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美術設計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雙一流的目的是為建立一批高水平大學與高水平學科,確保大學學科躋身世界前列,并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廣,將我國建設成高等教育強國。各高校為更好貫徹落實雙一流建設,結合本校實況陸續出臺實施方案。無論是建設目標還是教法的改革,其最終目標就是提高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是科學選擇教法,以問題為導向成為首選[1-2]。真實問題情境創設屬于研究性教學之核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3]。因此,這種教學效果與雙一流戰略人才培養目標“懂理論、能實踐、會創新”相符。園林生態學課程主要學習生態學基礎知識、植物種群、植物群落及生態系統等相關知識,理論性強,知識涵蓋量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激情效果顯著。
為了探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實踐,以園林生態學課堂為契機,以“植物群落”為案例展開研究。
“植物群落”是風景園林專業課程園林生態學的重要內容,講述群落基本概念、群落基本特征、群落空間結構等相關內容,從生命系統角度對生物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展開研究,不但進一步研究“種群”相關問題,更是學習園林生態學的基礎。
因“植物群落”比較關鍵,有利于對真實問題情境中進行觀察與探索。開展“植物群落”教學時,學校正好對“中心廣場景觀”進行改造,此次教學就以這個項目改造為例,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景觀設計”,激發學生學熱情與探索欲,利用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從中獲取新知,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包含4 個環節:觀察發現問題—構建問題—表述問題—解決問題。4個環節是一個有機整體,可以說是環環緊扣,每個環節均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上課前按照小組模式對“中心廣場景觀”進行設計,課堂上各小組展示“中心廣場景觀”改造中動植物設計圖,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教師從作品中選擇一個方案為例,對其中一些園林知識與存在問題展開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當確定好設計圖后,結合真實問題情境創設思路展開教學。
1.2.1觀察發現問題大家仔細觀察設計圖,在圖中有許多植物,這些植物是屬于“種群”?還是屬于“群落”?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索“植物群落”的概念,引導學生探索單獨植物是無法構成“植物種群”,更不能形成“植物群落”。學生在已學“植物種群”知識基礎上進行觀察,就能夠發現“植物種群”和“植物群落”的概念并不相同,而是存在差異,掌握“植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時間內,一定區域中聚集的所有物種的集合[4-5]。探索發現“植物群落”比“植物種群”高一個級別。在講授概念時,應重點強調3個要素:時空性、所有種群、種群集合[6-7]。為了便于學生更易掌握概念,以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設問題,比如菜市中各種蔬菜是否形成“植物群落”呢?通過師生共同探討身邊的“植物種群”和“植物群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8-9]。
在這個階段,教師應結合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和構建問題的思維[10-11]。
1.2.2構建問題掌握了“植物群落”概念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設計圖,發現圖中植物在垂直、水平等方面都有差異,就可以自主構建問題繼續探索知識:比如從垂直角度看,“植物群落”有什么不同呢?
上面的問題是引導學生從視角層面提出問題,也可讓學生從數量特征與空間特征對“植物群落”提出問題,掌握“植物群落”相關知識,比如“植物群落”的邊界、“植物群落”中各物種的種間關系等[12-13]。
在這個階段,教師應結合作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思考,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對“植物群落”進行整體研究。當然,在構建問題范圍應該是多方面的,可從特征、垂直、水平等多個視角入手,讓所提問題不斷延伸,比如延伸到“植物群落”的生態位、季節性等知識[14]。
1.2.3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前面構建的問題,引導學生跳出設計作品進入“植物群落”的知識中,自主探索與“植物群落”相關知識,同時探索“植物群落”和“植物種群”間的差異。比如解決上面從垂直角度的設問,學生就可知道“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成為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喬木層屬陽生植物,灌木層屬耐陰生植物,草木層屬陰生植物等。解決完問題后,引導學生的思維回歸到作品中,以作品為例對“植物群落”的知識進行探索。在這個階段,依然利用問題模式展開,由學生對構建問題進行闡述,不斷刺激學生的思維。比如:大家將思路回到設計圖,圖中植物有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等,請大家回想身邊還有哪些“植物群落”種類?這些群落又是由哪些物種組成?其物種是否相同呢?讓學生自主探索后對問題進行闡述,檢驗其學習效果。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就能將教學情境從課堂朝周圍環境延伸,將學生思維引向現實生活,在大腦中搜索相關信息,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教學結果顯示,學生回答現實生活中有“森林群落”“草原群落”及“海洋群落”等。設計圖中有各種高大的喬木,詢問學生這些喬木是否組成一個“植物群落”呢?非常明顯單獨喬木不能定位為“植物群落”,這與“植物群落”的定義不相符。再以新疆針葉林與福建常綠闊葉林為例,學生對比研究后發現不同物種組成不同“植物群落”,同一種“植物群落”物種數目同樣存在差異。自然,順理成章就能引出“植物群落”豐富度相關知識,通過教師點評和引導不斷激發學生對思維進行加工,進一步深化知識點。
1.2.4拓展問題為了提高拓展知識的效果,依然采用設問形式開展。利用設計圖中的物種,比如灌木、喬木等,為學生設置拓展問題:這些物種的種間具有什么關系呢?將知識從“植物群落”拓展到“群落”,從植物拓展到動植物。
事實上,內部的種間關系是“群落”的重要內容,通過這個問題就能引導學生思考動植物間的關系,拓展所學知識。學生能認知物種間存在競爭與捕食的關系。當然,“群落”內種間關系并沒有這么簡單,教師利用視頻、PPT等形式補充學生認知進行補充,講授“群落”內有競爭、捕食、寄生及互利共生的關系,其關系曲線圖、關系形式、特征等見表1所示。

表1 “群落”間的四種關系
通過個體數—時間曲線的學習后,教師可再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辨析,進一步深化幾種種間關系。接著講授植物在空間上的合理配置,從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兩個層面舉例解析。
通過“植物群落”相關知識學習,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返回去比較設計圖,發現植物配置中不合理之處,對設計方案進行改進與完善。
1.3.1改善課程教學效果采用真實問題情境教學,以學生設計方案為案例,提高學生積極性,明顯改善聽課的效果。課堂上主動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師生間形成良好互動氛圍,課后積極完成教師安排的拓展性作業。課后與學生交流,學生認為采用這種方法既注重傳授知識,還能活躍課堂氛圍,在思考問題同時培養邏輯思維和探索能力。
1.3.2提高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園林生態學學習,學生樹立了生態設計理念,具體體現在參加競賽和項目方面。2022、2023 年,學生在實踐創新項目中獲批多項與生態學相關的課題,其中省級項目2項,市級、校級多項,主要涉及綿陽市公園、各類道路的園林植物等方面的研究,在2022年“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中,10組獲獎中有5組作品與生態學相關。由此可見,開展園林生態學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從實踐總結可知,在實踐中還應注意關鍵點:(1)合理設計問題,設計問題時不能天馬行空,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結合現實案例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開展學習,通過學習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掌握相關理論與設計方法,在懂理論基礎上能實踐。(2)和諧的師生關系,問題情境教學屬于研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就是互動,因此,營造一個融洽、活躍的氛圍十分關鍵,需要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5]。課堂上,教師要以鼓勵、引導為主,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暢所欲言,多一點表揚少一點批評,才能讓學生敢提問、敢回答。
園林生態學理論性較強,教學難度較高,學生極易產生厭學情緒,以問題推動教學,能幫助學生將教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園林知識的掌握和認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