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斐蓮
又是一年九月,我踏上了家訪的旅程。
在家訪之前,我先把班上全體學生的花名冊反反復復看了個遍,第一站應該到誰家?仔細斟酌之后,我的目光落在了李杰的名字上。看到這個名字,我仿佛看到了他媽媽殷切的目光。
那是上學期末,李杰的媽媽來學校參加家長會,看到孩子的成績,心急如焚,憂心忡忡。由于生活所迫,她遠在深圳打工,無法兼顧孩子的學習,而孩子的成績下滑很快。短短的幾分鐘交流,讓我感受到家長的心酸、無奈和對孩子成績提高的迫切希望。
因此,我把第一站定在了李杰的家里。
電話打過去,是李杰的外公接的。老人接到電話后非常熱情,說他就在家里等著。在我穿越了幾條巷子之后,終于找到了,老人和李杰早已等在家門口。
進入家門,我環顧了一下家里的擺設,簡單、陳舊又略顯臟亂。剛坐下,老人就急切地談開了。首先說他從老師上學期給孩子寫的評語中可以看出,老師把孩子的性格揣摩得很透徹,感謝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接著說李杰這個孩子天性聰明,數學成績很好。而現在,孩子不專心,愛看電視,英語成績越來越差。最后說起孩子媽媽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到外面工作……
剛說到這兒,李杰這個平日里看起來非常堅強的小男子漢開始抽泣。我把他拉過來,緊緊地摟住他,給他提了幾點建議,希望他從基礎部分開始補習,堅持下去。我告訴他,我會親自監督他的英語學習,他點了點頭,向我表態:“李老師,放心,我一定把英語趕上來!”
我把第二站定在了張濤家。在路上,我就和張濤的爸爸進行了電話聯系。他本來在上班,但聽說老師要來家訪,趕忙請了假,熱情地邀請我去。
一路灰塵中,我沿著江堤往氮肥廠宿舍趕。走了不遠,就遠遠地就看到了一輛摩托車,騎車的正是張濤的爸爸。他每次放假都來學校接孩子,所以我認識他。原來,是張濤爸爸怕我找不到他家,騎著車來接我了。
進門之后,張濤爸爸麻溜地泡茶,擦凳子,非常熱情。坐下之后,他和我談起了家庭的狀況。他工作的氮肥廠狀況不是很好。幾年前,他到長沙動手術,用了十幾萬元。妻子在一所小學教書,家里有一對雙胞胎兒子,一個在我的班上,另外一個在別的班上。
盡管目前張濤爸爸的身體無礙,但為了支撐小家庭,他和妻子已是非常艱難了。兩個孩子很聽話,學習也很爭氣。聽了他的講述,我的心情很沉重,和他講了張濤在學校的情況。這個學期孩子當上班干部之后,非常積極,學習狀態很好,學習習慣也不錯。聽到這些,他非常開心。
我走的時候,張濤爸爸又把我送到一條離返回學校較近的小路上,送了很長一段路才回去。
在返程的路上,望著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我的眼前交替浮現出兩位孩子稚嫩的臉龐以及他們家人殷切的目光。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的教育應該是一個重大課題,孩子的成長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但是,留守孩子的春天在哪里?貧困家庭的希望在哪里?
作為班主任的我,似乎更覺出了肩負的壓力,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教育如果沒有情感,沒有關愛,就如池塘里沒有水一樣。班主任對學生細心的關愛,就是流淌在班級之池中的水,時刻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想到這里,我邁著更堅定的步伐大步向前,繼續我的家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