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蘭建義
(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021 年“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在“重點任務”中提出要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建立線上+線下的網路回收體系。在“重點工作和行動”中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鼓勵包裝制造商、電商平臺、快遞企業等與商業機構、便利店、物業服務企業等合作設立回收點,投放回收設施。然而,我國在包裝回收方面遠遠落后于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8 中國快遞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展示了2017 年快遞行業,快遞運單數量和膠帶長度分別約達400.6 億張和364 億米;包裝袋用量110.5 億個;封套和包裝箱各自達到了48 億個和40 億個;中轉塑料袋達到了8 億條,這些包裝材料的使用量令人震驚[1]。包裝的回收利用率極低,紙包裝回收率卻僅有20%的水平,塑料包裝回收率小于10%,在自然界中難以被降解。由此可見,包裝回收躍居到保護環境的首要問題。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包裝回收主要集中于農藥包裝回收、快遞包裝回收、回收模式、回收體系建立、回收對策等研究,前期多采用定量分析,后期運用定性方法研究。本文基于Citespace6.1.R6 分析了2000—2022 年包裝回收相關領域研究的期刊文獻,包括期刊年發文量、關鍵詞聚類、前沿分析。
本文以CNKI 為數據來源,采用高級檢索主題名=包裝回收OR 包裝逆向物流,選擇期刊文獻,時間跨度限定為2000—2022 年,共檢索到1613 篇,并導出為refworks 格式。
Citespace 是陳超美教授研發的一款用來分析某一領域發展脈絡、規律的可視化的“科學知識圖譜”,并且基于科學計量學和信息可視化背景下一款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2]。該軟件基于大數據的背景挖掘出該領中突現詞、關鍵詞等探索研究前沿、熱點等,并以此為基礎預測該領域整體狀[3]。本文要運用主Excel 工具和Citespace 軟件進行分析,用Excel 進行發文量統計,顯示有關包裝回收領域發展動態;用Citespace6.1.R6 軟件對關鍵詞聚類、突變詞分析,發現該領域研究熱點和前沿。
2000—2022 年度發文量折線統計圖,如圖1 所示。國內對包裝回收相關領域研究最早出現在1957 年(本文是時間從2000 年開始),發文量呈現3 個階段:起步階段(1957—2005 年)、緩沖階段(2005—2014 年)、高速發展階段(2014—2022 年)。趨勢出現了2 次高點:第一次是2007 年,發文量為146 篇;第二次是2019年,發文量達到257 篇。如圖1 所示,核心期刊文獻與總期刊文獻年度發文量發展趨勢呈現一致性。2004年發文量開始增多是由于國內相關法律的修改和制定,國家重視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理念。而2019 年發文量開始激增原因是國內的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僅雙十一當天,天貓和京東2016 年銷售共達到1207 億,2017 年《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快遞業務的發展,產生了大量包裝廢棄物[4]。因此,學者們開始關注快遞包裝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危害,文獻量增多。

圖1 2000—2022 年包裝回收相關領域研究發文量統計圖
運用Citespace6.1.R6 版本的軟件進行突現詞檢索,從2000—2022 年共出現了31 個突現詞,本文選取16 個突變強度較大的進行分析,如表1。根據這16 個突現詞發現變化趨勢如下:2014 年以前,突現詞有正向物流、逆向物流、供應鏈、回收利用等,我國正向和逆向物流發展原因是:2000 年后中國政策大力宣傳,注重農藥包裝回收和電子產品回收,提倡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另一方面企業管理者加強了物流成本的管理。2014 年以后,突現詞有快遞包裝、高校、綠色包裝、回收處理等,這些詞的出現主要是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快遞包裝廢棄物增多,尤其是快遞量在雙十一,618 等節日劇增。從表1 可以看出,快遞包裝、高校、包裝綠色化依然是目前的研究熱點。

表1 包裝回收相關領域研究的突現詞(前16 位)
為探索包裝回收的研究熱點,運用Citespace 6.1.R6 軟件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如圖2。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 Q)表示模塊之間相互獨立的程度,值越大越好,通常認為Q>0.3 聚類效果顯著的;聚類平均輪廓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是評估聚類本身的不確定性,值越接近1 越獨立,一般該值需大于0.5。由此可知,本文Q=0.6016,S=0.871 說明聚類結果是合理的,是讓人信服的。通過對聚類結果分析,我國包裝回收的研究主要圍繞這六個主題展開:包裝逆向物流(#0、#1、#4、#13)、快遞包裝(#5、#6、#9、#11)、包裝綠色化(#2、#3、#7、#10)、農藥包裝(#8、#12、#15)、塑料包裝(#14、#16)。

圖2 關鍵詞聚類圖譜
在包裝逆向物流主題中,回收體系、供應鏈、物流管理、回收渠道等節點成為這一主題的重點研究內容。在這一主題中,由于國內逆向物流還不夠成熟,主要是對逆向物流的體系的建立和管理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建議。向盛斌強調逆向物流能夠減少環境污染,企業應當建立回收系統,對產品及產品包裝整個生命周期負責,并且政府要加以對企業管制,強制企業回收可利用的物品[5]。朱道立按系統結構將逆向物流系統是分為簡單的逆向物流(依附正向物流),復雜的逆向物流(配備專業化的設施、人員和技術)進行了優缺點的比較,希望企業能夠重視物品回收中蘊含的價值,并且考慮自身社會責任保護環境[6]。
在快遞包裝主題中,快遞、高校、電子商務、低碳、體系構建等節點形成這一主題的研究內容。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高校快遞包裝廢棄物成焦點,高校人員密集素質高且快遞包裝聚集量大,具有可操作性。鄒筱對快遞包裝存在的問題(未建立回收體系、消費者意識薄弱、包裝過度化和材料不環保)進行分析,以循環經濟理論的3R 原則建立回收體系,建議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企業以3R 原則為準則,消費者樹立環保意識[7]。鄭衛彥和孟燕萍討論政府獎懲和物流負外部約束等情況下構建逆向物流網絡線性規劃模型,結果表明政府的獎懲有利于提高快遞包裝回收量[8]。
在綠色包裝主題中,綠色物流、綠色包裝、雙碳、減量化、包裝設計等節點是構成這個主題研究內容。綠色包裝指能夠循環復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而且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人體及環境不造成公害的適度包裝,使產品的設計和包裝能夠和環境和諧的相處。由于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對環境的污染不可逆轉,學者們希望中國開始借鑒國外生產責任延伸制[9],并呼吁包裝生產商能夠遵循“3R1D”原則,生產出可重復利用、可降解、可循環、減量化的包裝,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10]。
在農藥包裝題中,回收、農藥廢棄物廢棄物、遺傳算法、土壤環境保護、建議等成為農藥包裝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國內學者針對農藥包廢棄物,現狀等進行梳理,闡述其危害,提出回收模式和管理對策。焦少俊認為農藥包裝污染水資源,描述田地間隨意丟棄的包裝廢棄物現狀,提出了合理對策和建議[11]。李志濤發現了國內在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國內與國外回收與處理的相關法律進行了對比具體做法,最后提出合理政策意見[12]。
在塑料包裝主題中,食品包裝、回收塑料、塑料瓶、回收率等成為研究重點。塑料和塑料制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同時“白色垃圾”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PE 塑料袋成為超市商店購物必備品,因此食品包裝設計和材料成為關注重點。張玉霞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包裝材料立法進行了介紹,認為國內塑料包裝工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回收體系,建立包裝材料回收立法[13]。黃大川對常用的紙包裝、塑料包裝、玻璃包裝對食品的安全影響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并認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力度,開發綠色環保、安全、可食的包裝[14]。
本文運用Citespace6.1.R6 可視化分析軟件,選取2000—2022 年,CNKI 數據庫中1613 篇包裝回收相關領域期刊文獻,分析結果如下:
1)年發文量:發文量經歷2 次增長期,2003 年后稍增,每年40 篇左右,在2015 年之后急增,2019年達到了頂峰為201 篇,之后下降到150 篇左右。核心期刊文獻與總期刊文獻的發文量趨勢基本呈現一致性。從整體看,包裝回收相關領域研究的熱度稍有下降,但該領域依然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2)研究熱點:逆向物流、快遞包裝、綠色包裝、農藥包裝、塑料包裝等是國內包裝回收相關研究領域熱點。其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供應鏈是逆向物流領域研究中的熱點話題;快遞、高校、電子商務、回收體系是快遞包裝的研究熱點;綠色物流、綠色包裝、雙碳、減量化、包裝設計是綠色包裝領域熱點話題;回收、農藥廢棄物廢棄物、遺傳算法、土壤環境保護、建議等成為農藥包裝領域熱點話題;食品包裝、回收塑料、塑料瓶、回收率等成為塑料包裝領域熱點話題。
3)演進趨勢和前沿:趨勢大致分為兩個階段,2014 年前主要是正向、逆向物流、供應鏈的發展,其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性、倡導循環經濟和注重農業包裝回收和電子產品回收。2014 年后突現詞有快遞包裝、高校、綠色包裝、回收處理等,這是由于電子商務發展,使得國家和學者注意力轉移到高校快遞包裝回收處理中。根據突現詞分析,快遞包裝以及綠色化依舊是當前研究熱點,其中,前者主要聚焦于發展對策、回收模式、回收體系的建立、以及配送路徑優化研究等;后者主要集中于綠色包裝設計、包裝的3R 原則、綠色物流、低碳環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