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雙(河南科技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木版年畫是發明雕版印刷術至近代印刷術以來我國最具特色的圖畫傳播形式,相傳漢代就已出現。宋代叫作“紙畫”,明清時期叫作“畫帖”,而初始被定為“年畫”是在清代。木版年畫反映了民間的一種風俗審美,是年俗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河南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生產的木版年畫在全國頗負盛名,不僅有被稱為水印年畫鼻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還有近些年來才被發掘出來的滑縣木版年畫。
神農氏即炎帝,是華夏太古三皇之一的地皇,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后發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因為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神農氏曾建都山東曲阜,被世人尊稱為“藥祖”“五谷先帝”“神農大帝”等,民間多稱其為“田祖”,代表農業的創始主。傳說神農氏樣貌怪異,人身牛首,三歲就會種地,成年之后,身高達八尺七寸,生著一張龍臉,嘴唇很大,身形消瘦。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傳說中,神農曾經品嘗過世間所有的草藥。但凡嘗到有毒的草藥,他的五臟六腑就會變成黑色,并且他很容易就能判斷這些草藥對身體的哪個部位有作用。后來,神農氏因為服用了太多的毒藥,體內的毒素積累到了極點,再加上斷腸草的毒性,不幸身亡。
神農氏頭上的角在民間有這樣一種解釋。傳說神農氏為了知道哪些植物可用,哪些有毒,便一一品嘗。每當神農氏嘗到有劇毒的植物時,握住頭上的角輕輕搖晃,便可解毒。這可能是民間的神話想象,但也體現了古人對田祖的尊崇。他們認為田祖能保佑農業豐收、人民健康,因而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田祖》是滑縣木版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馮驥才先生稱之為“農耕時代的見證,具有活化石的意義”。滑縣人尊神農氏為“田祖”而不是“田神”,祖即是祖宗,是一脈相承的血緣。滑縣人自認為是神農氏的后裔,自然要對他恭敬有加,也充分說明農業在滑縣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滑縣木版年畫承載著黃河流域百姓的生活習俗和傳統信仰。
在滑縣《田祖》畫中,神農人面牛首,赤腳而坐,是一個散發老人的形象,身上披圍著綠葉,懷中抱著綠枝,下著陰陽魚圖案的長袍,給人的感覺是亦人亦獸、亦人亦神,但無論是他的衣著還是他的形象,都好像在告訴人們,他存在于原始時代,存在于那個以樹葉、獸皮為衣的時代,那個農耕文明開始的時代。下半部分表現的內容為當地農民打場的情景,旁邊右下角擺放的農具也是滑縣最有代表性的農具。整幅畫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富有動感。

朱仙鎮年畫《神農氏 田祖師》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于河南省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神農氏 田祖師》年畫由紅、黃、綠、紫四色套印而成。畫樣中的神農氏項圍樹葉,額上有短角。頭發梳進帽子里,著綠袍紫褲,左手執禾苗,赤腳而坐,造型古樸夸張,色彩新鮮艷麗,毫無媚態,一派大義凜然的風貌。《神農氏 田祖師》造型上追求神似。田祖座前放置著滿盤谷物和鏟、叉、犁、石磙等農具,五谷農神形象一目了然。除神農外,畫中還另有四個人物。持托盤立于神農身后的兩人應為侍者,是朱仙鎮各類神祇年畫中常見的配置;神農座前兩位側坐者為文官形象,可能是配享者。
由于地域、民俗等因素的影響,滑縣和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的人物形象在造型上顯著不同,其形象的差異性是其審美特征差異最為明顯的地方。滑縣木版年畫中的人物形象側重在寫實中尋求藝術的真實感,人物造型基本寫實,形象概括簡練、生動傳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人物形象側重意向的變形夸張,人物造型原則遵循古人的意象造型,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因此,兩地的木版年畫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下面筆者將主要從田祖的五官特征、身體特征、服飾特征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1.眉毛造型
滑縣田祖的眉毛為長弧線形,眉毛較短,眉頭舒展,線條刻畫無明顯粗細變化,看上去和藹可親。朱仙鎮田祖眉毛呈斜三角形,眉毛從中間翹起,眉頭較粗,眉尾漸細,如同鳥翅。眉毛較長,眉尾連接至太陽穴,運用夸張的手法,刻畫出田祖正直磊落、大義凜然的形象,毫無媚態。
2.眼睛造型
滑縣田祖的眼睛為長圓形,雙眼皮在下眼皮處。眼角是沒有折角的,眼距較寬,眼睛正視前方,仿佛看到農民收獲的場景,目光祥和安寧。朱仙鎮田祖的眼睛形狀為平行四邊形,與眉毛呈平行狀態,眼距較短,內外眼角各有一轉角,內眼角靠近鼻梁,雙眼皮在上眼皮處,目光炯炯有神,顯得銳利威嚴。
3.耳朵造型
滑縣田祖的耳朵較為寫實,左右對稱,耳朵大且耳垂肥厚,耳朵長度約占臉部長度的二分之一,其耳朵的外觀形象與中國傳統的佛祖形象相似。在民間,這類耳朵也被認為是有福氣的象征。朱仙鎮田祖的耳朵較小無耳垂,外輪廓為不規則的半圓形,呈招風耳狀,其耳廓刻畫較為粗略,左右耳朵不在同一水平高度。
4.鼻子造型
滑縣田祖的鼻子形狀寫實,無山根,鼻梁與鼻頭在同一水平線上,整體呈圓柱形,鼻頭和鼻翼的結構明確。朱仙鎮田祖的鼻頭細窄,鼻子整體較小,鼻翼為三角形,較為夸張。
5.嘴巴造型
滑縣田祖嘴巴的形狀呈橢圓形,嘴縫合在上下嘴唇之間,為上翹弧線形,嘴角上翹,胡子整體對稱,線條流暢呈發絲狀。面部表情呈微笑狀,給人一種平易近人之感。朱仙鎮田祖嘴巴的形狀呈元寶形,口中線伸出嘴角之外。胡子整體對稱呈等腰三角形,胡子濃密且無線條勾勒。
滑縣田祖頭上長有兩只獨特的紅牛角,橢圓形的臉上印著深深的抬頭紋和法令紋,長發赤腳,也寓意其常年在山間野外奔波勞累,無暇剪發,連草鞋都沒穿。對手腳的刻畫比較寫實,田祖端坐神位,雙目平視,儀態端莊優雅,面容親切和藹。整體形象較為寫實,頭與身體的比例為1∶5,基本接近人體正常比例。在整體畫面中遵循尊大卑小的處理方式。
朱仙鎮田祖頭上長有兩只短而平滑的白牛角,國字形的臉上無皺紋,赤足為倒三角形,手腳刻畫較為簡約概括,朱仙鎮版畫在人物造型上追求神似,在人物全貌描繪中著力突出頭部,田祖身體呈坐立姿態,頭與身體的比例約為1∶3,頭大身小,憨態可掬。在整體畫面中也遵循尊大卑小的處理方式。
1.服飾元素對比
在服飾元素組成方面,滑縣木版年畫田祖的特征更為明顯,滑縣田祖身穿的衣服有三個陰陽魚太極的圖案,寓意其在植物界至高無上的地位,以突出神農氏三皇的身份。身上穿有綠色樹葉制成的披肩和圍裙,使其有更豐富的自然元素,以貼合神話中神農氏的事跡,朱仙鎮田祖的衣服上則無紋飾圖案。
2.服飾顏色對比
滑縣和朱仙鎮木版年畫受“五行說”哲學觀的影響,主導色系皆以“五色”為主色,即青、黃、赤、白、黑。中華民族一直以炎黃子孫為豪,將炎黃視為紅與黃的象征,這種觀念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色彩認知,使其形成崇黃喜紅的色彩意識。從滑縣和朱仙鎮的年畫中可以明顯看出這一觀念。
滑縣年畫中,衣飾、飾帶、背景等處多以大面積黑色印制,田祖服裝采用黑紅配色,黑袍紅褲腰間束紅色的寬帶,在整體色彩搭配上給人以莊重之感。色彩根據畫面需要多使用調和色,有時用水稀釋呈半透明狀,再加入蛋黃與皮膠,以使年畫色澤艷麗,不褪色,看起來綺麗繽紛。彩繪時用色彩的漸變、對比、暈染等表現手法,盡可能把平面畫得具有立體感。朱仙鎮年畫中線版少有大面積黑色,朱仙鎮年畫更多地強調色彩的裝飾效果,色彩如木紅、槐黃、葵紫、苦綠等,多用原色,少見間色和透明色,以強化版畫意味。朱仙鎮田祖則著綠袍紫褲,腰間束黃色寬帶。歷史上諸多朝代都將綠色和紫色用作官服之色,民俗認知上,這兩種顏色具有“福、祿”之祥意。畫面整體色彩鮮亮,對比性強。
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民風民俗,形成了滑縣和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同的藝術風貌。滑縣木版年畫更多是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承載著老百姓的精神信仰。朱仙鎮木版年畫是宮廷藝術和市井文化浸染的民間藝術,承載的是民俗文化。滑縣木版年畫和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以其古樸的品質,在一張張年畫和珍貴古老的木版里留下了農耕時代社會各個層面的清晰投影和真實寫照,顯示了華夏子孫對世界、宇宙、自然的看法和對社會人事的態度,對美與永恒的追求,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將兩種年畫中相同題材的人物形象田祖進行比較研究,能夠使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原地區年畫藝術的博大精深,在細微之處感受民間藝術的不同,使人們認識到民俗藝術的獨特之處,進而更加積極地去保護和傳承這些民間藝術,避免其遺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