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梁慧慧 孫 宇 徐寧偉 謝皓瑩 高 潔
(1唐山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2河北農業大學,河北保定 071000;3北京理工大學,北京 100000)
近年來,鄉村的環境、文化、旅游等方面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成為關注焦點。目前在鄉村旅游、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和發展比較快,而在鄉村景觀,尤其是具有地域文化、鄉土植物特征的鄉村景觀中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為此,本文從河北唐山紅色文化、鄉土植物等角度對唐山鄉村景觀進行研究。
根據唐山地形地貌,大致以玉田縣、豐潤區、灤州市3個縣城連線為界限,以北為山地丘陵地區,以南為平原地區將唐山植物資源分為沿海地區植物、山地地區植物和平原地區植物3類。
唐山沿海行政地區包括樂亭縣、曹妃甸區和豐南區3部分。目前唐山沿海植物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曹妃甸區和樂亭縣,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沿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和城區鹽堿地改良綠化研究。
徐景賢等[1-2]、胡愛雙等[3]、孟鑫磊[4]、馬金貴等[5]、王建營等[6]、王杰[7]分別針對曹妃甸區、樂亭菩提島、樂亭入海口等區域的植物資源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唐山沿海地區雖屬鹽堿區,但野生植物種類有230 多種,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朱旭剛等[8]、丁丁等[9]、趙艷舫[10]、邱振存等[11]、毛建華等[12]、裴桂君[13]分別對曹妃甸濕地公園、主城區、大學城、鹽堿地、南堡開發區等地區的植物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其他區域,主城區植物種類較多,達到117 種,但和野生植物調研的種類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且常綠植物種類偏少。與比較豐富的野生植物群落相比,人工植物搭配群落相對較少且不穩定。
唐山山地地區主要分布在遵化市、遷西縣、遷安市等行政區域,另外還包括玉田縣、豐潤區、古冶區、灤州市等行政區域的一部分。徐澤東[14]、王莉[15]、鄭文美等[16]分別對遵化、遷西、遷安等地的野生植物資源進行了研究,植物種類按數量排序依次為遷西682 種>遵化531 種>遷安492 種。其植物群落遷西有4 類14 種、遷安有3 類5 種。因此,唐山山地地區野生植物資源相對豐富。
李艷云等[17]、任皓亦等[18]、宋雪嬌等[19]分別對遷安市草本花卉、遷安海綿城市園林植物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花卉植物種類30 種、喬灌草植物種類共67 種。在遷安市區運用的植物種類相對野生植物種類差距較大,反映出植物種類在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中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可以模仿野生植物群進行鄉村植物造景,以提升植物的生存能力和鄉村景觀的特異性以及降低養護成本。
唐山平原地區包括路南區、路北區、開平區、豐南區、豐潤區、古冶區、玉田縣、灤州市、灤南縣、樂亭縣行政區域的大部分區域。
林夢夢[20]、陳強等[21]、陳思源等[22]分別對唐山的植物園、市區野生植物、濕地植物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3處植物種類分別為490、106和318種。根據1984年數據,平原有野生植物481種。
劉鳳敏等[23]、劉德成[24]、張玉寶等[25]、原鵬[26]、張愛儒等[27-28]分別針對玉田中心廣場、玉田礦山、玉田廉家莊村、唐豐路景觀、開平區防護林等植物進行了研究,其使用的植物種類有幾十種至百種,總體上其植物種類偏低,植物群落利用較少。相對于植物資源,其植物種類和植物群落的運用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由上可得,從唐山沿海、山地、平原等的植物資源數據發現,唐山區域內植物資源,尤其是野生植物或者鄉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植物群落種類也較豐富,為鄉村景觀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植物資源保障。把植物的形態、色彩、寓意與鄉村紅色文化嘗試結合,為鄉村紅色文化景觀建設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鄉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鄉村地域文化種類較多,這為鄉村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外,唐山美麗鄉村建設有比較成功的案例,也具備發展的潛力,鄉村和旅游二者是互相促進的關系,這為唐山鄉村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唐山紅色文化資源分布狀況山地地區較為豐富,平原和沿海次之。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大多是以紀念碑、紀念館、故居、公園等形式存在,其形式比較多,其體現的文化精神的表現形式還可以進一步完善。以潘家峪村為例,分析其鄉村紅色文化景觀設計思路。
潘家峪村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火石營鎮。村西側是京哈高速遷西直線,村內穿過鄉道Y261,另有唐山東、西外環高速經過境內。距離北京、秦皇島120 km,距離天津130 km,距離唐山市區22 km,交通便利。
潘家峪村四面環山,環境優美。首先調查該村落近幾年的氣候條件,如降水量、無霜期、風向、風力、光照等,并了解鄉村的土壤條件。然后根據不同自然環境,確定對應的植物群落。
潘家峪村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歷史悠久,是冀東敵后抗日根據地,擁有較豐富的紅色文化,如潘家峪慘案紀念館、抗日遺址和抗日英雄事跡等。紅色文化主要通過紀念館、紅色故事講解等方式表現。村內建筑大量使用當地石材,依山就勢而建,并保留了一部分硬山式屋頂的瓦房建筑,建筑整體形式趨于現代化。
該村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小鄉村,盛產葡萄、龍眼、蘋果、梨等水果,農家樂產業發展較好,以水果、農產品、旅游等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村內現有400戶,1 300 多人口,常住人口數量趨于平穩,旅游人口隨季節性變化較大。
村外山地具有大量的果樹,村入口有標志,形式比較樸素,村內街道普遍硬化、亮化,墻面擁有彩繪,街道兩側有部分喬木和藤本,以經濟類為主,如核桃樹、葡萄藤等。村內小廣場、村部等公共空間的景觀比較樸素。村落庭院內以生活布局為主,鮮有景觀。在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入口處形成一定的紅色文化景觀。村內外景觀空間中的紅色文化景觀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中運用到的鄉土植物種類與植物群落比還需進一步提升。
根據環境、地域、人口、經濟、景觀等分析,結合唐山市、豐潤區和火石營鎮等各級政府的近、中、遠期規劃,擬定符合鄉村文化、經濟等方面的鄉村主題。目前潘家峪以“紅”“綠”為亮點,其主體可以與“紅”“綠”結合。針對鄉村主題,確立各街道、村落公共空間、村入口等景觀的主題,并按月或季度擬定村落的活動主題。
結合潘家峪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犧牲精神、創新精神奮斗精神戰斗精神等,以及山地自然環境和農業為主的鄉村經濟,在主題框架下,把現有的具象元素凝練出具有紅色文化精神的符號,如圖像、色彩、文字等。同時,通過鄉村規劃、景觀材料、景觀小品等再次表現出所蘊含的鄉村獨有的文化特點和精神風貌。可以從以下3 個方面提取:山形、地勢、石塊紋理、房屋等環境方面;蘋果、梨等植物方面;紀念館、根據地事跡等紅色文化方面。
村口景觀體現紅色文化中的頑強拼搏精神,可以選用外形具有挺拔高聳氣勢的本地石材,在景觀石前后左右放置合適的鄉土植物,使用植物群落組合,喬木層(油松)+(1.5~2.0)m 灌木層(山杏)+(1.0~1.5)m灌木層(平榛、毛榛、牛迭肚)+草本層(大葉鐵線蓮、黃精),或者采用油松+白丁香+白茅與鼠尾草。
在街道景觀體現紅色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可以選用外形具有新意的本地石材作為置景,置景與鄉土植物搭配,使用植物群落組合,喬木層(花楸)+灌木層(柳葉繡線菊、圓葉鼠李)+草本層(牛尾蒿、小玉竹、矮苔草)+苔蘚植物(真蘚、金灰蘚),或者灌木層(北京丁香、大花溲疏、柔毛繡線菊)+草本層(早熟禾、披堿草)+苔蘚植物(絹蘚、叢蘚、鳳尾蘚、金灰蘚),或者紫荊+風化月季+鳶尾+沿階草。
其目的在于滿足文化需要的同時,通過果樹、中草藥等植物提高人們的參與度,通過植物花色季節性變化提升鄉村的觀賞性,通過不同街道栽植不同植物增加其文化屬性和識別性,通過提升野生植物應用比例來降低管理成本。
經過調研,為更好地研究唐山地區野生植物資源,根據唐山地形地貌特點分為山地、平原、沿海3 個植物區域,其中唐山山地植物品種達800 余種,植物群落十幾種。唐山地域文化包括長城文化、清東陵皇家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灤河文化、濱海文化、海島濕地文化,以及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等。
本文選取了具有紅色文化代表性的鄉村——潘家峪村。經過分析,該村的村口、街道、公共活動場地等空間的紅色文化展示和植物景觀需要提升。通過提取該村環境、紅色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確立該村的主題。通過景觀小品和鄉土植物群落的搭配,在村口、街道等形成主題。鄉土植物和地域文化在鄉村景觀建設中的運用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