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昊,楊培昌,孫正新,李光祥,李梅蓉,高 峰,陶 鑫,楊必乾,蘇 勇
(1.云南省楚雄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楚雄 675000;2.云南省楚雄州農業農村局,云南楚雄 675000;3.云南省楚雄州畜牧科技推廣站,云南楚雄 675000;4.楚雄州武定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楚雄 675000)
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楚雄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北,是云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自古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楚雄州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市相望,是省會昆明市西出滇西7 州市及緬甸的必經之地,故有“迤西咽喉”之稱[1]。畜牧業養殖和便捷的交通物流,使楚雄州具備了發展現代畜牧產業的基礎。在加快發展環境友好型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過程中,楚雄州通過高效執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推動糞污資源化利用,不斷牢固樹立動物防疫主體責任意識,實現了畜牧業、生態、健康有機結合,形成了現代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為楚雄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2]。
近年來,楚雄州畜牧業蓬勃發展,正處于家庭散戶向合作社、規模化轉型的發展階段,養殖業在農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漸由家庭副業向主業轉變。國內外很多農業補貼政策典型案例表明,助農范圍廣、惠農政策強、涉農保障全的補貼政策對于地方產業的發展可以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楚雄州將肉牛產業發展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農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大力發展肉牛產業發展“5+”模式(即:政府+保險+銀行+龍頭企業+農戶),通過出臺一系列支持肉牛產業發展的政策舉措,由地方黨委、政府統籌牽線搭臺,各方行業主體聯動,利益共享、共擔風險,有效解決了養殖場戶啟動資金少和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提高了養殖戶的養殖積極性,扎實推動了全州肉牛產業發展。
肉牛產業歷來是楚雄州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同時楚雄州還具有滇中牛等地方特色遺傳資源,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牛肉的需求不斷增加,肉牛產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楚雄州逐漸開展了以引進品種西門塔爾、安格斯、短角、云嶺牛為父本,應用人工授精等技術改良本地牛的工作,為全州現代化高原特色肉牛產業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全州肉牛凍精改良(人工授精)技術適應了市場經濟和肉牛產業發展的需求,牛凍精改良數量從最初的2000 多劑增加到了2022 年15萬多劑,增加近75 倍,市場服務主體整體完成了社會化服務轉型,肉牛凍改技術已完全覆蓋全州10 縣市,相關配套技術的推廣示范完善,有效提高了牛群質量和數量,增加了肉牛良種的覆蓋面,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帶動了邊遠地區、高寒山區的經濟發展。全州累計示范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標準化肉牛養殖示范場12 個,其中國家級3 個,省級9 個,全州建成出欄10 頭以上規模牛場2600 多個。以楚雄本地畜種資源優勢為依托,圍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種草養牛經濟帶。一是在交通發達地區建設養牛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肉牛產業開發帶,主推西門塔爾、安格斯、短角等經典肉牛品種;二是在山區、半山區、滇中牛主產區建設以生產雜交肉牛為主的產業開發帶,做好云嶺牛擴繁推廣和滇中牛保種擴繁工作。
通過合理開發利用楚雄州肉牛產業發展基礎,不斷整合政策措施和資源,持續優化市場、金融和養殖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為抓手,建設現代肉牛產業,發展牛肉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調整優化楚雄州畜牧業發展結構,對于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社會和諧穩定等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楚雄州先后出臺系列加快草食畜產業發展的規劃和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州肉牛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草食畜產業基本實現了種草養畜、草畜平衡、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據統計,2022 年全州牛存欄70.34 萬頭,出欄24.68 萬頭,牛肉產量3.36 萬t,牛奶產量0.2 萬t,較2018年存欄、出欄、肉產量、產奶量分別增加14.02%、18.53%、18.2%、19.21%,年均增長率分別達3.33%、4.34%、4.27%、112.03%(表1)。

表1 楚雄州2018—2022 年牛存出欄情況
全州肉牛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優化,配套服務水平和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根據“云南省統計調查畜牧業數據”、“年度免疫統計調查數據”、“養殖場直聯直報系統”等統計數據,2022 年全州累計出欄肉牛24.67 萬頭,全州養殖場、散養戶共有153698 戶,分別較上年增加5.99%和減少5.33%(表2)。2600 個規模養殖場共出欄57708 萬頭,占出欄總數的23.38%(其中:41 個大型規模養殖場出欄11132 頭,占比4.51%,2559 個中型養殖場出欄4.65 萬頭,占比18.87%),各類家庭農場、散養戶151098 場(戶)出欄189073 頭,占比76.62%。具體到養殖結構來分析,全州家庭農場、散養戶數量雖較上年有所降低,但出欄量達到18.9 萬頭,增幅達6.52%,中小型養殖場數量和出欄量分別增加22.26%和8.51%,大型養殖場數量增幅達41.38%。

表2 楚雄州牛產業群體結構分布情況
多年來,楚雄州建立了完善的肉牛凍精改良體系,建立了以州畜牧科技推廣站為中繼站,指導輻射帶動全州200 多個改良站點的肉牛良繁體系,良種覆蓋率不斷提高,為發展肉牛產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楚雄州通過持續強化和完善各級動物疫病防控、獸醫實驗室等隊伍、設施和能力建設,有效提高了預警監測能力,為做好動物疫病防控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不斷健全州縣鄉村四級動物防疫網絡建設,有效控制了地方動物疫病的發生,保障了公共衛生安全。
楚雄州把肉牛產業發展作為促農增收的重要抓手,依托肉牛產業發展基礎,以極高的政治站位謀劃實施了一系列促肉牛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加強金融支持力度,強化科技支撐,圍繞產業選擇、產業主體培訓、產業技術服務、產業資金籌措、產業組織方式、產業產銷對接、產業利益聯接等發展要素為出發,形成了一整套支撐肉牛產業發展的支持體系。
(1)“政府”。由地方黨委政府全面統籌推進肉牛產業發展工作,州、縣、鄉各級均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負責的肉牛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出臺《加快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金融支持肉牛肉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加快肉牛產業發展措施》《肉牛產業發展考核辦法》等政策性文件,明確了工作目標、發展模式、工作措施和考核辦法。
(2)“保險+銀行”。由保險和銀行部門全程參與,堅持銀行貸款降檻降息開道和保險兜底保證護航,解決了養殖農戶“啟動資金來源”和銀行信貸產品“門檻高、放貸難”等問題。有力破解了群眾啟動資金保障難題,撬動社會及銀行資本參與產業發展,通過政府統籌,開展保費補貼、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支持,積極探索推出鄉村振興金牛貸、“活牛變活錢”信貸產品和即保即貸、保險質押增信等金融保險產品。重點對全州年收入在萬元以下、有養牛意愿和養牛條件的困難群眾,逐戶動員因戶施策,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風險共擔機制,防范和化解了經營風險。
(3)“龍頭企業+農戶”。即“龍頭企業+牛超市+農戶”,通過統籌項目資金扶持力度,以區域肉牛龍頭企業為依托,打造集“選牛、買牛、貸款、保險、簽訂收購協議”等業務辦理為一體的“牛超市”,通過外引或本地自繁等途徑,向當地養殖農戶提供優良種畜,重點協調保險、貸款等部門提供駐場一站式服務,農戶當天即可辦理全套手續,通過構建簡便快捷安全的肉牛購銷體系和渠道,重點解決了牛的來源、種質防疫安全和“怎樣把活牛變現錢”等問題。
具體到養殖實踐中,又可分為4 種典型模式:
(1)“金融+保險+農戶”模式。以家庭為單位,通過財政補助保險、定額貸款貼息等措施鼓勵群眾養牛,讓有意愿養牛的農戶先養起來。
(2)“金融+保險+示范戶+示范村+示范鄉”模式。通過采取“整村授信”的方式,優先培育一批養牛示范村,重點培植萬頭以上存欄的示范鄉鎮、養牛示范村、5~10 頭以上存欄的示范戶。
(3)“平臺公司+企業+保險+金融+牛保健+牛學校”模式。依托轄區內的肉牛養殖龍頭企業,深化國有資本合作建立“牛超市”。充分發揮“牛保健”、“牛學校”作用,加強與云南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免費為牛農開展牛源選取、飼養管理、疫病防控、肉牛銷售等關鍵環節培訓和服務,消除農戶養牛后顧之憂。
(4)“合作社+農戶+企業代養(寄養)”模式。針對目前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多、留守老人多,農戶想養而養不好牛的實際問題,通過積極引導此類農戶購買肉牛,委托合作社或企業代養,出欄后按收益獲得分成,實現了群眾坐在家享受肉牛產業發展紅利。
養殖大戶和散戶同合作社簽訂養殖合作協議,規模企業將能繁母牛以租賃形式發放到養殖戶群體中,通過簽訂“借母還犢”協議,企業直接從當地農戶收購斷奶犢牛育肥,一方面縮短了規模企業母牛養殖成本、資金周轉時間和養殖周期,解決了資金周轉和犢牛來源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減少了外來動物疫病的傳播風險,同時提升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料水平,實現了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就地轉移,使企業和散戶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減少了規模企業的投入成本,同時提升了養殖群眾的收入水平,進一步鞏固了脫貧致富成果。
通過調研武定縣肉牛產業發展情況,到2022年全縣共有2.4 萬農戶從事肉牛養殖,占全縣農村戶籍人口總數的37.8%,其中脫貧人口和監測戶1.4 萬戶,占肉牛養殖戶總數的57.8%,肉牛總存欄量增加到6.98 萬頭,全縣年出欄肉牛3 萬多頭,肉牛產業提質增量實施效果顯著。
在保險方面,實施階梯保險,保費在150 至600 元間設4 檔,費率按3%執行,保額在5000到20000 元間設定4 個等次,凡在國投公司牛超市購牛或合作社社員購牛均享受50%的保費補貼,另外50%由農戶和掛包干部共同承擔,增強貸款的可得性,并有效降低牛農養殖風險。
在貸款方面,除小額信貸、創業貸款等按有關規定執行外,其他肉牛貸款均享受政府貼息,特別針對人均純收入在萬元以下、且征信有瑕疵或貸款周期內超過65 周歲的農戶,由財政設立風險補償金,實施“肉牛活體貸”,銀行通過“風險補償金+活體抵押+保險”和合作社貸款方式,將貸款額度擴大至80%,農戶使用本金的購牛成本可降低70%~80%,牛農花20%~30%的錢,就可通過肉牛活體抵押貸款將牛牽回家,有效解決了低收入群體啟動資金少、貸款額度小、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通過回訪武定縣獅山鎮當地養牛農戶計算養牛成本,養牛成本主要有購牛、飼料、人工、防疫保健、凍精改良、水電耗材等幾個方面,主要以飼料日常維持消耗為主,占總成本的70%~80%,頭均飼料成本約4000 元/ 年,綜合其他方面,頭均養殖成本約為5000 元/ 年,按照購買斷奶犢牛,30~36月齡出欄計算,養殖成本約為1 萬~1.25 萬元/頭。
以35 元/kg 活牛價計算售牛收入,750kg 左右的售牛收入約2.6 萬元/ 頭,綜合計算養殖收益。按照“養殖收益=售牛收入-養殖成本-購牛成本”計算,購買斷奶犢牛情況下育肥,養殖收益約為0.6~0.9 萬元,年均收益約為0.3~0.45萬元/ 年;在自繁自養條件下育肥,可省去購買犢牛支出,養殖收益約為1.5 萬元,年均收益約為0.75 萬元/ 年;能繁母牛主要以繁育犢牛為主要收益,一般養殖到第2 年能繁育1 頭犢牛,每年按0.8 萬元/ 頭計為犢牛銷售收入,年收益約為0.3 萬元/頭左右。
堅持政策和市場“兩只手”精準對接,堅持黨建引領,帶動村級黨組織、合作社組織群眾養牛。選優配強“金融保險、疫病防治、飼草保障、畜圈規模化建設、糞污處理、研發創新”6支服務隊,成立肉牛行業黨委和相應的6 支服務隊黨支部,堅持專班服務、專業服務、支部服務,堅持群眾的需求在哪里,工作隊就跟進到哪里,持續著力破解群眾養牛成本高、“養牛貴”等問題。
針對“種、料、管、防、控”等重點環節,圍繞提高養殖場戶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建設、提高生產積極性性、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養殖收益等方面加大補貼扶持力度;以提高肉牛凍精改良站點建設、完善動物防疫能力建設、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等為抓手,根據產業發展各階段的不同,持續動態調整工作重點和補貼政策。
科學謀劃布局,打牢肉牛提質增量基礎,圍繞示范引領、龍頭帶動、品牌打造、良種繁育、草料保障、技術服務、市場建設等方面為抓手,不斷加強肉牛提質增量工作力度,打牢肉牛產業的發展基礎,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產業基礎、產業配套的調動作用,以數量促質量、配套、融合,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
加快政策落地,加大產業發展投入,不斷優化項目政策和資金的統籌整合力度,持續擴大民間資本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帶動、科技支撐、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原則,引進有實力的經營主體,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聯合發展路子,以項目扶持和示范點創建為抓手,持續增加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健全保障機制,強化獸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畜牧獸醫隊伍專業化水平,提高各級獸醫實驗室檢測水平,加大全州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能力建設,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和畜牧業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
楚雄州全力謀劃實施“政府+保險公司+銀行+龍頭企業+農戶”的“5+”產業發展模式。把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促農增收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通過依托肉牛產業發展基礎和工作實際,抓產業發展重點,抓好產業主體培育,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以黨建引領為旗幟,大力推進“5+”產業發展模式實施,不斷加強金融、保險和民間投資的支持力度,強化科技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肉牛產業發展體系,全面推進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具的有效銜接[3]。
“5+”產業發展模式,一方面,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和放貸門檻,提升了保險行業的業務數量和保費收入,重點解決了養牛農戶“錢從哪里來”、“牛從哪里來”的關鍵問題。由政府統籌牽線搭臺,圍繞貸前、貸中、貸后各環節各關鍵流程加強了對金融保險養殖政策的宣傳、管控力度,確保風險可控,讓廣大農戶有章可循,提升了農戶的還款意識,確保了信貸資金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產業扶貧和抗市場風險能力。通過合理整合統籌各類產業發展和財政資金建立“項目風險資金”,提高了銀行的貸款額度和放貸率,讓貸款利率在合理區間內小幅波動,使養殖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養殖主體貸款意愿和貸款數額增加,促進全州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并通過集體分紅、示范帶動、技術培訓等形式,持續鞏固肉牛產業發展同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