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琴
(東莞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東東莞 523000)
休閑農業亦稱觀光農業或旅游農業,是以農業景觀結合農業科技、生態等為資源條件,為城鄉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教育和娛樂等綜合服務的農業經營活動[1]。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產業鏈,發展城鄉產業融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保留地方美譽,促進休閑農業健康穩步發展。
本文分析了東莞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針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存在的部分問題,提出引進科技手段增強企業原動力,拓展經營模式多元化;引導企業更加專業化和規范化經營;創新政府管理職能;加大資金投入和宣傳;加強教育和培訓;促進產業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發展策略,以期為相關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建設具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園區可促進休閑農業個體和集體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根據實地調研和探訪,現階段已建成多個成熟區域農業園,如東江印象特色農業園,清溪生態農業產業園和鐵漢生態觀光園等。休閑農業觀光線路以同沙森林公園為起點,連接香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香市文化旅游區、西溪村、東坑農業園、稻香飲食文化旅游區、橫瀝農業產業園和江邊村等,游客可進入家庭農場體驗休閑采摘的樂趣[2]。
農家樂、生態構建和花卉園林等休閑農業領域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建設休閑農業園區,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休閑農業經濟效益得到提升。與此同時,通過建設多家農莊,農業園區為地方實現農業轉型、提高農業效益、保障農產品增收以及提高農村農民的收入作出重大貢獻[3]。清溪生態農業產業園以果蔬和特色花卉作為主打產品,入選示范園區,園區經營面積約1.27 hm2,年產值2 100 萬元,是現階段規模較大的園區基地。休閑農業園區的經營者和農民工作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提高,城鄉居民基本生活和基礎養老獲得更強有力的保障。
農業與旅游業處于初步融合發展中:東江印象特色農業園位于東莞市東城區梨川大王洲,是面積逾0.2 km2的生態旅游度假景點。該園區本著“讓都市人回歸田園,尋回昔日樂趣”理念,以有機廢物作為原料,經循環再造系統后變為肥料資源,并再次投放到種植田地,在減少廢物堆積處理工作量的同時也減少了碳排放。此外,該園區運用先進科技,發展農業智能化、機械化研究工程,參觀者既能參觀依托新科學技術種植而成的水培農作物,還可以參觀成長數據監測、最新實驗成果等。
實踐中,休閑農業發展出現了部分問題。一方面,部分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經營模式單一,休閑農業園區內部項目重復率高。休閑農業園區雖多,產業發展規模雖大,但是部分經營者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夠,產品缺乏競爭力和高新技術含量,部分休閑農業游玩項目盲目復制,缺乏多元化。另一方面,休閑農業企業尚未完全實現專業化和規范化。位于常平鎮的豐順活魚鮮農莊,部分工作人員為業余者兼職者,缺乏專業的農業管理知識,同時園區也因為缺乏資金技術扶持,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產品較少被群眾所熟知,該園區雖然環境優美,但處于半停滯狀態,園區內諸如釣魚場、種植體驗場等休閑農業有望進一步開發。
經營者可因地制宜搭配經營特色農莊美食、創意民宿,注冊品牌,展現當地文化內涵。如舉辦套大白鵝游戲時,可以在附近開設具有當地特色的“碌鵝農莊”;農莊餐廳的客房經營模式應當多元化,可采用如溜娃新穎主題、情侶浪漫主題、老年人養生主題、同學會主題、公司團建主題等。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單一的、缺乏科技含量的經營模式已經滿足不了消費需求,面對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機遇,必須引進多元科技手段、增強企業原動力,把企業做活、做強[4]。
首先,政府部門可加強企業規范化、專業化制度體系建設。出臺更多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5],定期舉辦培訓班,著力培養專業性人才。其次,政府部門應加強管理和監督職能,做好政策和規定管理和監督工作。做好抽樣抽檢工作,設計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入園指導落實情況統計表[6],詳細記錄現場指導情況,促進休閑農業園區的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堅持“一盤棋”戰略,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攻堅治理發展休閑農業遇到的難題。堅持產管并重,加強生產過程監督檢查,推廣標準化經營模式;堅持檢打聯動,強化產品上市前速測把關,推行綠色休閑產品。最后,倡導各部門加強綜合調控職能。以都市生態農業為主攻目的,按照“產業特色化、功能生態化、設施現代化”要求加強綜合調控,有助于協調農業技術創新、種子種苗繁育推廣、技術培訓、科普教育和農業生態旅游之間的關系[3]。
對于政府來說,在財政預算方面為休閑農業提供支持,以提升休閑農業開辦者的辦企積極性,讓其有資本且有心情做長期投資和發展休閑農業[7]。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運用新媒體手段對休閑農業進行大力宣傳推廣[8],傳播特色文化,提高企業休閑農業知名度。還可設計科學、合理、創新的營銷策劃方案,組建售前售后團隊,尋找適合企業發展的營銷介質,創建媒體公眾號和獨立網站。
首先,提倡培訓并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編制關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教材,擴大服務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范圍,為游客提供更加現代、便捷的超值體驗和優質服務[9];組織開展防災減災、科學經營、低碳綠色、質量效益等生產管理技術培訓,培育一批產業高素質專門人才,提升農產品銷售和品牌建設能力,助力休閑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其次,按照專家包重點鎮區、鄉鎮專業人員包村包戶全面落實公益性培訓活動,下鄉科普“數字+輕騎兵”農技服務課,加強綠色防控和安全培訓。對于完成培訓任務并掌握技術的人才,發放相關技能證書和就業資格。最后,各鎮區相關機構需根據實際情況將商戶名錄、工作進展等材料報送至休閑農業相關管理部門,保證教育培訓的有效性和專業性。建立指導員制度,加強關鍵時期指導,并把指導成果報送上級管理部門,后續根據具體產品生產季節特點動態增補所需人力物力。
一方面,應積極推進休閑農業、旅游業、養老業和教育業等城鄉多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產業合作數據庫[10]。深化產業融合應以釋放新農村活力為奮斗目標,做大、做活、做強休閑農業,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建議和參考[11]。另一方面,完善創新多產業融合機制。完善統籌與合作機制,增強合作動力,并提升合作耐力;挖掘新型業態發展潛力,鼓勵發展多產業融合的新產品。不但要增加園區項目數量,更要提高園區項目質量,加快項目落地,共同打造特色精品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