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興亮 盛建國 王建民 李春玲 丁 斌 唐光旭
價值共創視角下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袁興亮 盛建國 王建民 李春玲 丁 斌 唐光旭
(河西學院體育學院 甘肅 張掖 734000)
將價值共創引入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中,拓寬生態體育旅游的研究視野和研究對象,通過對國內外生態體育及體育旅游發展現狀進行梳理,以旅游服務認知和旅游消費體驗兩個層面來分析價值共創對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的價值和作用,審視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創理論,從發展理念、體制機制、互動協作、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途徑,促進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價值共創;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的需求和生活的需要,更高層次的是精神追求和健康享受。體育旅游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形態,在滿足人們參與體育活動愉悅身心和健康鍛煉的目的,契合了現代社會所追求精神需求和健康鍛煉的訴求,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休閑娛樂和健康生活的方式。河西走廊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段,地理位置優越,地形地貌多樣,自然生態資源各具特色,為生態體育旅游開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本文從生態學的角度審視河西走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發展態勢,對生態體育旅游的研究范式展開了思考,通過生態體育旅游過程中旅游者與旅游主體的互動和消費者與組織者之間的價值訴求因素分析,打造價值共創視角下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多路徑、多渠道、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價值共創是經濟學范疇的一種理論概述,它的核心理念是組織者和消費者共同創造價值的一種趨向體現。主要涵蓋了兩個層次的觀點論述:一是從組織者的角度出發,體現旅游的服務主導邏輯,主要體現在旅游者與旅游主體之間共同構造多元素、多渠道、特色顯著和有差異性的服務體驗;二是以消費者的情感為導向,為其提供體驗情境,主要體現在消費者和旅游主體之間互動而產生的價值創造和價值汲取上。價值共創作為現代旅游企業重要的營銷方式,深刻影響體育旅游的開發形式與內容,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生態體育旅游應當跳出政府單方面的管制思維,代之以一種多方主體參與的開發思維。但目前就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專門性研究,基礎相對薄弱,在研究對象、研究概念和研究方法的選擇上還缺乏新的開拓。
生態體育旅游是由生態、體育與旅游三個獨立的詞匯組成,從目前相關生態體育旅游研究來看,尚沒有對生態體育旅游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主要的研究認為:生態體育旅游以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導向,是投身于自然環境中,既能通過現場觀賽參與體育運動,又能參與旅游休閑,體驗及參觀游覽的健康娛樂活動。也有觀點認為:生態體育旅游是綠色、低碳、環保、健康的健身運動方式,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三大和諧,人們在靜謐、優美、開闊的環境中放松身心,能滿足當代人高質量的旅游需求,已成為一種難得而又必要的享受活動?,F階段對生態體育旅游的研究已經超越了初期研究領域,從生態體育旅游的概念、范疇、內涵等簡單的描述性研究,深入到生態化發展的研究與實踐的層面,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研究議題,受到體育學、應用經濟學等學科廣泛關注,成為體育產業研究的重要內容。
河西走廊地處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走廊內分布著高等植物、陸棲脊椎動物等資源,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境內濕地、戈壁、沙漠、草原、雪山、冰川、森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垂直分布,地形地貌多樣,生態類型復雜多樣,自然景觀獨具特色,是開展探險、徒步、騎行、滑雪、漂流、攀巖、自駕、滑翔等體育運動的戶外天堂,為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方案和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部署。近年來,按照國家政策方針要求,河西走廊不斷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同時擴大保護區域,生態移民,退耕還林、治理沙化,“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濕地資源保護、生態公益林保護等生態工程相繼建設而成,有效地遏制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人們健康生活的需求和生態體育旅游的進一步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河西走廊地處甘肅西部,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是東西戰略通道、承接了南北兩大高原的物流通道,尤其是蘭新高鐵的開通,獨特的區域位置在西海隴-蘭新經濟帶重要節點的優勢明顯,使河西走廊旅游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文明于世的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干線路段之一,是現代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的通道。古老的華夏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匯流,使其成為多民族融合的核心區域,這種特殊的區域條件,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共榮共建,賦予了河西走廊多元共生的斑斕色彩,為經濟發展的注入了巨大能量,也為發展生態體育旅游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使用價值是人們對某種物品能滿足自己某種需要及對某種需要滿足程度的主觀評價。生態體育旅游以生態自然資源為依托,對于人們所進行的體育活動來說,自然資源對人類有用,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就有使用價值。河西走廊地域特性顯著,獨特的生態系統蘊藏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資源的地域特性和空間固定性可以使生態體育旅游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充分體現了生態體育旅游所具備的使用價值。河西走廊區域內分布了森林、草原、戈壁、沙漠、綠洲、冰川等自然景觀,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優勢多樣,對促進生態體育旅游的跨越、快速發展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開展要依托自然資源的優勢,其價值只有通過自然資源使用才能得到體現,這也正是它所具有的本質。
生態體育旅游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標,以旅游為原則,從參與各類體育休閑活動中實現愉悅身心、增長見識的目的,是一種體驗型的旅游發展行為。人們在參與旅游的過程中,離開繁華宣泄的城市,過程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理念,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務。河西走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自然形成的景色秀麗宜人,沒有太多的人工干預和改造,旅游者同時參與了體育鍛煉,獲得舒暢的體育體驗,在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同時,體驗了旅游過程中對征服某項體育運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尋求一種新的釋放壓力的選擇方式,使其身體得到鍛煉,降低生活、工作上的壓力。這種多元化、個性化的體育活動和旅游項目結合,使人們感受不同地域內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充分體現了生態體育旅游的休閑、健身、欣賞的體驗價值功效。因此,生態體育旅游的價值是在體驗過程中被認知的,體驗價值是生態體育旅游服務價值的內涵之一。
生態價值是根據利用、恢復和保護生態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生態資源的社會需求兩方面確定的,人類頻繁的活動更多是從生態環境中索取,對生態環境遭到的破壞無法估量,能夠付出的卻是及其有限,自然就表現出了資源的稀缺性。生態價值是生態體育旅游項目中能夠展現的重要價值體現,生態體育旅游雖以自然資源開發、維護和建立環境友好為基礎而開展旅游,但基礎是要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因此,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關于生態價值的構建層面:一是要重視體育旅游與環境保護雙重目標的實現,維護生態平衡自然法則;二是出行方式和行為動向一定是低碳健康的,參與的人們一定要保證對環境資源零破壞;三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發展中要保持對原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原貌。
生態體育旅游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游客對生態體育和體育旅游的經濟消費上。隨著人們生活質量需求的提高,大眾健身和休閑觀念的轉變,參與體育旅游的健康生活正契合了人們這種心理渴求,使自己健身、休閑的需求可以用生態體育旅游的消費形式得到實現。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集自身的健身、娛樂、休閑、欣賞、體驗于一體,符合人融入自然、回歸自然的較高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的旅游需求更吻合,能有效地吸引游客進行消費,其發展形式更具有帶動性、影響力。實施生態體育旅游大格局,掌握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客源主體,帶動體育旅游巨大消費,是實現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服務經濟價值的根本,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生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要根據資源區位特征和功能價值進行科學的規劃,建立資源開發長效機制與體制,走生態化發展的道路。一是要著重做好資源保護和生態保護,區分保護性開發和開發性保護,要秉承人類活動與自然資源和諧相處的宗旨,使體育旅游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形成一種平衡;二是倡導綠色發展模式,重視環境保護和對環境零破壞,參與生態體育旅游的人一定是低碳環保的,發展進程一定要有可持續性。三是要注重生態資源的稀缺性和體育資源的獨特性,立足規劃區域的總體空間布局,在開發選擇上分輕重緩急排列實施。根據生態體育旅游資源不同側重設計開發模式,兼顧保護實施的非平衡開發,做到旅游設施與自然風景相互協調,科學保持生態資源。
生態體育旅游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旅游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河西走廊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段,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地形地貌多樣,對發展生態體育旅游具有極高潛力,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發展要穩抓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一是要把河西走廊歷史文化和民族特點深度融合,塑造品牌優勢,打造旅游示范區,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生態特色的體育旅游品牌賽事,走出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的新路子。如:武威“全國藏區天祝賽馬大會”、金昌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生存訓練營賽、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肅南裕固族賽馬、摔跤、叼羊、射箭比賽、阿克塞賽馬大會、敦煌“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等。二是要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和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可以圍繞中國古代歷史文化開展“絲綢之路”行、根據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史開展學習“西路軍精神”行、依托中國首批設立的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行,塑造生態體育旅游知名品牌,為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生態體育旅游作為生態、體育、旅游三者的融合,對旅游的決策前提是在綠色環保的生態環境中自發性的參與體育活動,它的特點是把體育活動地點作為旅游的目的地,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必然。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發展要融合生態體育、體育旅游、旅游服務等相關產業的邊界,或是產業鏈自然延伸的部分,通過生態體育產業向體育旅游產業的單向延伸,可形成諸如生態保護教育基地(張掖濕地博物館)、生態旅游路線(蘭州·金昌·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體育賽事欣賞(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全國成人游泳錦標賽、嘉峪關鐵人三項賽)、體育主題公園(張掖沙漠公園)、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中國·金昌國際青少年訓練營)、戶外體育運動品牌(中國·張掖全國徒步大會、“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泛華“夢之旅”隔壁徒步體驗賽)以及體育特色小鎮(張掖丹霞小鎮)等特色體育活動旅游目的地,以多種渠道提升各類資源的緊密對接、融合發展,逐步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繼而形成新的產業體系。
加大生態體育旅游資源整合力度,引導和刺激體育旅游多層次消費,采取靈活多樣、互惠互利的方式引導企業準入生態體育旅游市場,通過聯合、重組、兼并、加盟等方式做大做強體育旅游產業實體經濟,鼓勵向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一是要從生態利用角度出發,制定體育旅游服務和生態評價標準,強調資源的公益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對生態特色進行重點保護和完善,在理性定位基礎上,對差異化的客源進行重點吸引,讓不同客源走進生態體育旅游行業中。二是充分發揮河西走廊各市級政府主導作用,整合河西走廊旅游、文體、林業及景區管理部門職能,實行統一管理、行業指導、企業運作的原則。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一組織資源開發規劃,加強管理與監督,遏制行業間不良競爭,合理規劃生態體育旅游經營機制,推進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培育發展生態體育旅游現代企業制度的經營實體和投資主體。
生態體育旅游是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經科學合理的開發,對體育旅游者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并能進行體育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且能產生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各種事物與因素的總和,是旅游資源和體育資源的完美組合體。
認識和理解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要義和特點,積極發揮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的價值功效,通過科學規劃、市場拓展、產品開發、創新管理、轉型升級,構建以新的生態產業、體育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是實現河西走廊生態體育旅游提升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1]許傳寶.生態體育:綠色奧運的核心理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5):25-28.
[2]倪斌.生態體育內涵探析[J].才智,2009(30):168-169.
[3]李延超,虞重干,楊斌.論原生態體育的內涵:以苗族村寨體育為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6):1-3.
[4]楊強.中國體育旅游研究20年:述評與展望[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5):90-100+115.
[5]盛建國,趙同慶,袁興亮.生態體育旅游的價值表現及開發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6):38-43.
[6]劉鳳云,董家魁.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5(2):25-27.
[7]郭從軍.客觀使用價值與主觀使用價值[J].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8(2):1-4.
[8]嚴曾.生態價值淺析[J].生態經濟,2001(10):16-18.
[9]馬大慧,王露璐,李文輝,等.蘇北運河水域生態體育旅游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2):86-90.
[10]劉曉明.產業融合視域下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5):187-192.
[11]陳浩,任玉勇,王麗,等.京杭運河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4):26-32.
[12]倪德財,王靜麗.生態體育旅游的價值表現及開發策略[J].智庫時代,2019(45):278+280.
[13]秦立凱.大運河文化帶生態體育旅游的價值表現及空間開發模式研究:以大運河安徽段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9):7-1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xi Corridor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o-creation
YUAN Xingliang, etal.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Gansu, China)
2021年河西學院科研創新與應用校長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XZ2021008);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7BTY061)。
袁興亮(1984—),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