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叢有

【摘要】高中物理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理論知識的邏輯性比較強、難度比較大,并且物理知識間的關聯性較密切,學生需要深入探索物理知識中蘊含的原理、現象、規律,系統化構建物理課程知識結構.在傳統物理課堂中,教師習慣于單向傳遞物理原理、物理概念、物理理論知識,學生處于被動記憶狀態,無法提高物理課堂活動效率.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來優化物理教育過程,用學生感興趣的形式來呈現物理現象、知識原理,讓學生在鞏固、應用物理知識期間,培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物理;教學方法
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要轉變物理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切圍繞學生來設定物理教育方案,讓學生趣味探索、合作探究物理課程知識原理,深入挖掘物理知識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訓練學生物理學科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物理學習思路和方法,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提高高中物理課程活動效率、質量.本文是對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物理教學方法進行剖析,望對于高中物理課程模式優化和改革提供啟示.
1 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深度探究
1.1 創設生活情境
在學生心目中物理知識是復雜、抽象的,但是實際上物理知識和社會生活、生活現象有著較大的關聯性,教師只有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才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深度思考,自主探索生活元素和物理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性、邏輯性,讓學生養成深度學習的習慣.首先,在物理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保證問題具有開放性、探索性、啟發性的特征,讓學生立足問題來探索物理知識,關聯生活情境來解析物理問題,深化對物理課程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例如 在“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物理課程活動中,通過深度解讀教材內容可以了解到,本堂課知識和實際生活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一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趣的圓周運動案例都能夠作為講述物理理論知識的依據、參考,如汽車經過拱橋、火車轉彎等案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插入汽車經過拱橋、火車轉彎等生活化視頻,以此來吸引學生的關注,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師要提出問題:“如果汽車速度達到某種程度,那么地面和汽車間會呈現哪種關系?你們思考一下地面對于汽車支持是否是0?”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聯想到航空器失重現象,深度探究“物體處于圓周運動狀態中會出現慣性,出現沿切線飛出的現象,為何最終沒有飛出去?”讓學生深度探索離心運動、向心力等物理概念,促使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學習[1].
1.2 創設問題情境
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形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在解析、解決物理問題期間匯總理論知識,提升高中物理課程活動質量.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自發性構建、完善物理知識結構,改變之前教師單方面講述的狀況,為學生營造互動性、探究性強的物理課堂氛圍,訓練學生抽象性、邏輯性物理學科思維能力.
例如 教師可以設定如下課堂問題:“如圖1所示,桌面中放置了書本構成斜面,需要在斜面中放置鋼球,讓鋼球能夠自由運動,鋼球處于運動期間會飛出桌面,試想一下鋼球做的是何種運動?如果給你一把刻度尺,需要如何測量鋼球在桌面中的運動速度?”
學生在解決這個物理問題期間,不僅需要用到平拋運動模型和概念,還需要運用計算方法,尋找解析問題的參數,如鋼球處于桌面運動速度、鋼球落地點和桌面中的水平距離、鋼球由地面掉到地面所需時間、桌邊沿距地面高度等,結合參數來解答問題.由于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在解答問題期間會出現各種疑惑,教師要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促使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學習[2].
2 豐富教學活動,實現知識遷移
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在高中物理課程中,教師要轉變知識講述、布置習題的教學現狀,要豐富物理教學活動,實現物理知識的遷移、應用,提升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擁有更多互動的學習機會,從中來探討物理知識和問題,從中來獲得經驗、方法、技巧,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質量.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要訓練學生轉化物理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實踐,從中來探索物理課程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知識應用意識,能夠利用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從中來感知物理課程中的樂趣、魅力.教師要指導學生不要把眼光、視野局限在校園中,而是要讓學生放眼于生活,在生活中探索物理知識、解析物理問題.
例如 在講述“靜電”物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回憶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梳頭發的時候,頭發經常會出現靜電情況;電視機中的熒光屏也容易出現靜電;利用烘干機來烘衣服期間,如果衣服處于干熱狀態中,那么衣服之間相互摩擦會出現靜電”,學生通過回憶生活現象去探索物理知識,教師要借此來講述靜電概念,以及產生靜電現象的影響、原因,讓學生圍繞生活探索更多靜電現象、案例,強化對物理課程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實現內化物理知識和技能[3].
3 鼓勵學生互動、合作
高中物理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量比較多,只憑借教師單一講解、集體輔導無法滿足學生的物理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以互動、合作的形式探索物理知識和問題,以此來消除學生的學習壓力、焦慮心理,能夠以最佳狀態去探索物理知識,促使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思考.
例如 在講解“焦耳定律”物理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電風扇起火”的動畫、視頻,并且提出課堂問題:“假如電風扇處于不正常工作狀態中,那么如果出現起火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鼓勵學生去探索一下電風扇在正常工作期間電熱與電功間的大小關系,以及電風扇卡住期間電熱與電功間的大小關系,學生以合作的形式來開展物理實驗活動,促使學生去猜測、探索、觀察、整合知識,從中來扎實化記憶物理知識,提升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學科思維能力[4].
4 關聯同類知識,鼓勵學生質疑
4.1 關聯新舊物理知識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要想引發學生深度學習,教師要注重關聯新舊物理知識,從中來積累探索、學習物理知識的技巧和經驗,讓學生的物理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完善,提升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例如 在“曲線運動”課程活動中,要想讓學生掌握曲線運動條件、特征,教師需要讓學生對比物體運動規律、知識.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要提出如下問題:“保證物體做直線運動的具體條件有哪些?解釋下直線運動內涵”,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復習、鞏固直線運動理論知識,以此來引出曲線運動知識,實現直線運動知識和曲線運動知識的相互關聯.同時,教師可以圍繞生活要素來引出曲線運動物理知識,借助于信息技術來展示月球繞地球轉動、山車運動的動畫與視頻,讓學生思考“你們看到的物體運動能夠稱之為直線運動嗎?”讓學生基于運動軌跡角度來了解曲線運動、直線運動間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有清晰的認知,讓物理知識結構更加完整.在物理課堂中,基于“運動屬性”來引導學生整合物理知識,能夠讓學生正確區分曲線和直線知識概念,學生在推導知識、分析問題、構建體系過程中,獲得深刻的學習感悟,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
4.2 鼓勵學生質疑
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要打破思維限制,不再完全主導學生的物理學習過程,而是要鼓勵學生質疑,學生可以質疑物理教材知識,也可以質疑教師提出的結論、觀點,讓學生擁有獨立見解,形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古人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只有勇于批判和反思所學知識,才能夠真正理解知識,提升學生知識理解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培育學生良好的批判性、思辨性學科思維能力.
例如 在“波的干涉”課程活動中,學生需要了解、學習波的疊加原理,以及波的干涉圖樣與干涉現象,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的時候發布錯誤的結論,讓學生大膽質疑教師的結論,這樣既能夠營造活躍的物理課堂氛圍,還能夠訓練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智力.如教師可以做出如下表述:“通過回憶學過的物理知識,大家完全掌握了波的產生方式、衍射性質、折射性質、反射性質等,假如在水面中把兩個不同的石子分別投入水面中不同的地方,你們認為波會發生何種變化?老師認為波之間會相互影響、沖突,一直傳遞振動頻率,但是振動非常低的情況下,波就會消失了”.教師在提出結論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劃分小組,鼓勵學生去質疑、發表意見,有的小組會通過物理實驗的形式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有的小組不同意教師的觀點,在后續實驗探究中發現波會相互穿過,傳播過程不會出現干擾情況.通過學生的探討、合作、操作能夠發現自己觀點和教師結論存在差異,但是能夠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通過后續實驗操作、驗證、測試證明自己觀點是正確的,從中獲得自信心與成就感,在之后的學習中積極發言、勇于質疑,做到永遠追求真理,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問題.
4.3 開展單元教學活動,構建物理知識體系
基于深度學習視域下,在高中物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通過開展單元教學活動的形式,引發學生的深度探索和思考,通過自身努力來構建物理知識體系,從中來總結知識規律、學習規律,啟發學生的物理學習思維,培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首先,教師要重視關聯單元間的物理知識,如磁場、運動學、電學、力學、光學知識間的關聯性比較多,教師要科學分類物理知識、整合單元內容.
例如 在講述力學物理知識期間,教師可以整合“牛頓運動定律”“相互作用”物理知識,讓學生系統化歸納、學習物理定律與力學基礎知識,強化對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記憶,擁有清晰的學習思路,引發學生的深度探究,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其次,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來設定學習任務,引領學生自主歸納單元知識,如在“電磁感應”課程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電磁感應現象是什么?如何去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你們知道什么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嗎?”通過設定任務、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深度思考,扎實化鞏固、記憶本章節的物理知識.
5 結語
綜上,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要優化物理教育目標、教育過程、教育方案、教育方法,用趣味實驗、單元教學的形式展示物理知識,靈活設計高中物理作業內容與形式,喚醒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物理學科綜合素養,取得更好的物理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沈榴.注重學習過程 聚焦可視思維——高中物理習題教學中思維可視化應用的實踐探索[J].教學考試,2023(13):48-51.
[2]高賓.基于“雙減”視域下高中物理作業設計的策略與實踐研究[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3(06):44-46.
[3]李國鳳,張虹.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人教版“互感和自感”為例[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3(06):89-91.
[4]文金寶,羅成.高考評價體系視域下的高中物理單元作業設計——以“運動和力的關系”作業設計為例[J].物理教學,2023,45(0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