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男[高平市文物保護中心(高平市博物館),山西 晉城 048000]
宣圣廟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石末鄉石末村中,當地人又稱文廟,是當地群眾專為祭祀孔子的場所。據記載,宣圣廟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始初僅有主院,后在元泰定三年繪塑大殿內塑像,經歷世代更替,廟宇坍塌,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修,后在民國十二年至二十一年之間,修筑了倉房院及山門后垣基礎,修東配殿、西配殿,始成現狀。2013年3月,宣圣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圣廟坐北朝南,全廟為主院帶倉房院,主院南北長38.11米,東西寬27.85米,倉房院南北長19.99米,東西寬9.82米,占地面積約1 240平方米。主院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建有山門(倒座戲臺)、正殿,正殿兩側設東、西耳殿,兩廂設東、西配殿,東、西廈子,山門兩側設東、西妝樓;倉房院中軸線從南至北依次為大門、正房以及東、西廂房。
廟內現存3通碑碣,分別立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萬歷八年(1580年)、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栱眼壁及大殿后檐局部殘存壁畫,栱眼壁及梁枋間、大木構件上有色彩鮮艷的彩繪,主要描繪的是龍的圖案。
其歷史沿革,據正殿須彌座束腰部位題記“……人督視匠石取石于山輦;石于河□久不少怠期于;必成□己蓋□始于大德八年□月之春而斷手于是年九月之秋,文石既具;以弟馮昕為紀介囑記……”,可知宣圣廟創建于元大德八年。
由廟內《宣圣廟記碑刻》記載“高平縣舉東鄉石末里碑記;籍以棟宇經營盛立;大成之教至賢繪塑嚴行釋奠之儀匪獨力而可興以□功而迺就鳩資;立石悉數芳名今列維那人等姓名于后……”,可知其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繪塑大殿內塑像。
據廟內明萬歷八年(1580年)《山西澤州高平縣舉東鄉石末鎮碑記》“因先原係正德十五年重修古跡;先師孔圣廟工完未記今因本鎮設立鄉約于先□手惟那張忠趙友□等率領本鎮同心協力各施資材聞名于后……”,可知其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修。
廟內《重修白馬寺玉帝廟三教堂碑》記載:“蓋習古之祀神國有定例天子祭天地諸侯記……石末居縣之東南距城四十五里名之曰鎮鎮之東偏有白馬寺一所□其殘碑先有……三教堂一所,北有三教大殿五楹,東北三官殿三楹,西北高禖殿三楹,東西配房各七楹,正南舞樓十一楹。溯始尋源創建于元大德八年,幾經朝代幾番修筑奈無記載,今見大殿坍塌、舞蹈樓傾圮,若不即時重修誠不足以棲神同人,雖早萌修志為因資財所困越明年重修大殿以及東北西北各偏殿,延至十三年重建舞樓后垣之基礎、修筑東西配房,連日成之。斯時也可妥神像可隨人愿。十七年創修街南市樓房三楹,廟東意欲增修院宇資乏工止,十九年春增修倉樓四楹、西廈四楹,秋八月大軍涖境駐扎不去,供給秣支應差役一月,數資耗財無算財盡力疲,中途而憩更兼連年葳收歉薄迨至今夏竊思功虧一簣若不勉力成之祇恐后人笑其萎靡,遂增修倉房院東房三楹、門樓、墻垣繼次整齊……。大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次壬申夏歷十一月中完?!?/p>
民國十二年(1923年),重修大殿、東耳殿、西耳殿。
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建山門后垣基礎,修東配殿、西配殿。
民國十九年(1930年),修建倉房院倉樓和西房。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修建倉房院東房及門樓墻垣。
由以上廟內碑刻內容記載結合現存建筑形制分析可知,宣圣廟正殿為元代遺構;戲臺,正殿東、西耳殿,東、西配殿,東、西妝樓,東、西廈子為清代建筑;倉房院大門,正房,東、西廂房為民國建筑。宣圣廟整體布局有規矩、有講究、有象征、有寄托,雕梁畫棟、斗拱飛檐、高聳挺拔。
正殿為元代建筑,坐北面南,是宣圣廟的主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露明造;單檐不廈兩頭造;灰陶筒板瓦屋面,黃綠琉璃脊飾。殿內柱網減柱造,只在后檐用內柱,內柱間用大額枋及綽幕枋縱向聯構。柱頭鋪作為五鋪作雙昂重栱計心造。各間用補間斗栱一朵,明間一朵五鋪作雙杪重栱計心造,并出45°斜栱;次、稍間一致,五鋪作雙抄重栱計心造里轉出雙杪。補間斗栱里轉皆用挑斡和鞾楔(圖一)。

圖一 宣圣廟正殿
山門亦稱倒座戲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面闊五間,五間無廊,兩層,單檐懸山頂,一層為進出廟宇的通道,二層為戲臺(圖二)。

圖二 宣圣廟山門(戲臺)
東、西配殿,清代建筑,高二層,面闊七間,六檁前廊式,單檐懸山頂,屋頂灰陶脊飾、仰合瓦屋面(圖三)。

圖三 宣圣廟西配殿
正殿東、西耳殿,清代建筑,位于正殿東、西兩側,坐北面南,面闊三間,五檁無廊式,單檐懸山頂,屋頂灰陶脊飾、仰合瓦屋面。
山門東、西妝樓,清代建筑,坐南面北,二層,面闊三間,五檁無廊式,單檐懸山頂,屋頂灰陶脊飾。
東、西廈子位于東、西配殿與東、西妝樓之間,一層,面闊一間,進深兩椽;檐檁及脊檁搭設于東、西配殿與東、西妝樓之上;后檐墻體為外包磚砌筑形制;屋面整體為灰陶,仰合瓦,兩端設望獸,瓦件形制多樣,正脊為花卉圖案。
主院院落的正殿東、西耳殿與東、西配殿之間設圍墻,蓑衣頂,青磚砌筑,下部設墻基石,東側圍墻設板門通往倉房院。院面整體鋪墁條磚,在山門與正殿之間設甬道,雨水自正殿東、西耳殿前檐排往正殿須彌座預留水道,后排往院面,流經東、西配殿前檐再匯入山門前檐的排水通道,從東、西廈子后檐預留的排水口流入院落外側并入村鎮的雨水設施,院落外側設散水。
倉房院院落的正房與西廂房之間設圍墻,蓑衣頂,現已不存在。院面為素土地面,雨水自正房前檐流經東、西廂房,從大門階條石預留的排水口排出院外并入村鎮的雨水設施,院落外側設散水。
倉房院大門位于院落中軸線南側,一層,面寬一間,進深一椽,單檐硬山頂。地面條磚鋪面;墻體為外包磚砌筑形式;脊檁與檐檁搭設于兩山墻之上;灰陶仰合瓦屋面,兩端設望獸,正脊為花卉圖案,板門改制。
倉房院正房位于院落中軸線北側,坐北朝南,面寬四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二層建筑。
倉房院東廂房位于院落中軸線東側,坐東朝西,一層,面寬三間,進深兩椽,單檐硬山頂。地面條磚工字縫鋪墁,通面闊為7.05米,通進深為2.59米。墻體四周圍合,南山墻與院墻共用一堵,外包磚砌筑形式;梁架結構為三檁無廊式建筑,前檐出圓椽,后檐為封護檐;圓椽之上鋪設荊笆,前檐口鋪設望板。前檐墻體明間辟門,兩次間設窗,為原有形制,現全部不存、封堵。屋面為灰陶,仰合瓦梢壟兩壟筒瓦,邊砌披水瓦,灰陶捏花正脊,北側置望獸,現已不存。
倉房院西廂房位于院落中軸線西側,坐西朝東,一層,面寬四間,進深兩椽,單坡硬山頂建筑。地面條磚工字縫鋪墁,通面闊10.21米,通進深3.485米;墻體四周圍合,后檐墻體與主院東配殿共用一堵,南山墻與院墻共用一堵,外包磚砌筑形式。梁架結構為三檁無廊式建筑,雙步梁通搭前后檐墻之上,中立金瓜柱,縱向金枋拉結穩固,上坐單步梁施短替承托金檁,單步梁中立脊瓜柱,縱向脊枋拉結穩固,柱頭施短替承托脊檁。裝修為明間設板門,其余各間設方格窗扇,現全部改制不存。屋面為灰陶,仰合瓦梢壟兩壟筒瓦,邊砌披水瓦,灰陶捏花正脊,北側置望獸,現已不存。
宣圣廟創建于元大德八年,保存了元、清、民國三個時期的建筑,建筑平面布局完整。該廟歷經時代更替,建筑形制演變至今,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寺內現存碑刻歷史脈絡基本完整,寺院建筑時代信息豐富,彌補了史料記載的不足,為研究宣圣廟自身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宣圣廟提供了自宋以來晉城地區興辦鄉學、提倡儒學教育的實例,對研究地方教育和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宣圣廟還是清乾隆年間著名學者司昌齡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與之相關的傳說故事及村內相關碑刻尚存,真實地反映了清代文化名人活動的歷史環境。
宣圣廟建筑布局完整,高低錯落有致。正殿結構古樸大方、梁架彩繪精美。彩畫去除了繁雜的繪畫色彩,進行了抽象簡化,用線條的形式保留了骨架,形成了大氣簡約的抽象裝飾圖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圖四、圖五)。

圖四 宣圣廟正殿壁畫

圖五 宣圣廟正殿斗栱彩畫
宣圣廟是體現地方耕讀文化的重要景觀,與周邊傳統民居共同構成了石末村獨特的人文景觀。
宋、遼后期出現減柱法,金、元時期加大內額,元代出現了移柱造。宣圣廟正殿始建于元代早期,同時采用減柱造與移柱造,時代特色保留完整,是研究古建筑從金末到元初這一轉型時期的典型實物資料,對考證古建筑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現如今,宣圣廟的活化利用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為廣大文物愛好者參觀、訪問、游學提供了實物場所,為研究古建筑發展歷史、地方教育和文化發展等提供科學的實物研究價值;二是當地民眾每年都舉辦富有當地特色的祭孔典禮,通過吟誦經典、恭讀拜文、追思圣賢,彰顯宣圣廟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進一步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宣圣廟是我國星羅棋布的諸座廟宇之中的一座,它有著與眾不同的建筑藝術,還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再加上宣圣廟祭祀儀式的獨特性、歷史記載的完整性,在晉東南現有文化遺存中實屬罕有,稱得上彌足珍貴。筆者以為,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基地,宣圣廟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古建筑的藝術價值,還在于其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民間信仰價值。因為在這里蘊藏了石末鄉當地人民的歷史文化,蘊藏了晉東南地區傳統文化的范本事例,還蘊藏了數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①。
注釋
①李平心:《論蘆苞祖廟的藝術特色與存在價值》,《文物世界》,2010 年第4 期第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