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麗(云岡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6)
作為一種具體化藝術思想的實體語言,建筑物除了可以體現空間特點之外還能展現時間與文化特征。受民族文化熏陶與渲染,我國古建筑呈現出各種具有魅力和特色的建筑風格,展現的是古人在生存中融合自然、改造自然與征服自然的痕跡,有著獨特的美學價值。我國地形復雜、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的建筑物風格都不同,和當地的人文、地形、緯度與氣候條件有關。當然,不論如何都能看到我國古建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身影。從古建筑中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精神追求與創造溯源,看到其哲學思想中獨特的宇宙觀與時空觀。
民眾的價值取向與審美會受到環境影響,進而形成統一化的追求與理念,呈現獨特文化氛圍。地域空間是人文要素與自然要素合力的結果[1]。我國古建筑獨特的風格往往和地域因素有關。每個時期的建筑物形式與風格都不同,實現了時代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融合,展現出顯著的時代性建筑風格與建筑特色。國內古建筑在發展中巧妙體現了地域空間環境與道家哲學思想,將人與自然的巧妙結合作為契機,在建筑物中展現出中華哲學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是非常獨特的一部分,從古至今,中華傳統文化一直體現著該價值觀,成為創造古建筑的重要依據,體現人們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訴求。最終人們外化這種思想,并在建筑物中體現這種寄托,通過具象化的形式將古代建筑物和哲學思想融為一體。
哲學思想與傳統文化、空間環境有著緊密聯系,展現“便生”的追求。古人極其注重實用性[2],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構建相應的審美追求。住宅的審美價值在古建筑中屬于基本標尺,群居城市與單一建筑物的辯證是古建筑設計中的永恒追求,不論是審美還是創造都依靠人力。在很多建筑物中都能體現出“便生”,不論其是什么等級,如皇室庭院、署衙后宅、寺廟禪院以及村野農舍。雖然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種類,但不論是居住舒適度還是視覺體驗,都始終體現著“便生”思想。國內古建筑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展現了建筑物自有的需求,同時也反映了人性表達、文化內涵與生命展現。
相較于其他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地形平整、用地寬松,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與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形成民心粗獷、民風淳樸的環境。此外,北方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每逢冬季都會出現降雨不均衡、氣候干燥的情況,經常有比較大的風沙與雪霜。在物資匱乏的古代,北方地區多為木材類建筑物(圖1),其以木材為主要材料,呈現出渾厚且莊重的顏色風格。古代北方地區的建筑使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和我國傳統文化有直接聯系。古人認為萬物歸一,要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3]。人們對于自然是敬畏的,認為樹木作為自然中的重要構成,可以體現生命的價值。樹木在天地間吸收萬物的養分,生長為參天大樹的同時回歸自然、哺育天地。古代建筑物使用木質結構充分展現了古人對于自然生命的看法,即將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天人合一”。

圖1 北方古代木建筑

圖2 西藏古建筑
國內古建筑物在世界歷史建筑物體系中屬于十分獨特的構成,國內古建筑物使用榫卯連接形式,可以為古建筑物各種木結構的連接提供支撐。北方的古建筑多以榫卯工藝進行拼接,靠著勾心斗角、犬牙交錯的連接形式賦予建筑物極強的抗震性與穩定性,以上在中國古建筑中屬于獨有的中式美學。此外,木結構的榫卯節點內還利用了減震原理、力學性能,具有拆卸簡單、防銹蝕能力強等優勢,體現了我國傳統思想實用主義、建筑物主要的精神文化、工作需求以及日常起居服務需求。不同類型建筑物的用途不一樣,所以會呈現不同的空間布局與空間環境。在各種各樣的空間布局作用下,古代建筑物展現出各種各樣的審美特點。受因地制宜與實用性理念的影響,古代建筑逐漸形成了極具民族風格和特色的建筑物系統,在發展的同時和我國哲學思想融為一體,在各種層面中展現了人本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追求。
邊疆地區因為靠近異域,所以其文化很容易受到影響,呈現了特殊的建筑物風格,西藏地區也是如此。因常年受到古印度文化影響,所以西藏地區將自身文化同外來文化結合,形成藝術性極其獨特的建筑物風格。西藏地區地理環境獨特,海拔比較高,同其他北方建筑相比,其建筑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樣式。在歷史文化傳承性以及民族風格方面,西藏的古建筑都是非常獨特的,西藏地區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開發具有觀賞性的西藏旅游。西藏建筑物空間具有迥異多樣的特點,不局限于單一化的形式,外形包括不規則形、矩形以及圓形。以建筑物的類型來看,多層樓房、平房相互交錯[4]。除此之外,色彩構圖方面西藏的古建筑物也極其特殊,使用鮮明裝飾、雕梁畫棟以及多樣化色彩展現西藏獨有的神圣文化氛圍。從空間布局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寺廟建筑、百姓建筑還是宮室建筑,環境的影響都是很獨特的。有別于漢族文化的是,西藏地區的建筑不追求中軸對稱,而是將每一層建筑作為獨立的個體,采用自由式布局的方式設計,在疊層式設計中展現出旋律式的設計風格,具有等級森嚴、主次分明的特點。看起來毫無秩序的布局,實際上反映的是藏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
實際上,藏族建筑物的空間布局完全可以從“曼荼羅”的角度進行研究。“曼荼羅”將重心與集合作為核心理念,其中還體現了“四極”的追求。藏傳佛教不僅吸收了“曼荼羅”的思想,同時也將其融于西藏地區的建筑設計中。在這樣的背景下,西藏地區廣泛建造“曼荼羅”風格建筑物,不論是立體構成還是平面構成,都能看到“曼荼羅”規則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格局,圍繞圣山圣湖,展現和內地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文化,關注環境與建筑物的整體統一性。在獨特的自然氣候與環境中,西藏地區的百姓最終摸索出既能展現當地獨有歷史文化與民俗傳統,又能充分適應當地地理與氣候環境的建筑體系,他們將木頭、石頭作為主要材料,開發木結構構件、塊石砌筑一類的施工技術,呈現出帳篷、碉式建筑物。雖然西藏地區自然條件十分極端與復雜,成為建設藏區建筑巨大的困擾,不過在常年發展中,藏民最終利用無限的智慧,使用一切有利條件抵御自然危害,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從這一點來看,顯然和道家“天人合一”有著相契合的思想追求,這是值得注意的。
我國最富饒的江南地區,有著充足的降水與溫和的氣候,所以很適合發展水生貿易系統。江南水鄉的水和當地民眾生活聯系緊密,當地居民以河流以及周圍環境為契機,構建江南獨有的文化格局和城市環境。江南地區的民生建筑物同周圍的河流水系完美結合,依靠當地豐富的水資源與山地,打造出特色顯著的民生建筑。江南地區臨水文化影響力巨大,多河湖、多河道、多水多山且地勢平坦。但江南地區也存在太陽輻射強且氣候炎熱的問題,所以古代的江南建筑物大多采用磚木結構與磚瓦結構(圖3)。因為有大量的湖泊與密集的河道,所以江南的古建筑在布局時大多將水道作為軸線,沿著水道兩側分列排布,這樣形成了一道獨有的特色風景線。

圖3 江南地區古建筑
在質樸的建筑物格調以及簡單的配色襯托下,江南地區的古建筑展現出濃濃的詩意,并因此成為江南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古代江南建筑物在設計中很喜歡使用黑白色調,在山石、流水與磚瓦間輕輕點綴,充分展現了文、雅、貴的特點。使用黑白搭配和道家看重陰陽也有很大關系。古代道士認為世間萬物都可以用陰與陽進行劃分。陰與陽看似對立,其實具有統一性。古人希望站在理性的角度尋求世間的平衡性與統一性。江南的古代建筑物將這種思想作為核心思想,使用對立性的陰陽配色設計建筑物。在設計江南民居時,設計師喜歡用精巧且幽靜的原則設計建筑物。有別于傳統建筑物更看重的氣勢,江南民居設計一般都會按照地區實際條件合理規劃,使用不對稱的設計思路,打破設計常規,展現蜿蜒曲折的意境。作為反映自然的園林建筑,本就是對大自然的寫照,使用人工形式展現無違和感的大自然。從莊子思想可知,人應當順應社會發展,將自然的意思作為天意,走出哲學困境,這種理念同道家思想完美契合,同樣是強調自然美學。園林設計中巧用無為而治的思想,展現了返璞歸真的美學追求,表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對“天人合一”不遺余力的探索。
作為最具體、最直接反映時代與地域特征的建筑物,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特征。我國古建筑將社會美、科學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展現了豐富而深厚的思想內涵。唯有了解其思想才能更好地挖掘與探討古建筑物背后的精神價值。歷史的沉淪與時代的變遷都能在古建筑中找到痕跡,體現了當時的哲學理論和文化特點。不同時代建造的各種藝術風格、空間體系的建筑物雖有不同,但整體看來都是對“天人合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