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杰 王智斌 朱 磊 陳 根 桂 超 王志彬 王 崢 李 偉
國家隊中運動醫學醫師團隊的培養機制及展望
丁 杰1王智斌2朱 磊2陳 根1桂 超1王志彬1王 崢1李 偉1
(1.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2.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 濟寧 273100)
我國國家隊中醫療團隊教育背景參差不齊,文章針對運動醫學教育背景中發現的一些存在問題,就高校、教材、實習基地、教師知識背景等方面進行總結,并提出醫療團隊的主要成員在高等教育階段的知識背景,以及建立高水平專業的措施。
運動醫學;醫師;國家隊;培養機制
我國運動醫學作為一門學科設置僅僅幾十年的時間,起步較晚,并且各個高校的教育方式也是參差不齊。筆者團隊在各個國家隊的醫療服務經歷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發現了其中存在部分問題。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解決方案,為今后的運動隊中運動醫學醫師團隊的培養與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在剛結束的2020東京奧運會,筆者作為醫療保障營中的一員,為國家隊運動員提供醫療保障服務;以及在之前的二十余年中的醫療保障服務中,發現了國家隊醫療團隊中存在一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顯著問題[1],如缺乏專業技術人才;醫師團隊建設的連續性較差;運營模式不清晰,等等。有的隊伍甚至沒有隊醫,僅僅配備幾個物理治療師作為隊醫,這對運動傷病的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有很大影響,運動隊中醫師團隊的作用很大,在發現傷病、處理傷病中起著重要作用[2]。
基于上述幾個問題,本文在運動醫學醫生的培養以及運動隊中的管理模式進行總結,目的是為了今后為運動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及發展提供保證,從而更好的為運動隊服務,發揮最大成效。
運動醫學是一個醫學與體育學交叉的學科,主要在部分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設置此專業,但是二者的培養機制和形式完全不同,體育院校側重于運動療法,而醫學院校更側重于損傷后的治療。因此就出現了由于學科設置導致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隨著專業及就業的需要。醫學院校在課程設置中也逐步增加了體育理論課程的教授[3],這為今后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由于當前尚無運動醫學本科專業設置,均為碩士、博士研究生所學專業,這也是限制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在學位課程設置的同時也反映出一個問題,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多為運動生理生化監測、運動損傷的基礎研究等方面;而醫學院校更側重于運動損傷后的治療、康復等方面。這對于今后研究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狹隘性。喬玉成[4]等提出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要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最大優化運動醫學教育程度,更好的為體育事業做貢獻,這樣也就順應了當前“體醫融合”的理念,體育與醫學的共生、共存,和諧發展[5]。
高校中運動醫學專業設置限制了教材的發展,當前的相關教材多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體育院校專用教材,醫學院校的有關運動醫學的教材很少,本科教材則更少,這就限制了學科發展。
運動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心理學、生物力學等專業基礎課以及運動損傷、運動康復、運動營養、醫務監督等主干學科。運動醫學的主干學科的發展,需要專業人士、專業教材的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就此建立了運動損傷與康復重點實驗室、醫務監督重點實驗室、運動營養重點實驗室(三者隸屬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和運動心理重點實驗室(隸屬于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近幾年這幾個重點實驗室在專業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參與出版了一系列專業教材、圖書,如運動創傷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人民體育出版社,2015年)等。這為今后運動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近幾年反興奮劑相關課程也成為運動醫學的熱點,是運動醫學的重要分支,國家體育總局設有反興奮劑中心;上海體育學院建成了國家興奮劑監測上海實驗室,這為反興奮劑工作以及專業建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當前各個高校的實習基地的建設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醫學院校(包括綜合院校的醫學部)的實習基地主要是各個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的運動醫學科、康復醫學科;體育院校的實習基地主要是校醫院和各個省市體育局下屬體育醫院、體育科學研究所等。
醫學院校附屬醫院的運動醫學科主要面對的是運動損傷需要手術、保守治療的患者;康復醫學科主要面對的是運動醫學術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些學生一般都有醫師資格,今后畢業后的就業單位一般就是醫院或者其他與醫療有關的部門。體育院校實習基地大多為體育相關的單位,他們面對的是運動員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損傷后的康復評估、治療;生理生化、營養監測等等,其就業單位也多為運動員服務的相關部門,如體育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等等。
上述兩種形式的實習基地,也就造成了醫學院校與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方向、知識水平的差異,這也是造成畢業生專業知識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運動醫學專業院校不同,其教師專業也大不相同,體育院校的教師多為體育院校畢業的運動人體科學教師,醫學院校的教師多為臨床醫生,這就是授課、實習指導方向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臨床醫師側重于傷病后的臨床治療,對損傷動作、受傷機制的理解與運動項目的切合程度并不緊密;體育院校的教師恰恰相反,對損傷機制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但是其對治療方式的理解與臨床醫師就有很大的差異。
為解決這一現狀,各個院校也在進行交叉學科教師的引進[6],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加入到了體育院校,醫學院校也引進了體育院校的專業醫生進行康復、生物力學等專業知識的講授,但還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過度。
運動醫學醫師團隊在運動隊中的任務主要包括傷病的診治、營養品攝入、反興奮劑工作、生理生化監測等等,在其團隊建設以及管理中就要按照上述內容進行工作分配,明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其他工作中也是要互相幫助。
運動隊中的醫療負責人必須有醫療資質,尤其是對抗項目,如橄欖球、足球、冰球等對抗性很強的項目,最好有神經科、骨科等醫學背景,能夠及時發現運動中出現的急性損傷,如腦震蕩、肌腱韌帶損傷、骨折等,這對減少由運動損傷減少運動壽命有很重要的作用。
醫療負責人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協調針灸推拿醫師、物理治療師和其他科研輔助人員的工作安排,制訂一系列傷病預防、應急、治療方案;尤其是重點運動員的傷病治療計劃,定期匯總上報主教練和領隊,增加團隊間的溝通。筆者近幾年負責國家女子橄欖球隊的醫療服務,在這幾個方面中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7],為今后隊伍的醫療保障提供了前期基礎,并已經在其他隊伍中使用。
近兩年新冠疫情的出現,醫療負責人還要負責隊伍中傳染病宣教、預防工作,防止出現傳染病的聚集發生,影響訓練、比賽[8]。
針灸、推拿醫師是醫療工作中最重要的角色,每天訓練后的放松治療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一般均需要有中醫資質或者針灸推拿背景的中醫師擔任。中醫醫師和西醫醫師的結合,最大程度發揮中西醫結合特點,為體育強國服務[9]。
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背景主要為運動康復或者康復治療專業[10],在很多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均有本專業的設置,主要工作內容是協助針灸、推拿醫師對運動員進行放松治療,另外的工作就是根據醫生的治療方案進行物理治療(短波、超聲、微波等治療)和訓練后的拉伸、損傷后的康復治療。
生理生化監測的科研人員以及營養師需要有醫學或者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背景,主要工作是監測運動員訓練后的血液、尿液指標是否處于正常范圍,以及訓練中、訓練后的營養補給。醫生主要來配合營養師的工作,從而最快、最安全的緩解運動后的疲勞以及營養流失。需要注意的是營養品的攝入嚴格遵守反興奮劑的規范,嚴防興奮劑的攝入。
反興奮劑工作是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興奮劑攝入的主要途徑就是藥品、營養品、化妝品等,醫生和營養師要嚴格把握住反興奮劑工作。若出現興奮劑攝入問題,對整個隊伍的工作都是致命的。
運動隊中醫療團隊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傷病以及興奮劑問題,在高校師資培養終究需要注重專業教師的引進,將體育學、醫學專業醫師作為培養的重要方面。
增加實踐教學時間,在專業教師引導下進行運動隊的醫療服務,早期進入運動隊醫療服務模式,為今后進入運動隊打好基礎。
運動醫學是體育學與醫學的交叉學科,當前的高校專業設置存在體育學與醫學相分離的現象,在今后高校的專業教育時,需要體育學與醫學教師的配合,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掌握運動醫學的最新知識。另外要注重運動醫學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的學習,像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這對運動隊的醫療服務都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增加學生的興趣,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授課方式達到此目的,如微課[11]、PBL方式[12]、依托科普教育[13]等方式進行教學,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當前,關節鏡技術的發展,將運動醫學的損傷治療方向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在醫學院校和相應附屬醫院的發展尤為突出,像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運動醫學科[14]、復旦大學華山醫學的運動醫學科[15],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16],等等。今后需要加強運動醫學其他分支的發展,像醫務監督、運動營養、反興奮劑以及生理生化監控等。
當前全國設置運動醫學專業的高校有幾十所,體育院校本科專業中的運動人體科學和運動康復專業、研究生專業中的運動醫學和運動康復專業,醫學院校中的運動醫學專業幾乎都是研究生專業,這在今后的學生培養中,就需要體育院校與當地醫院的聯合,醫學院校與當地體育局的合作培養,最大程度增加學生的知識水平,這樣對以后的運動隊服務也有很大的益處。
運動醫學是一個新興專業,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召開,運動醫學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減少因傷病而減少運動員運動壽命,運動醫學醫生勢必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后的體育工作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減少運動損傷、及時處理運動損傷,延長運動壽命。
[1]丁杰,陳根,王志彬,等.我國女子橄欖球隊復合型醫療團隊工作模式與展望[J].中國體育教練員,2021,29(2):51-53.
[2]陳方燦,陳志宇,程謙,等.國家隊體能康復服務保障工作現況調查[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5,23(2):16-20.
[3]保文莉,毛健宇,邱良武.運動醫學在高等醫科院校體育教育改革中的應用與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6,35(4):361-363,352.
[4]喬玉成,周威.我國運動醫學學科定位6個基本問題辨析[J].體育學刊,2020,27( 3) : 136 -144.
[5]常鳳,李國平.健康中國戰略下體育與醫療共生關系的實然與應然[J].體育科學,2019,39(6):13-21.
[6]賴秋媛,焦潤藝,陳楚杰,等.“工匠精神”融入運動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1(3):27-30.
[7]丁杰,陳根,崔同慶,等.國家女子橄欖球醫療服務工作總結以及應對策略[J].中國醫藥導報,2021,18(9):189-192.
[8]胡毓詩,廖遠朋,孫君志,等.新冠肺炎疫情對運動醫學學科的影響和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4):16-19,29.
[9]何本祥,胡毓詩,丁海麗,等.發展中西醫結合運動醫學,助力體育強國建設[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6):17-20.
[10]柳華,王梅,楊翼.體育院校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和康復治療專業發展問題及對策[J].中國康復,2015,30( 4) : 42-46.
[11] 何川,王福科,李彥林,等.微課在運動醫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1):55-57.
[12] 包家鵬,陳煒平.PBL教學法在運動醫學教學中的應用報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2):11-13.
[13] 陳金偉,袁堂波,陳思春,等.依托運動醫學科普教育促進醫學生早期接觸科研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5):7-8.
[14] 楊渝平,黎敏,李青松,等.運動醫學專業繼續教育體系初步實施效果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21,41(3):264-267.
[15]陳世益,李國平,敖英芳,等.功能至上、早期康復與重返運動是骨科運動醫學的靈魂[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20,39(5):339-340.
[16]周敬濱,馬云,鄒榮琪,等.常見運動損傷的預防、評價與傷病運動員重返賽場:基于第64屆美國運動醫學會年會報告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8):48-52.
Training Mechanism and Prospect of Sports Medicine Physician Team in National Team
DING Jie
(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Beijing 100061, China)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慢性疾病運動干預中心建設模式的集成與示范作用(2020YFC2006705)。
丁杰(1983—),博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運動醫學與大眾健身。
李偉(1974—),博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