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晉浩天
大學生活,不僅只有課程與學分,更有關乎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成長。擁抱理想的大學生活,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為此,我們邀請老師、輔導員與大學新生展開對話,深入解答新生的疑慮與困惑。
學生:在大學,宿舍舍友生活習慣差異很大,我該如何處理、化解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小摩擦?
南開大學哲學院團委書記、研究生輔導員李高揚:大學四年會有一群人與你朝夕相處、同吃同住,他們就是你的舍友。然而,你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習慣,容易引發小摩擦。只有做好相互磨合,才能讓友誼的小船順利駛向未來,這也是大學生活的必修課。
在與舍友朝夕相處中,最重要的是學會將心比心,有一顆包容之心。包容個性差異、尊重他人習慣、關心他人需要、遇到摩擦時各退一步。而這需要彼此通過溝通真誠相待,才能妥善解決生活中的小矛盾。當溝通失效,摩擦不可避免時,可以以契約方式明確各自需求的邊界和接受的底線,樹立屬于你們宿舍的“約定俗成”,守護每一個人的“邊界”不輕易被逾越。
學生:很多學長學姐說,大學“一定要談一場戀愛”,是真的嗎?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梁欽:大學生所處的青春期,生理發育趨于成熟,但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擺正愛情的正確位置至關重要。遵循戀愛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價值,在雙方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在戀愛過程中互敬互助、真誠相待。
在大學,愛情不是一個必需品,它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產物。好的愛情會讓雙方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真的遇見一個心動且合適的人,不必躲、不必逃,勇敢地把握屬于自己的幸福。如果還沒有遇見,不必追、不必急,努力從各方面加強和提升自我。
學生:大學社團那么多,我該如何選擇?參加社團的意義是什么?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本科生黨支部書記、輔導員李莎莉:每年大學社團招新,號稱“百團大戰”,其中社團的種類大致可分為科技學術型、文化娛樂型、社會服務型等。我建議學生們從興趣、價值、能力等方面思考判斷、選擇自己要參加的社團。
無論是參加社團還是專業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有一位參加很多社會公益活動的學生,畢業后放棄留學而選擇支教,身邊同學特別不可思議地問她:“既然做工資只有2000多元的支教老師,為什么當初那么辛苦考大學呢?”這個學生的反問讓我至今難忘:“大學畢業為什么就不能做工資2000元的支教教師?”她后來用專業本領幫助支教的學校眾籌安裝了大型凈水設備,徹底解決了師生飲水問題;為激勵山里的孩子,她發起一個名為“雛鷹計劃”的項目,自己籌錢帶孩子們到北京感受大學文化,支教結束后她又進入一家公益組織工作,繼續為更多人服務。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參加社團對于成長的意義,就是在更多元的環境下,讓我們的視野更寬廣、內心更強大,找到自我實現的幸福,并愿意為他人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