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_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華大學時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相銜接,“大先生”不僅充分表達了對教師的尊重,更是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下,“大先生”已作為教師教育的重要目標,也同樣適用于小學教師。小學之“小”只在于學校規模小、學生年齡小、教育事件小,但并不意味著作用小、意義小、地位小。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學生的知識獲得、能力習得、素養形成等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學教師要從大處著眼,要以小見大、以小成大,小學教師也要做新時代的“大先生”。
在中國,人們對教師的職業有多種稱謂,在我看來,其中“先生”一詞最為貼切。《禮記·曲禮》有云:“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老師,對老師要恭敬。“大先生”是對“先生”的升華,是對德高望重者的尊稱,這里的“大”指超出一般人的品質,只有人格、品德、學業上能為人表率者才能被稱為“大先生”。
“大先生”要有崇高的理想。大先生將“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不為個人的小追求,而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使命,是一種大擔當。陶行知是大先生,“生為一件大事來”,他的大事,不僅僅是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更是改造社會、改造中國的偉大抱負。于漪是大先生,她認為:“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小學教師每天忙碌于各種小事之中,如管理學生站隊、坐姿、書寫、衛生等,被日常瑣事所禁錮、所限制,要是沒有崇高的理想作為自己前進的方向,往往容易淡忘當教師的“初心”。小學教師同樣也要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情懷,也要有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小事中成就自己的大理想。
“大先生”要有深厚的學識。大先生應是智者,“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真正的大先生應博覽群書、貫通古今,一切知識懂一點,一點知識懂一切。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光亮,要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小學教師雖然很多時候只給學生“一滴水”,但是為保證這一滴水的“凈度、純度、營養度”,小學教師要遨游于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擁有大學問。小學課堂中,我們要做“有根源”的教學,要注重挖掘知識的來龍去脈,追溯知識的本源,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理解為什么,而這就需要教師深厚的學識作為根基,因此,小學教師也要擁有大學問。
“大先生”要有扎實的功力。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大先生的基本素質。對于小學課堂而言,學生、教師和學習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大先生的課堂教學要基于課標、高于課標,對教材的講學不拘泥于教材而應高于教材。大先生的課堂都是以學習本質的把握和學生學情的分析為基礎,如語文教師要讀《說文解字》,即使有的字不常用也要認識,這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研讀了《說文解字》,識字教學、寫字教學就有根了。“深挖學科本質+精準把握學情”是大先生必備的課堂教學功力。
從“先生”成長為“大先生”是一個修為的過程。小學教師要成長為大先生:
要眼中有人。每個人都有童年,但成人對自己童年的記憶卻是“碎片化、抽象化”的,兒童于成人而言,其實是一個陌生的存在。小學教師要想成為大先生,首先眼中要有兒童,要研究兒童,要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進行教育教學。兒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規律性和不可逆性,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兒童的生物性基礎、天賦、天性,提供與之順應的教育,而不是肆意地超越。教師要給予兒童足夠的休息時間、娛樂時間和游戲時間,要讓兒童有相對自由的選擇,有人格尊嚴。葉瀾說:“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生命自覺”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在可能的世界里選擇和創造,時時看自己的選擇,時時有自己的創造。
要敢為人先。陶行知說,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就是創造的教育家。破舊立新是所有教育家的共有特質,作為小學教師,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勇于創造,敢于革新,才能有突破和貢獻,才能成為教育家,才能修煉為大先生。隨著課程目標由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向,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的方式方法都要有巨大的改變,小學教師也要做“大單元”設計,也要做跨學科主題學習,也要帶領學生進行項目研究,小學教師要想成為課改的“弄潮兒”,就要吸收新思想、踐行新理念,要敢為人先。
要終身學習。大先生往往都有自己系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這些思想理念都是基于豐富的教學經驗提煉、提升出來的。不少教師有著豐富的經驗,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總結出系統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一線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學思想?如何總結自己的經驗?如何提煉升華?需要專業的閱讀,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理論的學習。要想成為大先生,保持終身學習是必備的條件。理論學習、專業閱讀不是簡單地、抽象地記憶某個概念或結論,而是要走進原著,閱讀經典,理解某一重要思想(概念、論斷)的最初語境、原生土壤和時代背景,使抽象的、看起來不易理解的、空泛的概念與論斷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總之,大先生的養成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長期堅守在教育第一線,腳踏實地、躬耕實踐、勤于研究,才可能成長為教育家、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