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昕
(河南延長石油銷售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1100)
風險管理前置,是指經營機構在業務發展和產品推廣前進行風險識別、評估和度量,根據風險的性質和大小,制定并實施有效的風險控制和防范措施。實施風險管理前置,就是將風險識別、評估、度量及控制進行提前研判和計劃,將業務和產品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風險管理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幫助業務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降低溝通成本和業務開展阻力。
傳統的企業風險管理流程往往是業務經營和業務銷售發生后對風險進行識別、監測和處置。風險管理側重于“事后補救”,風險管理功能沒有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前置,就是要突破傳統風險管理模式的制約,更加強調風險識別的主動性和先導性,真正實現風險管理創造價值、審計創造價值和內部控制創造價值,而不再局限于業務部門創造價值的傳統經營管理模式。
(1)企業經營不確定性疊加,風險管理難度增大。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企業競爭生存的根本所在,企業將進入快速迭代期。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以及俄烏戰爭這一國際重大事件的影響,企業經營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成品油銷售行業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不確定因素對企業生存和發展構成了重大挑戰;企業所處行業周期、產品競爭力、客戶管理、油品供應、稅務稽查、政府監管等多重風險因素使企業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成品油銷售企業在客戶準入及業務開展時,需要對賒銷客戶進行更加全面、審慎、深入的調查、分析和判斷,對業務經辦人員、授信審查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二級銷售公司,面臨的客戶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化時代以及面臨重大疫情背景下,中小企業客戶的信用風險存在進一步放大的可能,需要二級銷售公司更加重視風險管理。同時,隨著同業競爭加劇,成品油價格更加透明,使得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相互交織,風險管理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特點。
(2)傳統風險管理不適應業務發展需要,風險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傳統的風險管理一般分為三個環節,成品油風險管理一般由財務部門或者法務部門兼任,不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第一個環節依賴業務人員對風險的識別能力。業務人員是風險管理第一責任人,業務經理通過多渠道了解客戶或者供應商的資信情況,對風險進行把控。這種依賴業務人員把控風險存在的較大問題,首先業務人員背負業績壓力,難免出現重視業務達成而輕視風險把控的現象;其次是業務人員一般對財務和法務并不精通,在風險管控的成效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最后是業務人員自行把控風險,風險管控措施不明確,也無法具體落實,缺乏日常監督和考核,致使風險管理流于口號。第二個環節是財務部門在業務結算開票及資金收支環節的審核,對應收賬款進行反饋等,財務部門在日常的結算、付款審核、應收賬款反饋等風險管理措施上存在滯后性,風險事件或已發生才能傳遞至財務部門。第三個環節是通過審計發現風險,審計一般定期開展,且對以前發生的事項進行評價,存在滯后性。在這種以事后管控為主的傳統風險管理模式下,風險管控的相關人員風險識別能力、風險管理水平跟不上風險管理的要求,造成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不能有效銜接。
前置風險控制是其財務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高效的風險前置,不僅能實現財務風險“防患于未然”,更能從戰略層面,使財務管理與企業戰略愿景相契合,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優勢。以下結合案例對現代企業實施前置風險控制措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縱深發展,市場競爭、政策轉變、稅務督查、國際動蕩帶來的風險因素逐漸增多,管理層意識到財務風險管理在企業經營運作中舉足輕重。然而,其對財務風險管理更多的停留在事中的審核和事后審計,對前置風險控制意識未曾建立。管理層如果不重視,財務人員也缺乏前置風險控制的主動性,同時,部分財務人員對風險管理工作經驗不足,難以發現財務風險源頭,導致對企業前置風險控制能力整體薄弱。
案例:甲公司和乙公司于2020年6月簽訂《成品油銷售合同》,合同標的額500萬元,合同約定:先款后貨,運輸方式公路自提,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購油款后,為乙公司出具提油單并提油。合同簽訂后,乙公司于2020年6月18日向甲公司支付購油款500萬元,2020年6月24日、7月29日和8月28日甲方分別向乙方出具結算單。乙方在三份結算單上加蓋印章,其中,乙方在“客戶方確認”欄處加蓋了合同專用章,甲方按照結算單向乙方開具了乙公司為購買方的增值稅發票,票面金額500萬元。2020年9月15日乙公司及其業務人員閆某提出未收到甲方開具的提油單,以甲公司未發貨為由提起訴訟,請求與甲公司解除合同并退回貨款500萬元。2022年9月18日法院對甲公司賬號資金凍結500萬元。2022年2月,法院對該事項做出判決,駁回乙公司的訴訟請求。該事件中,甲涉嫌惡意制造虛假訴訟。但甲公司雖然贏得官司,公司500萬元資金被凍結超過1年時間,產生機會成本,且產生名譽損失。
事件發生后,甲公司董事會要求對該事件進行調查,發現甲公司存在內控漏洞。業務方面,甲公司業務人員在乙公司提油后未及時開具提油單,且未及時要求乙公司提油人在提油憑證上簽字確認。事后又未及時索取乙公司貨物貨權轉移確認的單據。雖然建立了制度流程,但是業務部門長期存在履行不到位情況。財務管理方面,甲公司在開票結算時,要求必須有客戶簽字蓋章的結算單,方可開票,也是甲公司能贏得訴訟的其中關鍵證據,但缺少主動收集實物轉移過程證據,忽視貨權類資料留存。調查發現,有財務人員在審核中曾發現了貨權資料客戶簽字不完整的現象,卻因以往習慣形成慣性而沒有引起重視。
以上案例中業務部門長期存在履行不到位情況,說明管理層對風險控制前置的意識不強,忽視前置風險管理,對內控效率效果缺少提升意識,導致甲公司未建立有效的風險管控機制,未明確監督檢查部門或者明確某部門監督檢查職責。管理層的不重視,導致財務人員缺乏風險管控的主動性。
近年來,企業不斷強調財務管理重要性,甚至提到將財務管理的職能提升到內部控制、防范風險等內容上來。尤其財政部下發的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的相關規定后,企業出臺各項財務風險管理的制度,建立風險管理體系。但是,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中更集中于事中控制、事后補償,缺乏有效的前置風險預防機制,導致制度無法發揮全方位防范風險的功能體系。目前,企業事前風險預防只停留于以往年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進行財務預算、簡單的數據分析,當發生風險預兆時也難有識別,錯過風險防范的最佳時機,導致風險事件的發生,企業出現損失。
案例:2022年10月,稅務機關對成品油銷售企業甲公司進行稅務稽查,稽查中發現,甲公司剔除增值稅額的合同金額計算印花稅,而甲公司合同簽訂時,只列明了含稅金額,列明了增值稅稅率,卻未單獨列明增值稅稅額。按照《印花稅法》第五條第(一)項規定“應稅合同的計稅依據,為合同所列的金額,不包括列明的增值稅稅款”,由此判定甲公司存在稅款少納的嫌疑。
調查發現,造成該稅務風險事件的原因是:甲公司合同由業務人員擬定,法務人員審核,管理層審批。業務人員和法務人員對財稅不精通,財稅人員憑以往核算習慣,按照財務賬面取數計稅,忽視稅務政策帶來的風險,未及時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法》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消息,且未認真查看合同條款。
以上案例說明財務風險管控停留在事中和事后是不夠的,不能在合同簽訂前將風險識別出,并加以管控,合同一旦簽訂,風險成為既定風險,后續進行風險管控和事后補償,是“亡羊補牢,已然晚矣”。
在成品油銷售企業,財務作為核算主體一直處于后臺部門,前端的風險管理一般由業務人員、法務人員等擔任,這種現狀導致財務無法發揮專業技能,不能在業務前端就有效識別與評估業務風險,并制定針對性的風險防控舉措。財務不能作為風險管控主體前置還將弱化財務在風險管控方面的責任,使整個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案例:2022年10月1日,河南某成品油銷售公司(甲公司)與成都某油料貿易有限公司(乙公司)簽訂《成品油銷售合同》,合同標的5000萬元,約定甲公司向乙公司銷售汽油、柴油,具體數量以實際發運或提油量為準,乙公司收到貨物后25天內回款,并約定乙公司未按合同約定及時支付貨款的,從逾期之日起按未支付金額的0.1%每日向原告支付違約金,逾期超過15日的,原告有權解除合同并要求被告承擔未付貨款的10%作為違約金。乙公司于2022年10月5日收到甲交付的上述油品,并向甲公司出具《收貨確認書》,確認收到上述油品且驗收合格。2022年10月30日,乙公司未按照合同約定回款期限內回款,甲公司業務部門向乙公司進行了催收,此后,原告多次向被告催付貨款均未果。2022年12月12日甲公司向陜西省雁塔區人民法院提交訴狀。
事件原因調查發現:2022年10月油品價格劇烈波動,油品滯銷,疊加乙公司銀行貸款集中到期未完成續貸,且乙公司內部股東見出現紛爭,乙公司資金鏈斷裂。甲公司根據公司的授信管理制度對乙公司進行了授信評估,授信額度6000萬元。授信評估部門為業務部門和法務部門實施,管理層審批,賒銷當期,乙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極高,現金凈流量、債務保障率較低,資產抵押程度較高,該負面信息未能作為風險預警信息給予管理層提示。
以上案例說明財務作為風險管控的主體進行前置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財務人員發揮專項技能在業務前端及時識別風險,提示風險,給管理者提供真實的風險信息以供決策使用,有效防范決策失誤,降低企業財務管理風險。
成品油銷售行業已經由過去數十年粗放式發展,逐步向精細化市場邁步。國內外市場的競爭、政府監督監管加劇、價格的透明化等因素正在持續推進該進程,在此背景下,企業風險戰略必將成為企業發展中最重要的節點,貫穿企業管理全程。而在戰略高度前置風險控制上,正在對成品油行業發展風險各環節理性認識后采取主動參與改變的行為。現代企業的管理層要更新管理理念,與時俱進,在關注財務管理的同時,必須意識到前置風險控制的重要性,雖然這一階段效果并不明顯,但能夠在決策制定前預防風險,為決策優選提供可靠依據與信息,實現風險控制,降低決策失敗的概率,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企業職能部門職員自身風險識別素養的培育,可以將風險文化建設與各階段風控重點緊密結合,通過舉辦講座、組織培訓、實踐經驗分享、座談討論、警示教育、宣傳專欄等多種形式、多個角度,營造濃厚的風險文化氛圍、傳播風險管理文化、提升員工風險防控意識。組織風險管理及責任追究制度宣貫、內控評價及缺陷整改經驗交流、合同及法律風險防控、高風險業務風控等培訓;開展風險管理培訓座談、交流學習、對標提升;建立風險案例庫,結合案例分析成果制定和固化風險判斷、識別、防范、應變、處置方案,從戰略高度將事前、事中、事后風險控制有機結合,在保障全面實施財務戰略管理的同時提升企業戰略管理的效率與效益。
財務風險管理前置,以資金管理為主線、以風險控制為關鍵,全面整合財務管理措施,促進投資、籌資、運營等相互配合,財務風險管理與業務運營協調發展,提高公司戰略管理的效率。財務風險管理與企業戰略愿景相結合,引入前置風險控制,細分戰略,制定相關措施,重點關注解決風險性質與企業發展匹配對應關系,實現風險管控措施制定的具體化、細節化,維持兩者的動態平衡,促進企業高效運行。戰略制定不僅建立在市場、行業信息基礎上,還要結合企業風險防控能力,加強事前的籌劃、調研,從源頭上遏制風險,促進前置風險控制與戰略的有效結合。
建立在重視前置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完善財務戰略管理體系,將事前風險預防納入其中,嚴格執行力度,全面推進財務風險控制。結合企業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等,建立客戶入圍審查程序、業務項目立項審查程序、合同預審會審機制、賒銷業務授信管理機制等內控體系,在完善內控體系基礎上構建科學的指標評價體系,并適度設置前置風險的定性指標,切實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加強職能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分工明確、職責明晰,調動全員性地參與到財務戰略管理中,相互監督、相互制衡,強化財務監督管理力度。建立收集、分析、匯總、判斷、全面呈報管理層這一風險管理信息傳遞路徑是前置風險控制的有效保障,加強“事前籌劃”,有效防范決策失誤,降低企業財務管理風險,持續推進財務戰略管理向精細化轉變,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與效率。
充分發揮財務人員的專業優勢,財務人員與業務人員、法務一起參與業務前端。細化措施,明確責任,有效識別與評估業務風險,并制定實施針對性風險防控舉措。在業務從洽談到執行環節,財務人員作為風控人員參與其中,包括客戶入圍審批、立項審批、授信管理、合同審批等前置內控環節。財務人員可以發揮專業技能,對業務各個環節在風險、合規方面提出專業意見。具體做法:一是在客商入圍審查,對業務部門申報的客商,從客商資質的有效期、股權結構、司法風險、經營風險等多方面、多維度進行事前審查;二是在合同預審環節,從財稅角度對合同條款進行把控,識別風險并提出風險管控建議;三是在授信評價環節,收集并整理授信客商反映經營數據財務報表,識別經營風險指標,反饋風險預警信息,提出相關意見。
目前,我國經濟上行壓力巨大,作為傳統行業的成品油行業,不僅面臨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國內市場的競爭,還要面臨新能源替代的風險。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中成品油銷售企業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更加全面性、更加體系化、更加前置性地展開財務管理工作,持續完善內部控制。近年來,風險前置的理念不斷在企業中得到推廣及廣泛運用,前置風險控制在企業財務內控管理中的地位顯著提升,運用得當能夠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將大風險化解為小風險,把小風險化解為無風險,極大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以此保障企業在市場中占據戰略部署中的有利位置,為企業建立和提升核心競爭能力搭建牢固基石,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