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岱
上千萬的學子十二年苦讀,經過高考這個篩子,被分揀出來,結果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而那些如愿進入到大學的學子及其親友團,把笑定格成表情包,巴不得早日入學,釋放積累已久的熱情和想象。
在進入大學之前,學子們一路都是帶著“單戀”奔向大學的。這其間,學子們不斷被自己的熱情和想象蠱惑,也被家長和老師“加戲”,對大學的憧憬越滾越大。在沒有遇見真實的大學之前,這些被個人想象和他人“加戲”的大學,懸掛在學子面前,吸引他們前進,前進。這種正能量的精神引領,是綠色的,健康的。就像陽光,照拂學子的精神葉綠素,催生夢想,也激發動力,利人,利國,利民。
大學該如何迎接這些滿載理想的學子們?大學如何才能接得住學子們超重的期待和想象?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靈魂拷問。
當然,期待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你也可以說,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滿腦子浪漫的想象,真實的大學不是那么回事,現實承載不了他們過度的想象。大學就是要把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拉回到粗糲的大地上,接納一切,服從現實。但大學畢竟是大學,不能滿足于跟現實社會在一個平面上。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在其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大學不能成為現實的“同類項”,而要超越現實。
每個年度的新生入學,都是全新的血液進入大學,給大學帶來清新之氣。這清新之風,就是理想之風。新生帶著期待和理想進入大學,大學就得以對等的姿態和匹配的行動,去接納這些新生的力量。既然新生以仰望的姿態開啟大學生活,大學就得“踮起腳尖”,以對等的姿態去接納新進者。
既然新生們帶著理想的濾鏡來看待大學,大學也該竭盡所能,朝著他們預期的方向去努力,哪怕最終現實依然是現實,但也要同樣以仰望的姿態去努力。
但很多時候,大學并沒有以這種積極姿態和行動去迎接新生,而是以“不變”去應對“萬變”的一茬又一茬新生。于是,眼見新生變老生,改變的不是大學,而是學生。于是,夢想豐滿的彩色泡沫逐漸消失,新生逐漸被骨感的大學規訓成老生。
需要知道的是,如今的大學,不再是壟斷知識和真理的圣殿。
需要知道的是,如今的大學,已經無法壟斷知識。各類新媒體平臺和技術使獲取知識變得無比便捷。“知識海洋”的源流很多,不只有大學。這就倒逼大學須抬升自身的知識水位,否則,大學將淪為社會化知識的支流甚至末流。
社會化的信息和知識倒灌到大學,而大學的知識也會被四通八達的水道分流到社會,大學何為?真的到了嚴峻的時刻。如果大學里所傳授的知識在網上唾手可得,大學中的能力可以在社會中輕易獲取,那大學存在的意義何在?理想中的大學如何可及?
大學需要水漲船高,首先需要把大學放在理想的高處。社會未及之處,現實終結的地方,正是大學出發的所在。大學應是想象力蓬勃舒展的所在,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場所,是嘗試可能性的夢工廠。而這些應然之所,正好都是承載新進大學的學子夢想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看,大學應該感謝這些懷揣浪漫夢想的學子們,他們的期待是激勵大學面向未知海域出發的動力,用他們的清新之風,鼓滿大學的風帆,一起朝著深廣的知識海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