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永



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六中全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十三個方面成就”全面展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其中包括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理解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的偉大成就、積累的成功經驗,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進。
一、深刻理解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的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著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一)對改革開放的認識不斷深化、系統化,取得豐碩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在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改革開放新實踐,開創性地提出一系列關于改革開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科學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推進到新的廣度和深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系統集成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用“十個明確”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作出系統概括,其中之一即“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五條重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穩步推進民主政治領域的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好發揮,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系統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全黨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發展。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和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全面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一體部署、縱深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和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作用,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
(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聚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方位展開、系統性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社會分配中體現人民至上,不斷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通過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宏觀經濟治理能力穩步提升。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持續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施,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日臻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規模效應不斷顯現,市場一體化軟硬件基礎不斷夯實。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讓各類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
(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卓著,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自立自強成果持續涌現,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壯大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
(五)深化文化領域改革開放,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明顯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明顯提升。
(六)深化社會事業改革,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民生福祉明顯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制度建設,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持續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建設,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不斷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社會保障服務。及時調整優化生育政策。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效顯著,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重要成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全面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后果嚴懲等生態文明基礎性制度框架,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建立和實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向世界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莊嚴承諾,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邁出新步伐。
(八)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擴大對外開放,共建“一帶一路”深入人心、成果豐碩,互利共贏的國際經貿合作持續深化,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更高。扎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有效利用外資,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持續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外商投資法、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出臺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行。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蓬勃展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斷增強。我國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九)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國防實力顯著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和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大刀闊斧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重構了人民軍隊領導指揮體制、現代軍事力量體系、軍事政策制度,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為國家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堅強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對新征程上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具有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保證。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前進道路上,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牢記“國之大者”,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根本價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黨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既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智慧力量,又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從而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力。前進道路上,要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聚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積極擴大內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四)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在方向和道路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推進改革開放的根本方向。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長期堅持,決不動搖。
(五)必須堅持以開放促改革
開放也是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我國過去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我國創造良好國際環境、開拓廣闊發展空間。
(六)必須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改革方法論,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強化宏觀政策統籌協調。要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實現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
三、新征程上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征程上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準改革方向,明確目標任務,以科學的謀劃、創新的魄力把各項工作抓好抓實。
(一)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著重完善國有經濟安全責任、質量結構、資產和企業管理,構建頂層統籌、權責明確、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國有經濟管理體系。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加快推進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要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等。要推進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建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推進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建設,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二)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要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全面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扎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提升公民文明素養,大力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要繼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傳播,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要全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四)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改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五)繼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六)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前,重點是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要堅持擴大制度型開放,在國際經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加強開放合作。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外資管理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等,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實施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要扎實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同各方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動力。
討論題:
1.如何充分認識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的偉大成就?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