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庭燊 滿 藝 楊志麟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在理論研究方面,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相關研究成果豐富,其側重點主要在文化價值剖析、文化內容解構、文化傳播模型,但有關受眾對象一側的研究較為少見。這一現狀一方面為文化體驗場景提供了文化內容與展現形式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在文化展示環境中的用戶體驗研究的客觀需求。本文選取虛擬博物館設計研究對象,分析現有實踐案例,提取用戶需求,設計無錫鴻山遺址虛擬博物館,提升游客游覽體驗,實現文化廣泛傳播。
1.博物館從線下到線上
數字博物館,即建立一個多媒體信息數據庫,將博物館內容進行數字化轉譯,將博物館展品搬至屏幕,同時實現人員管理、資源整合與傳播功能。相較于傳統的實體博物館,線上數字博物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1],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參觀;數字技術促進了線上博物館內容形式的多元化,增添展品內容趣味性,在提高觀眾對于展品內容認知的同時,給予觀眾個性化選擇,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展品進行了解。文物是無價的,因此需要隔離保護,線上博物館可以實現觀眾與文物近距離接觸,同時也延長了文物的壽命,減少被損壞或者丟失的問題。
2.從線上數字文物到線上虛擬環游
技術人員通過計算機技術、影像數字技術、數碼顯微技術等[2]對文物及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建模、虛擬修復,進而在網上平臺進行數字展示,實現了線下博物館至線上的轉變[3]。但對于觀眾的參觀體驗來說還遠遠不夠。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全景圖形圖像技術的發展,實現了空間的數字轉化,將博物館環境復原,使參觀者能在虛擬的博物館中隨意瀏覽[4],結合將數字文物至于虛擬展柜中,實現真實壞境中的參觀感受。
近年來,可用性、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感性工學、互動式體驗、情感化設計等與用戶密切相關的研究領域都涉及到人機交互范疇下的用戶體驗(簡稱:用戶體驗)的某些方面,但是對于用戶體驗的真正含義、具體內容以及評價方法并未形成共識[5]。
用戶體驗被認為是一個主觀和普遍的概念,它有助于任何信息和通信技術 (ICT))框架的成功。然而,在信息系統和文化技術研究中,很少關注文化遺產環境中的用戶體驗提升與評估。2012 年OTHMAN 提出文化傳播場景中的用戶體驗概念,標志著有關用戶體驗的研究正式進入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
綜合案例研究,文化遺址與文化場所成為了未來數字化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的熱點內容。來自學術界和文化遺產領域的研究人員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描述和理解畫廊、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 (GLAM) 游客的體驗。文化遺產代表著具有不可估量價值的全球資源,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前往 GLAM 等文化場所。文化遺產在社會文化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實現有效和可持續的GLAM 等場所及其相關對象的廣泛實踐成果,增強游客在于GLAM 等場所互動期間的體驗是必要的[6]。
虛擬環游相關技術會為未來文化遺址展示與傳播實踐提供新方式。無論是發展趨勢,還是觀眾需求,博物館與虛擬環游相結合是必然結果,博物館虛擬環游也正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因此,訪問國內地方性博物館官網、公眾號平臺,搜集20 例現有博物館虛擬環游案例,從多個維度進行現狀分析,如表1。

表 1 20 例現有博物館虛擬環游案例分析
通過體驗,從展覽體量、應用技術、內容展示方式、導航方式、背景音樂以及社交互動六個維度進行了案例分析。其中5 例制作了整個場館的虛擬環游,15 例只聚焦于單個展廳。16 個的虛擬展廳運用了全景拍攝的技術來實現場景還原,4 個運用了3D 技術搭建了三維展廳。在文化遺產內容展示方式中,70%的展覽中使用了文字與圖片結合的形式展示文物內容,20%采用的視頻的形式展示,10%運用三維模型,全方位還原了展品樣貌。在導航方式上,除了2 項展覽沒有導航,剩余18 項全都使用了場景選擇作為導航方式,其中12項制作了小地圖。55%的虛擬環游展搭配了背景音樂,增加了參觀者的聽覺體驗。只有20%的展覽具有社交互動的功能,主要形式為點贊、分享與留言評論。
1.內容展示方式較為簡單
現有虛擬博物館中,主要以文字結合圖片的方式展示文化遺產內容,繁瑣的文字令用戶難以閱讀,圖片展示只是單一角度。
2.方位感知模糊
方位信息模糊是現有虛擬博物館的“通病”,部分場館缺少小地圖,即場館平面圖配合瀏覽點位的顯示,簡單的場景切換導致觀眾極易迷失方向。
無錫市鴻山遺址博物館是以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地區吳越文化為主題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73 件,藏品豐富、器型眾多、系列完整,時代性和地域性強烈,全面展示了吳越地區高超卓越的青瓷制造技藝、玉器微雕工藝,反映了當時的墓葬等級制度和禮樂制度[7],是吳越地區燦爛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對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歷史、玉器工藝史、音樂史、青瓷起源等研究課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8]。
1.界面設計
界面是觀眾的觀看體驗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為營造具有沉浸感的博物館場景,將工具欄至于頁面底部,設置圓弧形,配以深藍底色,不會引起觀眾視覺中心的偏移,工具欄兩邊分列交互功能按鍵,中間為重要場景選擇。頁面中心設置亮藍色下一場景切換按鍵,鼠標經過時會變換顏色,提示用戶是否選中。展品詳情為彈窗形式,同樣以深藍色作為背景,突顯文物圖片與介紹信息的同時符合博物館環境氛圍(圖1)。

圖1 無錫鴻山遺址虛擬博物館效果呈現(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導航設計
通過用戶調研,導航設計在虛擬博物館在至關重要,多數體驗者認為導航模糊是現有虛擬博物館中存在的重大缺點。將平面圖與書畫卷軸結合,放大置于頁面中央,通過小地圖功能按鍵開啟/關閉。小地圖中對觀眾可達到的每一位置進行逐一標記,其中藍色標記為未訪問位置,紅色標記為已訪問位置,觀眾不會在瀏覽過程中糾結某些點位是否已經參觀。每一位置都可以直接跳轉,無需按照順序進行瀏覽,鼠標經過位置標記會出現場景預覽圖。根據場景視角的旋轉,位置標記上的淺藍色雷達會隨之轉動,觀眾在參觀過程中不會丟失方向感。
3.操作引導
操作引導是目前虛擬博物館中缺失的功能,好的引導頁面可以讓用戶更快地了解到他們需要的信息在哪里,并使他們更輕松地使用到復雜的系統。體驗虛擬博物館之前對觀眾操作行為進行引導,可以減少觀眾認知的模糊,縮短觀眾探索試錯的過程,提高觀眾的操作流暢程度。
4.展品展示方式
單一的展品展示方式也經常被用戶詬病,圖文結合形式必不可少但不足以吸引觀眾長時間觀賞,將重要展品盤蛇玲瓏球進行三維建模,將其置于虛擬博物館中,觀眾可以拖動三維模型進行多角度觀賞。除了基本的文物基本信息,將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包括所屬時代社會發展情況(圖2),文物的制作工藝以及使用場景等,通過文字與視頻的方式融入虛擬觀賞過程,觀眾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文化遺產信息的獲取,豐富文化知識認知,吸收文化精神傳導。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必然導致展品展示方式的豐富性,加速文化遺產傳播。

圖2 無錫鴻山遺址虛擬博物館介紹彈窗(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虛擬博物館發展的進程,不僅需要相關研究者與設計師致力其中,更需要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本文分析現有虛擬博物館案例20 例,總結其中用戶體驗設計的不足,提取用戶痛點與機會點,以無錫鴻山虛擬博物館為例,從導航信息、展品展示方式以及文化內容等方面進行用戶體驗優化,設計具有良好用戶體驗的虛擬博物館。將用戶體驗設計融入文化遺產數字化,滿足用戶對于文化的需求,讓用戶融入特定的文化場景,才能更好地留住文化根脈。然而,虛擬博物館參觀后的體驗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如游客與展品之間的情感聯系還需進一步提升以及如何才能進一步提升系統帶給用戶的新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