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璐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李孟璐
(鹽城工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我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進行研究。主要結論:功能性弱,建設缺乏特色,理念相對滯后;基礎設施薄弱,投入力度不夠,缺乏物質保障;整體意識淡薄,參與動機不純,制度管理欠缺;課程建設有待完善,評價機制亟待改進。建議:強化體育認知教育,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加大體育物質文化建設力度,滿足學生主體需求;健全高校體育制度文化機制,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優化體育課程設置,深化體育課程改革。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現狀;發展對策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梢哉f,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基礎。同理,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分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創造力成為構建體育強國建設的堅實根基和力量源泉,它不僅是人類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應,也是人類體育活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著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培養人的健全心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責任。因此,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助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备咝N幕歉咝I婧桶l展的靈魂,而高校體育文化又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現狀,旨在豐富體育文化表達方式,加緊運動項目文化建設,鞏固體育文化頂層設計,有效發揮體育本體功能。
從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中的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到《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的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體育文化正日益成為新風口,新賽道。“高校體育文化”又稱“大學體育文化”或者“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對此并沒有統一界定,從文獻資料處看,也無明顯差異。如潘懋元、曲宗湖、楊文軒、盧元鎮、顧春先等大都認為高校體育文化是在高校這一特定范圍內或特定環境里,人類社會所形成的或者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在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活動等身體練習中形成的體育意識、體育觀念、體育精神等群體文化。
高校體育文化一般可以分為:包括場地場館、器材設施、運動雕像、宣傳展板等在內的體育物質文化;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條例、組織管理、活動準則等在內的體育制度文化;包含課內教學、課外競賽、體育社團、俱樂部活動等在內的體育行為文化;包括體育理念、體育道德、體育風尚、價值觀體現等在內的體育精神文化。四種文化相互作用,互相聯系,共同構成高校體育文化外、中、內三層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體育物質文化作為表層文化,即顯性文化,是高校體育文化的基本保障和物質支撐;體育行為文化和體育制度文化作為中層文化,是高校體育文化的道德規范和政策保證;體育精神文化作為深層文化,即隱形文化,是高校體育文化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引領。
我國高校有著重視體育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和一以貫之的科學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是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并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領域的主要目標做出具體闡述。正是這樣的指導思想,使國家體育研究者、高校體育工作者把體育文化建設推到新的高度,在注重學生身體強壯、心理健康的同時,挖掘體育精神對學生的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
審視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文化,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例如應試教育、學業壓力、就業形勢、經濟情況以及性格特點等,特別是“零零后”的獨生子女,家庭對其有自己的培養與發展,體育還僅僅是少數人的興趣愛好,體育文化的構建價值還未得到充分發揮。
時下高校普遍設置多種體育必修課與選修課,不僅有課堂常規項目,還有時尚休閑項目。即便開設多種體育課程,學生也只作為修習學分的一種選擇,被動且消極;甚至學生主動選擇的社團和俱樂部活動,也因一些現實原因及家長的擔憂與阻攔,導致最終放棄。即使教育部口號“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團中央發文“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等,仍有很多學生固守宿舍,沉溺網絡,造成身體素質每況愈下,致使陷入惡性循環,側面反映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缺乏特色和相對滯后的不爭事實。
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億萬學生體質健康,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突出在德智體美勞中體育發揮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和價值,以及高校體育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在中國大學生體質狀況逐年下降、體育被淡化和邊緣化、學生健身意識大都薄弱的時代背景下,重視高校體育文化發展,加強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營造高校體育文化氛圍,落實五育并舉,堅持健康第一,積極推進體教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體育文化和高校文化的有機組合,兼具傳統與現代,既有獨特的文化基因,也有鮮明的時代價值,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貫穿人才培養全方位、教育教學全過程,是推動高校體育文化科學發展的基礎,是堅定高校體育文化自信的根基。
高校體育文化的特點是扎根本土、深耕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中華烙印和民族特征,同時海納世界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國際優秀文化,促進自身文化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2.1.1繼承性和民族性
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更加自覺主動推動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把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全民健身工程,開展太極、武術、舞獅、龍舟等一系列富有創新和成效的推廣活動,在回歸傳統體育的同時增強傳統體育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造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备咝T诮Y合辦學理念、教學條件時,因地制宜開設傳統體育項目,將傳統體育文化帶入體育課堂,使傳統體育在校園綻放光彩,創新性地守住傳統體育精髓,將傳統體育理性地融入高校體育文化。
2.1.2時代性與社會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如何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特別是全面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命題。而時代也沒有辜負人民的期許,高校體育文化具有濃厚的時代性和社會性,即高校體育文化既保留民族傳統特色,又吸收融合外來文化,表現出鮮明的社會性元素。加之社會資源參與高校場地設施建設,社會力量參與體育文化層次建造,實現高校體育文化與社會需要雙向互補的同時提供優質體育文化環境,營造特色體育文化氛圍,普及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具體運動項目方面體現為田徑影響力的擴大,越野跑、馬拉松參與度的提高。
2.1.3差異性與不均衡性
國家相繼出臺諸多關于健康中國行動、青少年健康發展、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方案,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助推體育融合發展,然而真正把文件精神融入高校體育文化的少之又少,往往流于形式,執行不到位甚至忽視被冷落。究其原因,高校體育文化在建設過程中受眾多因素影響:就地域關系看,對于運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說,北方大學生優于南方大學生,但在關于體育文化環境營造方面,南方大學生更加擅長;就經費投入看,一線城市及東部沿海省份高校在體育文化上投入的資金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因此前者發展機遇更多,示范效應更廣,社會影響力更強,反觀后者則為之相反;就思想認識看,基礎教育階段仍片面追求文化成績,缺乏對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的認知,即便部分學生自覺參與鍛煉,也無法改變整體學生健身意識薄弱的現狀。
高校體育文化的功能是發現體育背后的人文價值,成就更全面的體育教育,加強高校體育工作,重視體育育人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2.2.1健身強心功能
高校體育文化中的健身強心功能是最基礎、最直接的功能之一,反映了學生對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的重視和追求。體育鍛煉能夠使人感受運動的激情、享受精神的滋養、接受道德的熏陶,吸引高校師生共同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展運動風采,享健身快樂。而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更是影響大學生為熱愛堅持,為夢想沖刺,突破自我心理防線,超越自我身體極限,戰勝惰性征服挫折,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2.2.2凝心聚力功能
高校體育文化中的凝心聚力功能是開展教育活動,培養體育精神的重要體現,表現為隊友們的齊心協力、成員間的團結協作,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凝聚強大團隊合力,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團隊項目。如球類項目的足籃排、徑賽項目的接力賽、水上項目的花樣游泳等,都對大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共處技巧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此比賽過程中,增強自我認同感、榮譽感、獲得感,鞏固集體向心力、凝聚力,實現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2.2.3價值導向功能
高校體 育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肩負與教育教學同等重要的育人重任,體現在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打底塑形,面臨許多思想困惑、存在許多知識空白,而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精神載體,關注社會現實的同時聯系生活實際,并對學生進行精心引導和細心栽培。以體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體育文化引導學生永不放棄、頑強拼搏,指引學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堅定正確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我國對體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比較片面和主觀,一直以傳統的課內教學即體育理論知識和運動實踐技能為主,僅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和體質健康水平,壓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克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評價,忽視高校體育教育的文化內涵和發展路徑。在對學生道德素質和意志品質的培養過程中,缺少對學生體育素養和體育精神的有效指導,造成體育文化理念淺薄,導致體育文化建設緩慢。高校師生普遍認為高校體育文化是健身方式,是鍛煉行為,極少數認為高校體育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通過競技性、休閑性、實用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體育屬性的文化。高校沒有具體結合自身辦學理念及所處地域特征,根據學校規模及傳統,進行行之有效的體育文化建設。高校體育文化是師生在學校這一特殊環境中產生和創造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考量,進行長遠規劃和有效建設。
高校體育物質文化是最基礎的、外在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是高校體育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物質形式的總稱。體育場館、運動器材、健身雕像、鍛煉標識等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物質保障,直接體現高校體育文化發展水平。翻開我國教育史發現,從1999年教育部宣布大幅度擴大該年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后,高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以至于高校室內外體育場地人均占有面積均達不到國家要求,造成高校體育文化活動無法順利開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高校體育經費的不充足、自籌經費的不理想,使高校體育物質條件和文化環境都處于單薄的一種狀態,限制了高校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影響了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
大學的體育課程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體育活動包括俱樂部活動與社團活動,內容豐富、氛圍濃厚。不過受大學階段價值觀和體育意識的影響,學生對體育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感性的認知層面,以致學生的認識和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大相徑庭;再有學生對體育教學不重視,造成學生對體育課程產生輕視心理,最終導致學生健身不積極、鍛煉不主動,無法自覺參與體育運動中來。開展高校體育文化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就目前來看,學生參與學校體育文化活動的目的傾向于獎學金的評定、榮譽證書的獲取、素質拓展以及綜合評測的加分等,動機不純,功利心強。即便參與也是學校或院部強制作用,致使高校體育文化活動目標不明確,效果不顯著。高校體育文化的開展得益于制度的保護,是學生行為方式的正確保證,是學校體育活動的重要保障,但從現階段來看,頒布的政策法規、制定的規章條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落實不得力、執行不到位,規范性和約束性不強,存在名不符實現象。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處于對學生安全、管理、實踐等方面的考量,體育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傾向于小范圍、易管理、好操作的一種狀態,以至教學方式方法枯燥、單一,很難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如體育理論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體育實踐教學以教師示范為主,學生全程被動接受,缺乏互動創新,這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阻礙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制約高校體育精神文化的建設。隨著北京冬奧會的圓滿落幕,開啟了全國冰雪運動新時代,在倡導全民共享冬季活力的同時,學生對體育與體育課的概念還停留在原始的發展體力、增強體質上,高校也少有將體育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工作。體育考核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成果最常見的方法,但由于高校體育課程課時有限,為方便量化指標,教師多采身體素質的好壞和技能完成的高低作為最終考核的標準,忽視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和運動習慣的養成,影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造成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發展停滯不前。
高校體育文化的核心是發揮體育多元功能,彰顯運動人文魅力。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引導學生擺脫傳統的學習方式和觀念,通過增加體育知識傳授、加強體育精神認識、樹立正確運動動機,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康意識,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在高校體育活動中,強化社團與俱樂部管理、注重競賽與課外訓練;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安排專門指導教師;統籌校內校外資源、提供場地資金支持,促進大學生養成鍛煉習慣,落實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體育文化作為高校新時代的教育平臺,具有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打造和諧向上育人環境,構建生動活潑文化氛圍,推動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需要以物質基礎為依托,在無法增加經費投入的情況下,學校可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通過多渠道、多門徑籌措吸納社會資金,滿足師生對比賽訓練的需求。體育場館作為高校標志性建筑物,是高校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保障,在提高場館利用率的前提下,科學布局、合理規劃,最大限度地達到物善其用,實現體育文化環境建設。先進完備的體育硬件設施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必要基礎,通過優化體育器械,提高體育活動能力,激發參與活動興趣,營造良好體育文化氛圍。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理念是以高校師生為主體,以健康發展為中心,充分利用學校優勢,充分結合學生特長,豐富體育核心素養,適應社會發展步伐。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需要部門領導充分認識制度文化對體育管理統籌規劃的溢出效應,給予實足保障,需要部門行政齊心協力,有計劃有方案地加強組織機構管理、建立監督檢查機制。高校體育制度文化建設是推動高校體育文化的先決條件,是高校依據國家政策法規,制定適合高校實際需求的規章條例,是在滿足學校師生需求的同時,又有形地對師生進行強制約束。完備的體育制度可以引導高校學生良性發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可以保障高校體育工作順利開展,促進高校體育文化建設。
體育課程是高校體育教育最主要的組織形式,是高校體育文化最重要的傳播方式,具有鍛煉身體、傳遞文化的雙重功能。相對于一味追求運動技能的學習,高校應及時調整課程結構、滿足學生選課需求,強調學生主體作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積極轉變課程目標和內容,側重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加強體育教學趣味性,提高體育活動實效性,以終身體育思想指導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主動改變考核與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呵護學生興趣愛好,增加過程性評價,實行多元化考試,堅持以人為本引領高校體育文化發展。
高校體育文化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體育課、俱樂部、運動會、體育文化節等強化體育課程建設,推進體育俱樂部改革、創新群體活動辦賽模式,提高運動項目發展水平,發揮學校體育在健康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化課余體育活動。目前體育事業發展迅速,但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與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還存在不小差距,需加強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以助推高校體育融合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EB/OL].新華社,2017-10-27.
[3] 徐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及其育人的內在機理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1):94-99.
[4] 李穎,張云龍.高校體育人文環境的現狀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37(05):106-109.
[5] 顧春先,何文濤,胡波.我國普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08):19-22.
[6]王文.高校體育文化環境育人功能及實現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8(5):99-102.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Menglu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yg,Yancheng 224051,Jiangsu, China)
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 2020SJA1904。
李孟璐(1988—),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