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駿 蔡 穎 何成達 宋玉君 季俊杰
1.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2.江蘇省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3.江蘇美景時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 225100
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投入逐年增加,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相較于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具有隨機、多源、面廣等特點,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成為解決我國水環境和農村用水問題的關鍵。農田退水排入河流、湖泊,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輸出途徑之一。諸多研究表明,農田退水中的氮、磷元素含量在不同程度上超過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但是對有關有機物的遷移轉化規律研究較少,且缺乏對小麥種植季農田退水治理效果的對比分析[1-2]。
筆者選定江蘇省揚州市某農田集中區為研究區。當地利用溝渠、蘆葦灘地建設表流人工濕地,將污染物攔截和末端生態治理相結合,實現農田退水“蓄、凈、排”的設計目標。當地采用“蓄、凈、排”的創新技術體系,構建一種新型的“三級階梯式”三塘生態治理工程:將自然降水和農業灌溉后形成的農田退水引入生態攔截渠,滯留1~3 d后引入三塘生態治理區,經充分停留后進入受納水體。筆者通過考察不同種植季(水稻種植季、小麥種植季)農田退水生態治理工程的治理效果,探索效益高、造價低、可持續的農田退水生態治理方式。
研究工程收集農田退水總面積約為9.3 hm2,農田退水生態治理工程占地約0.2 hm2。研究區土地利用方式包括農田、灌排溝渠、田埂道路、泵房和自然濕地5 種類型。其中,農田占比約95.7%,灌排溝渠總長約520 m,自然濕地占地約1 390 m2,泵房占地約20 m2。研究區種植模式以“一稻一麥”輪作為主。
連續水質監測采樣點在農田、生態治理工程中均有分布。其中,農田水質采樣依托于22 支農田退水采樣管,主要分布于農田退水渠邊。生態治理工程中有3個采樣點分布于生態攔截渠,另有3個采樣點分布于“三級階梯式”三塘生態治理工程,1 個采樣點位于生態治理工程的出水口。對研究區共進行了12 次水質采樣,均為雨后采樣。其中,水稻種植季采樣7 次,采集水樣24 個,采樣時間為2021 年9—10 月和2022 年6—9 月;小麥種植季采樣5 次,采集水樣45 個,采樣時間為2021年1—5月。
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采用快速消解儀(TE-5102G)測定,氨氮(NH3-N)、總磷(Total phosphorus,TP)質量濃度采用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和鉬銻抗分光光度法測定,pH值用哈希便攜式pH計(WTW pH/Oxi 340i)測定。根據各次采樣檢測結果,分析農田退水從農田到生態治理工程的污染物濃度和去除率等情況,并以《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的Ⅳ類水作為達標標準。
2.1.1 水稻種植季
由圖1 可知,水稻種植季農田退水pH 值在6.84~7.81 范圍內波動,在10 月呈現強堿性;COD 質量濃度范圍為21.32~74.2 mg/L,僅有8 個樣品低于Ⅳ類標準,即超標率(未達到Ⅳ類標準,下同)為66.67%,且7—8 月水質惡化嚴重,出現了V 類和劣V 類水質;TP最高值為0.32 mg/L,最低值為0.02 mg/L,超標率僅為4.17%,且超過83%的樣品可以滿足Ⅲ類標準;NH3-N質量濃度與COD 質量濃度變化趨勢相似,2021 年9—10月和2022年6月水質較好(最低值為0.34 mg/L),而2022 年7—8 月NH3-N 質量濃度急劇上升(最高值可達到14.16 mg/L,超標率為20.83%),2022 年9 月NH3-N 質量濃度呈現下降趨勢,出水可滿足Ⅲ類標準。該現象與廖偉[3]的研究結果相似,即受水稻栽培農事活動(如施肥時間)的影響,水稻種植季農田退水過程中TN 的遷移速度高于TP。整體上,農田水樣基本可以滿足Ⅳ類水,且V 類和劣V 類水質主要出現在7—8月;從超標率上看,水稻種植季農田退水主要污染因子為COD。

圖1 水稻種植季不同采樣時間點的污染物質量濃度
2.1.2 小麥種植季
由圖2 可知,農田退水pH 值在6.62~8.11 范圍內波動,且大部分時間段屬于堿性水質;COD 質量濃度最高值為84 mg/L,最低值18.6 mg/L,僅有10 組樣品水質低于Ⅳ類標準,超標率為77.78%;相比水稻種植季,TP 質量濃度波動范圍較大(0.04~1.11 mg/L),超標率為42.22%,當然仍有28%的樣品可以滿足Ⅲ類標準;NH3-N 質量濃度為0.26~8.89 mg/L,且在同一個月內波動較大,超標率為65.91%。因此,整個小麥種植季農田退水的水質幾乎為V 類和劣V 類,且COD、TP、NH3-N的超標率相對較高,3個指標均為主要污染因子。

圖2 小麥種植季不同采樣時間點的污染物質量濃度
2.2.1 水稻種植季
由圖3 可知,在水稻種植季,生態攔截渠中農田退水COD 質量濃度在22.8~33.6 mg/L 范圍內波動,平均值為27.7 mg/L,經過三塘生態治理區后,出水COD質量濃度降為23.93 mg/L;經生態攔截渠、三塘生態治理區處理后,農田退水TP 平均質量濃度分別降低至0.07、0.05 mg/L;生態攔截渠中農田退水NH3-N 平均質量濃度為0.94 mg/L,隨后經三塘生態治理區又得到進一步去除(如2022 年7 月,NH3-N 質量濃度從3.28 mg/L 降到0.33 mg/L),農田退水NH3-N 平均質量濃度僅為0.62 mg/L;農田退水pH值在6.8~8.0范圍內波動,受季節影響不大。很明顯,受農田退水碳源不足的限制,TP 很難通過生物除磷被進一步高效吸收,而氧氣作為NH3-N 硝化的主要限制因素,致使生物反硝化效果差。因此,強化農田退水過程深度脫氮除磷技術應用具有重要的價值[4]。

圖3 水稻種植季不同采樣時間點的污染物演變規律
生態攔截渠整體出水水質為Ⅳ類,其中COD是主要的超標因子,而經三塘生態治理區后出水的TP、NH3-N 質量濃度可達到Ⅲ類水質標準。通過計算去除率可知,COD 平均去除率相對較低,僅為34.6%;TP平均去除率次之,為46.1%;NH3-N 平均去除率最高,為58.9%。因此,在水稻種植季三塘生態治理對農田退水NH3-N的去除性能相對較好。
2.2.2 小麥種植季
由圖4可知,生態攔截渠和三塘生態治理區pH值在7.0~8.0范圍內波動,同樣受季節影響不大;出水平均COD質量濃度從31.07 mg/L(生態攔截渠)降到25.54 mg/L(三塘生態治理區),主要借助水生植物對有機物的吸附、凈化作用,其中沉水植物介導形成的微環境結構更為復雜,能夠表現出較為穩定持續的水質凈化潛力[5]。生態攔截渠中TP 質量濃度在0.03~0.15 mg/L范圍內波動,而在三塘生態治理區質量濃度降為0.05~0.09 mg/L;NH3-N質量濃度整體相對較高,在生態攔截渠、三塘生態治理區平均值高達2.21、1.36 mg/L,是主要的超標因子。

圖4 小麥種植季不同采樣時間點的污染物演變規律
在小麥種植季,生態攔截渠、三塘生態治理區出水水質可達到Ⅳ類標準類,與水稻種植季相似,COD、TP、NH3-N 平均去除率呈現上升趨勢,分別為40.4%、42.6%、54.8%。盡管NH3-N 去除率較高,但NH3-N 質量濃度的超標導致整體水質降為V類或劣V類。
在水稻種植季,農田水樣基本可以達到Ⅳ類水,且V 類和劣V 類水質主要出現在7—8 月;在小麥種植季,農田退水以V類和劣V類水質為主,經三塘生態治理工程處理的農田退水基本能達到Ⅳ類水質。三塘生態治理工程對農田退水主要污染物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可作為一種易復制推廣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