻后剪輯,而要重新編輯制作,添加動畫、音效音樂,激活學習感官,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⑥復習題和測試題庫設計緊扣教學大綱和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經過多次做題訓練,有利于強化所學知識。為應對今后各類考試(學校期末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執業醫師考試等),采取多樣化題型,包括名詞術語解釋題、填空題、標準化選擇題(A1,A2,B,X型題)、簡答題、論述題、醫案分析題。課后作業和習題屬于必做內容,可以直接在手機APP上或電腦端完成,也允許手寫拍照上傳。
共享資源包。在醫學專業所有班級共享碎片化學習資源包,其中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每章節都精選出2~3幅學生的優秀作品展示。根據教學大綱和執醫考試大綱的變化,資源包做到每年修訂1次。
監控學習。線上學習以自學為主,學生自行選擇內容觀看學習,有高度自由性。但對于部分缺乏學習熱情、不愿主動學習的學生,需要采取適當的監控手段,故設置了學習監控模式。借助線上平臺的自動統計數據,督促學生課余學習。使用“超星學習通”作為線上平臺,以此為例,采取以下監控:案例庫、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短視頻或微課觀看設置了經驗值,每章結束教學后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習題庫的作業,根據作業完成度給予不同的經驗值;每章教學結束后完成章節測試題,獲取測驗分數。需要注意的是,課后作業題發布以亂序形式,章節測驗以亂序形式在統一時間內開啟,并設置完成時間,以倒數讀秒形式開啟答題。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某些懶惰的學生用刷題或抄襲舞弊的方法賺取平時成績。思維導圖的制作也根據制作結果評分。學習過程中對所有經驗值和測試分值進行累加,達到一定數值后,賦予相應的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計入該課程的總評成績。這種模式,既能監督學生學習,又給予學生很大的學習自由度,且能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有重要參考意義。
倡導合作與互動。線上學習不只是學生的單人任務,設置了師生互動環節和合作模式。其中繪制思維導圖模塊,就是倡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的任務,組內同學互相交換意見,共同修改制作的過程,也是熟悉和深化知識的過程。有部分短視頻,放在公共網站(如B站),學生以留言和彈幕形式參與討論,形式新穎活潑。教師每周在班級QQ群會議或騰訊會議里,和學生連線進行答疑解惑,展開學術探討。這種活動借鑒了研究生培養階段導師組織的“每周例會”,這既是碎片化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也有利于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探討中,教師能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學習的“短板”,對后續教學的改進具有參考價值[4]。
教學形式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和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評價雙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線上學習過程覆蓋了整個學期,能較好反映學生完整的課程學習狀態,因此線上輔助教學成果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期結束后,對APP學習累計經驗值和測試分,進行多元回歸統計分析,結合期末總評成績,進行總體評價。
學生對線上輔助教學的評價:學期結束后,收集教學問卷統計數據進行評價。問卷內容包括學習資源、服務質量、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學習滿意度5個維度[5]。通過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對線上碎片化資源包進行不斷修改和更新。經過在近2屆學生中實行后的評價分析,發現線上碎片化學習有效提高了教學成效,受到學生普遍歡迎。
線上碎片化輔助教學與線下整合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相結合,制定出一套適合本專業的線上與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并在后續的教學中推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理解和記憶效率、整合構建知識的能力以及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培養其整體思維、辨證思維、追問意識,對提高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質量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