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烙,張鳳銀
(長安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內外一系列信息技術共享平臺的出現,共享經濟的時代開始到來。“共享經濟”的概念最早由Felson和Spaeth[1]提出,但當前學術界學者們對共享經濟的概念都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目前,學術界受到認可較高的共享經濟定義是:共享經濟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分享、物物交換、團購、交易和租賃等,從而獲得物品、知識、時間或服務的新興文化和新型經濟形態[2]。目前學術界關于共享經濟的爭論之一就是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之辯,當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共享經濟就是分享經濟,但也有學者認為共享經濟和分享經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模式,本研究認同前者的觀點,認為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區別不大。
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為探究目前我國關于共享經濟研究領域的現狀及研究熱點,本研究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核心期刊和中國社會科學索引期刊以“共享經濟”為主題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計量方法梳理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的現狀、熱點和主題,希望能為未來我國學者對共享經濟領域進行研究提供借鑒。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利用CiteSpace系統軟件分析我國共享經濟領域現狀、研究熱點及研究主題。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從文獻的時間分布、發文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等方面對我國共享經濟領域的研究進行計量分析,梳理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的現狀、研究熱點、研究主題。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以“共享經濟”“分享經濟”為主題詞,來源類別選擇北大核心和中國社會科學索引,手動篩除書評、綜述、與共享經濟研究不相關的論文。篩選完成后,獲得1089篇有效文獻,時間跨度為2006—2022年。將1089篇有效文獻從中國知網導出后導入CiteSpace,并進行運算參數設置。
一個領域文獻數量的變化反映了該研究領域的學術水平和發展速度,所以為了能夠清晰了解我國國內關于共享經濟研究的文獻分布情況,對1089篇文獻按照其發布時間進行統計梳理。從文獻的時間分布來看,共享經濟文獻時間分布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步階段(2006—2014年),該階段以“共享經濟”為主題的文獻量十分稀少,每年只有一篇或兩篇研究文獻甚至沒有文獻,說明這一時期我國學者對共享經濟的研究較少。第二階段是快速發展階段(2015—2018年),發文數量快速增加,共享經濟研究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從2014年的2篇增加到2018年的302篇,呈現井噴式上升。在這一時間段,網約車的爆火將共享經濟帶到了大眾眼前。同時,從2015年開始,共享經濟也開始出現在國家正式文件中,其發展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所以共享經濟快速引起了廣泛討論。第三階段是緩慢下降階段(2019—2022年),在這四年中與“共享經濟”主題相關的文獻數量開始下降,截至2022年10月,發文數量為48篇。
CiteSpace軟件將網絡節點設置為作者,獲得的知識圖譜一共有265個節點和124條連線,一個節點代表一個作者,網絡密度為0.0035,說明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作者的聯系較弱。從作者的發文數量來看,文獻發表數量排名前三的發文作者分別是:敦帥以15篇名列第一,王家寶以8篇位居第二,孟濤、陳宏民、楊學成、于鳳霞以6篇并列第三。余下發文數量在5篇及以上的有謝新水、涂科、梁曉蓓、宋立豐、賀明華和陳強6名學者,發文量為5篇。從合作網絡來看,1089篇文獻的作者網絡中共形成了13個合作網絡,其中合作網絡人數小于等于3的有11個,合作網絡人數大于3的分別是由于鳳霞、蔡丹旦、胡擁軍、張新紅、李紅升、高太山、郝凱、徐清源、關寧山、分享經濟發展報告課題組組成的合作網絡和王家寶、敦帥、陳強組成的合作網絡。由以上發文作者合作情況分析,關于共享經濟研究的作者不是特別集中,組成的合作網絡較小,大多數學者進行共享經濟的研究都是單打獨斗,合作強度不大。
利用CiteSpace進行發文機構分析,將網絡節點設置為機構,共得到244個節點,71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24,表明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各個發文機構的聯系比較弱。從文獻發表數量來看,發文機構中文獻發表數量最多的是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共發表了21篇文獻。其次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和上海大學商學院,它們的發文數量均為14篇。其他發文數量在5篇及以上的機構有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和國際商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勞動認識學院、河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南京大學商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從發文機構的區域來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的發文機構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地區,這些地區經濟較發達,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從發文機構的類型來看,主要是我國各個高等院校,在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占據了重要位置。
從發文機構的合作網絡可以看出,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大大小小形成了17個合作網絡,其中合作網絡機構數量大于等于3的有3個,分別是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上海大學經濟學院、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大學管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井岡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組成的合作網絡、上海財經大學組成的合作網絡,以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組成的合作網絡。由機構合作網絡可知,各個發文機構之間合作較少,獨立性較強,未形成較大的共享經濟研究團體。
3.4.1 關鍵詞共現分析
研究熱點是某個領域在某個時期內受到學者廣泛關注、研究的論文主題。而關鍵詞代表著一篇文章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將CiteSpace軟件中的網絡節點設置為關鍵詞,得到413個節點,836條連線,一個節點代表著一個關鍵詞,對重復的關鍵詞進行合并。關鍵詞共現頻率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共享經濟(992次)、共享單車(72次)、商業模式(64次)。其余關鍵詞共現頻率在10以上的分別有網約車、“互聯網+”、區塊鏈、價值共創、共享平臺、協同消費、信任、政府監管、創新、數字經濟、扎根理論、勞動關系、信用體系、共享住宿、資源配置、影響因素、雙邊市場等18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說明,我國學者圍繞“共享經濟”“分享經濟”核心主題詞,對共享經濟的發展模式(如商業模式、“互聯網+”、價值共創、協同消費等)、共享經濟的模式類型(如共享單車、網約車、共享住宿)、共享經濟的運行機制(如信任、政府監管、信用體系、資源配置)幾方面進行了研究。
3.4.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的基礎上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選擇對數似然比法(LLR),去除聚類值較小的模塊,最終形成11個聚類模塊,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 Q為0.5141,大于0.3,說明這11個聚類結構顯著,可以清晰地表示各聚類研究方向,聚類平均輪廓S為0.9347,大于0.5,說明聚類較合理且良好。11個聚類模塊主題分別是聚類0共享經濟、聚類1#共享單車、聚類2#協同消費、聚類3#信任、聚類4#商業模式、聚類5#“互聯網+”、聚類6#共享發展、聚類7#共享住宿、聚類8#區塊鏈、聚類9#共享城市、聚類10#信息技術。
聚類0的主題是共享經濟。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諸多網絡共享平臺逐步出現在消費市場,共享經濟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在共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學者們對共享經濟的概念、特征、基本要素、理論等多方面都進行了研究。
聚類1的主題是共享單車,它是典型的共享經濟代表之一,可以說共享單車的興起推動了我國共享經濟的研究[3]。學者們以共享單車為例,討論共享經濟的監管、規制策略、發展與問題等。朱富強[4]以共享單車為例,認為共享經濟會導致“搭便車”行為以及滋生出強烈的負外部性,同時提出了解決建議,從而促進共享經濟的良好發展。
聚類2的主題是協同消費,它是共享經濟的另一個理論來源,是共享經濟在消費者市場的一個具體表現。唐曉莉和宋之杰[5]基于協同消費理論,構建了共享經濟中供給方、需求方和平臺方的協同消費模型,并提出了如何幫助共享經濟背景下協同消費良好運轉的新思路。在共享經濟背景下,唐毅青等人[6]、王學軍和王春國[7]分別對協同消費的影響因素及協同消費的前因機制進行了研究。
聚類3的主題是信任,它是共享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如果共享經濟失去了信任就難以獲得發展,通過建立信任機制可以消除共享經濟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金曉玲和田一偉[8]基于刺激-集體-反應模型和雙因素理論,探討了共享經濟下是什么導致消費者產生了信任和不信任及其形成機制。
聚類4的主題是商業模式,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在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曹淼孫[9]針對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進行了研究,包含眾籌、跨界整合、價值創造以及技術支持。關鈺橋和孟韜[10]對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研究,提出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具有五個基本特征。
聚類5的主題是“互聯網+”,依托互聯網技術而產生的共享經濟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獲得發展。當閑置資源和“互聯網+”相結合就產生了共享經濟,“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相結合則產生了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背景下的新零售運營模式、共享交通、共享住宿等多種經濟發展方式。
聚類6的主題是共享發展,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共享經濟不斷被深入新的應用領域,比如基于區塊鏈的共享經濟新模式、共享知識、共享金融等。同時,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引起學術界的討論,如共享經濟的用工關系、勞動者保護制度等。另外,共享發展也是共享經濟發展的一種理念[11]。
聚類7的主題是共享住宿,典型的共享經濟代表類型之一,屬于協同消費范疇,典型的共享住宿型平臺有小豬短租、螞蟻短租等。池毛毛等人[12]針對共享住宿消費的可持續性進行了研究,提出其形成機制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了其有效性。其他學者對共享住宿的消費心理機制模型、評論鄰近效應、信用體系建設、信任形成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聚類8的主題是區塊鏈,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絡結構、信息不可篡改、透明處理、方便維護等特征,能夠有效幫助共享經濟消除信息不對稱、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信任缺失等問題,從而促進共享經濟的良好發展。高錫榮和石穎[13]從區塊鏈的角度對共享經濟的信任約束機制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技術解決機制。
聚類9的主題是共享城市,趙四東和王興平[14]認為共享城市是構建在共享經濟和共享社會基礎之上的一種城市發展形態,并提出了“共享經濟-共享社會-共享城市”的共享經濟升級路線圖。
聚類10的主題是信息技術。正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網絡平臺支持。劉根榮[15]指出,一系列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如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使得共享經濟這種新經濟形態產生,顛覆了傳統經濟模式。
3.4.3 關鍵詞突現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選擇CiteSpace軟件中的Bursness進行突現詞分析,設置參數γ為0.5,點擊view按鈕得到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的關鍵詞突現圖譜。圖譜中共有15個突現詞,分別是汽車共享、“互聯網+”、閑置資源、信用體系、信息經濟、政府監管、大數據、扎根理論、共享金融、新業態、稅收管理、共享住宿、運用模式、價值共創以及演化博弈。從突現詞的突現強度來看,“互聯網+”、政府監管、共享住宿的突現強度均大于3,在這15個突現詞中突現強度最強,說明這三個關鍵詞在當時最受關注。從突現時間來看,突現時間最早和最長的關鍵詞是汽車共享,最早出現于2006年,持續到2017年,說明汽車共享是共享經濟領域中早期比較關注的問題。突現時間較近的關鍵詞有共享住宿、運營模式、價值共創和演化博弈,說明它們可能是接下來我國共享經濟研究的熱點。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北大核心和中國社會科學索引中期刊文獻為數據來源,針對所篩選出的1089篇共享經濟研究領域文獻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梳理我國共享經濟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主題和研究熱點,得到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從文獻數量變化來看,我國共享經濟領域的總體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在2006—2014年我國關于共享經濟領域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2015—2018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文獻數量快速上升;2019—2022年,我國有關共享經濟研究文獻數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第二,從發文作者和發文機構的合作網絡來看,我國關于共享經濟的研究比較分散,并未形成核心的研究全體和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研究機構之間的學術聯系比較弱。
第三,從關鍵詞分析來看,首先,國內學者共享經濟領域研究熱點主要圍繞共享經濟的發展模式(如商業模式、“互聯網+”、價值共創、協同消費等)、共享經濟理論(扎根理論)、共享經濟的模式類型(如共享單車、網約車、共享住宿)、共享經濟的運行機制(如信任、政府監管、信用體系、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其次,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可以從關鍵詞角度將其分為11個研究主題,分別是共享經濟、共享單、協同消費、信任、商業模式、“互聯網+”、共享發展、共享住宿、區塊鏈、共享城市、信息技術。最后,從關鍵詞突現分析來看,共享住宿、運營模式、價值共創和演化博弈可能是接下來共享經濟領域研究的未來趨勢。
本研究的文獻主要來自中國知網,利用CiteSpace軟件無法進行文獻被引及聚類分析,無法分析我國共享經濟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在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軟件的參數設置帶有一定主觀性,從而產生的結果不同。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擴大樣本數據來源,比如加入國外共享經濟領域研究的相關文獻,進一步研究共享經濟的知識基礎、研究熱點等,為后續學者進行共享經濟的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