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娜,蔣欽楊
(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4)
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動物科學專業于2019 年入選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都倚蟓h境衛生與牧場設計》是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于2022 年獲得廣西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支持,2023年獲得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的支持。在課程建設中,課程負責人及教學團隊成員通過挖掘和梳理《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并在課程教學中有機穿插與應用,創新改革教學方法及組織特色教學環節,為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及動物科學學科相關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及教學經驗。
廣西農業大學的動物科學(畜牧學)創建于1938 年7月,1997 年廣西農業大學與原廣西大學合并組建新廣西大學,畜牧獸醫系撤系建院成立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都倚蟓h境衛生學》課程是廣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自1997 年建院成立以來的動物科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2019 年,為充分體現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家畜環境衛生學的基礎知識,還要掌握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相關的基本技能,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將該課程的名稱由《家畜環境衛生學》更名為《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2020 年至今,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內重點農業院?!都倚蟓h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最新成果,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方式進行改革創新。近兩年,該課程獲得廣西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和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的支持,目前正處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當中,教學團隊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較快,深挖了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學內容,創新了改革教學方法及組織特色教學環節,各項教改工作有序開展進行,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主要研究環境因素對家畜作用和影響的基本規律,并依據這些規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護和改造環境技術的措施的一門學科[1]。課程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本課程學習讓學生了解畜禽環境的社會和生態意義,結合畜禽健康生產和智能高效養殖、畜產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動物福利等發展需求,客觀看待畜禽養殖工藝的更替,分析畜禽養殖存在的內外環境問題以及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并掌握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相關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創新和解決生產實際的能力[2]。課程通過畜牧生產中環境問題案例分析,將本課程理論和技術與其他課程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同時課程還融入廣西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戰略,培養學生思辨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專業自信和專業自豪感。
進入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2020 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農林院校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3]。我國高等農業教育承擔了新農科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著力培養一大批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因此,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大學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培養一大批“寬博知識、寬精技能、寬厚素質”“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來”新型農科人才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在培養學生上述能力的過程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戰略舉措。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4]。
大學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專業課融入思政的學習對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思政教學中遇到的思政內容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專業課程思政元素還有待進一步挖掘等主要問題,課程教學團隊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內容,在新農科背景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文化與精神、愛國情懷等融入專業課程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意識,勤于思考,善于鉆研,團結協作,富有探索及創新精神,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成為德才兼備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這不僅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以及增強專業自信心等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對學生培養弘農愛國的大國情懷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與意義[5]。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只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讓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相互映射、融合、擴散,既凸顯知識性、又彰顯價值性,才能達到增強志氣、骨氣、底氣的育人效果。教師在備課時,認真梳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尋找專業知識與德育知識的結合點。由課程負責人帶領教學團隊成員在《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固有教學資源上,充分挖掘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完善教學內容、課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學案例及相應教學參考資料(故事、文字、照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并認真修訂體現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大綱及教案等教學文件。課程思政內容注重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厚植愛國主義、知農愛農情懷,錘煉強農興農本領,還要融入廣西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戰略,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和專業自豪感。
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以下是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梳理。
在緒論的講授過程中,闡述控制環境是發展現代化畜牧業的重要措施的時候,引入我國偉大的畜牧學專家許振英先生曾說過的“畜牧生產成敗的關鍵是投入/ 產出比,取決于遺傳因素和環境條件。”名言,并引入許振英先生“拳拳愛國心,切切報國行,即愛國之情形成于幼年,報國之道則貫穿于終生”生平事跡,以此激勵學生向杰出愛國科學家學習,熱愛祖國,熱愛本專業,樹立行業自信,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教學團隊教師根據該綱要提出的具體要求,結合《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課程相關知識點,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發展理念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的重要論述與授課內容有機融合,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切實增強學生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例如在緒論中講到,目前《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有牧場建設和畜產公害的治理,同時通過介紹“科技賦能豬牛肥,生態養殖山水美,廣西畜牧業綠色發展創佳績”典型案例,包括廣西首家完成供港澳活豬自營出口的養殖企業——廣西農墾永新畜牧集團有限公司良圻原種豬場建有高標準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將病死畜禽轉化成有機肥,豬場附近配套污水處理廠將達標排放的有機肥水用于噴灌甘蔗,變廢為寶,實現綜合利用,形成生態種養循環模式;2022 年廣西創建的77 家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成為引領廣西畜禽養殖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廣西在全國率先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和臺賬管理,率先建立起畜禽糞肥還田利用激勵機制,率先推廣畜禽現代生態養殖模式,推廣“微生物+生態欄舍”養殖新技術新工藝等。通過案例介紹,讓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增強學生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和自豪感,能深刻認識到以綠色理念推動畜牧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講授畜牧場規劃實例時,引入介紹2019 年11月由教育部動物生產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華中農業大學承辦的“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在技能大賽榮獲“生態畜牧場規劃設計”單項一等獎的參賽作品,介紹乳肉兼用生態牛場的設計理念、特色,以此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努力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激勵同學們在今后的實踐中發揚“工匠”精神,更好地深入一線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引入介紹被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評價為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首創的“集群式樓房智能化豬場”,該公司是全國智能設施化養豬的典范,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了豬場重大生物安全、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成為全國第一批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同時介紹廣西石埠乳業在崇左市扶綏縣建立廣西石埠乳業生態觀光牧場,它是廣西唯一一家國家級生態觀光牧場,也是長江以南最大的萬頭奶牛養殖基地,該牧場以打造智慧農業多產業鏈布局為出發點,實施奶??萍拣B殖,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智慧化、數字化農業優勢顯著;該牧場建設以“十大亮點”引領乳業人先鋒,開創了南方地區全新的奶牛養殖模式,實現了“一流的奶牛舒適度、一流的產奶量和一流的生態循環經濟”。因此,課程思政融入廣西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戰略,獨具廣西地方特色,培養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意識,大大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
在講授“光環境”章節過程中,闡述生物節律的定義,引入介紹生物節律與諾貝爾獎。2017年諾貝爾生物與醫學獎的獲獎者是來自美國的Jeffrey C.Hall,Michael Rosbash 和Michael W Young 三位科學家,他們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而獲獎[6]。在講授“空氣環境”章節二氧化碳的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引入介紹20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熱點前沿科研成果。20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項被授予科學家Syukuro Manabe、Klaus Hasselmann 和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們“對理解復雜物理系統的開創性貢獻”[7]。目前,全球變暖正處于風口浪尖,而Syukuro Manabe 早在50 多年前就精準地預見了全球變暖,他是第一個基于物理定律證明二氧化碳會影響氣候的人[8]。20 世紀70 年代,Klaus Hasselmann[8]進一步構建了天氣與氣候相結合的模型,表明了無論天氣多么變化莫測都無法撼動氣候系統的大趨勢,此外,他還在氣候系統中找到辨別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在氣候中留下印記的特定信號和指紋的方法,該方法已經被用來證明大氣溫度的升高是由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上述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嚴格、細致、投入、持之以恒勇攀科學技術高峰的精神值得每一個學生去學習。因此,引入世界頂級科學家熱點前沿科研成果激發學生學術志趣,點燃學生科研熱情。
畜禽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已成為我國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目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有關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2022 年10月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 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通過在課堂上介紹上述我國目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有關法律法規,培養學生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期望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遵守并執行本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來開展畜牧生產方面的各項工作,提高運用法律法規維護權利、化解矛盾糾紛的意識和能力,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第一章 “家畜環境的基本概念”的講授過程中,在闡述家畜適應的定義與機理中加入介紹具有適應性強、耐熱、耐粗飼特征的廣西優良地方家畜品種。例如:①巴馬香豬原產于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內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的巴馬,是被列入國家級地方品種遺傳資源名錄的品種之一。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加上巴馬當地的社會民俗習慣,經濟發展緩慢等特殊條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豬種巴馬香豬。巴馬香豬兩頭黑、中間白、體型小、骨細腳矮、肉味鮮甘香,素有山珍果子貍之美稱,且繁殖性能好,性成熟早,遺傳性能穩定,其適應性強,耐熱,耐粗飼料,抗病能力強。②潿洲黃牛于2012 年8月獲得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主要分布在廣西北海市的潿洲島和斜陽島,經過島上多年風土馴化,適應南方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具有體型飽滿、耐熱、耐粗飼,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的特點。③馬山黑山羊:廣西馬山縣,崇山峻嶺深處的懸崖峭壁上有一群戶外極限懸崖攀登專家——黑山羊。它們常年在外,上下于陡崖之間,每天進行戶外攀巖的“魔鬼訓練”,卻有著一身極其鮮嫩的羊肉。馬山黑山羊四肢健壯、善攀爬,適應廣西山地。此外,介紹《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 年版)》,該名錄收錄了畜禽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入品種及配套系948 個。讓學生清楚知曉我國的畜禽地方品種都是寶貴的資源,在適應性、耐熱性、耐寒性、抗逆性、耐粗飼、產品品質等方面表現突出,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是物資來源和戰略儲備,在利用中保護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行為與環境”章節,講授動物福利的行為學基礎中,闡述“習得性無奈”基礎知識的時候,引入介紹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1967 年利用狗來做的經典的“習得性無助”實驗,即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竟然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9]。心理學上把這種多次遭遇失敗以后,表現出來的懷疑、否定、沮喪的態度和遇到挫折就退縮、放棄的現象稱為“習得無助”[9]。以此告誡學生千萬不能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希望學生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能夠學會客觀理智查找原因,解決問題,突破困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突破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由生硬嵌入到不著痕跡融入發展的痛點,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方法由灌輸說教向隱性滲透的轉型,積極組織特色教學環節。變灌輸為啟發引導,采取科教融合、案例式教學、任務驅動、互動、討論及匯報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讓情理貫通、學理兼備,不斷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激發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提升并保障每位學生在每個環節的參與度,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及團隊協作等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政教育。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地與知識點有機融合,達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目的。以下是特色教學環節組織情況。
課程負責人先后主持2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 項省部級項目,發表論文60 余篇,獲得2021 年度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及2022 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特別注重把個人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比如在講授畜牧生產中的污染控制章節中的糞便無害化處理和利用方法的內容時,課程負責人引入介紹本人主持完成的廣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鴕鳥高效繁育和生態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中研發出的1 套綜合利用鴕鳥糞便、養殖廢棄物等養殖蚯蚓的技術體系。課程負責人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廣西山羊良種繁育及生態養殖技術集成應用”及教學團隊成員參與的“牛羊現代生態養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均獲得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產業創新類)。這些獎項構建了全新的南方牛羊現代生態養殖模式,并在生產中廣泛推廣應用,推動了牛羊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獎項成果與畜牧場規劃等授課內容進行了有機融合。此外,教學團隊還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等高階認知學習實踐活動,踐行知行統一,提升創新和實踐能力。
比如在講授畜舍環境的改善與控制章節中,引入介紹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中國第一家大規模的集群式樓房智能化豬場,其特點是高土地資源節省、高生物安全保障、高標準環境保護、高智能生產管理、高效率安全運營、高動物福利。
近兩年已經順利開展了動科2019 級和動科2020 級的學生以分組上教室講臺講授PPT 的方式進行與課程相關的熱點主題的資料查詢、討論及匯報。熱點主題包括智慧牧場、飼料的生物性污染及防控、畜舍防暑降溫等。讓學生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成長過程,有助于培養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學習內動力。
課后設置一些開放性和啟發性的章節作業題目,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地結合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建設,從課堂教學拓展到學生課后的自學中。如第一章布置作業“廣西具有哪些優良地方家禽品種?并請舉例說明其特點”。(結合課程中動物的馴化與適應,廣西具有適應性強、抗病力強、肉質好等特征的優良地方家禽品種如廣西三黃雞);第十章布置“我們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有哪些?”等等。
每章節課后上傳與課程章節知識點密切相關的科技前沿論文,引導學生拓展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比如第二章溫熱環境中第一節體溫與畜體熱調節,有一個知識點是家畜體溫的概念及其測量,教師首先按教材中所述講解到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已把直腸溫度直接稱做家畜的體溫,其測量是將溫度計的感溫頭插入肛門一定深度進行測定[1],此外,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介紹目前畜禽養殖行業采用的體溫監測技術及其發展,并指出體外檢測非接觸式紅外熱成像自動測溫技術具備快速、高效、無應激等特點,將會是未來畜禽養殖體溫監測研究熱點,并且在課后及時上傳與家畜體溫測量技術的相關科技前沿論文到課程學習班級QQ 群,比如一篇介紹一種適用于非接觸式牛體溫測量的紅外熱成像傳感器融合結構的文獻[10],一篇“畜禽體溫自動監測技術及應用研究進展”文獻[11]等。
結合家畜環境衛生學教學實習的實踐教學,學生通過到畜牧場現場調查實習,更好地理解家畜環境衛生學基礎理論,掌握家畜環境測試技術,進而對畜舍環境狀況作出正確評價,學會繪制畜牧場總平面規劃圖和功能畜舍的平面圖等,掌握畜牧場設計的方法思想。
通過在《家畜環境衛生與牧場設計》授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增強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意識,更容易入心,并結合學生真實反饋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和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意識到,每一個農科人要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念,志存高遠、胸懷天下,牢記強農興農使命,勇擔科技強農興農重任,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到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中。課程思政春風化雨,鑄魂育人潤物無聲,每個農科大學生都是我國“三農”事業的接班人,思政教學激發學生的思想火花碰撞和深刻情感體驗,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