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飛, 劉曉云, 劉 洋
(武漢科技大學a.機械自動化學院;b.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武漢 430081)
近年來,高校食品安全事件、火災、交通事故等各類突發事件頻發。如何高效處置高校面臨的突發事件,不僅關系到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也關系到高校與社會的穩定發展。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作為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者亟待改進和加強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務。因此,分析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構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對于提高高校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目前,一些專家學者針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開展了研究,取得了較多研究成果。許碩等[1]針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難以量化評估的問題,建立了基于灰色網絡分析法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模型;葛悅等[2]建立了適用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灰色層次分析評價模型;王薇等[3]構建了基于BP神經網絡的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許碩等[4]提出了基于D數偏好關系改進層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方法;孫康等[5]構建了客觀賦權的熵權法和主成分投影的校園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組合優化模型;劉洋等[6]引入非對稱貼近度判別準則,建立了基于物元可拓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改進模型。
綜上所述,以上專家學者采用不同的理論方法或研究視角,對各類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開展了研究,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鑒。高校突發事件的突發性、不確定性等特征決定了高校應急管理工作是一個動態過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應兼顧動態性和能力性兩個方面。然而,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的指標確定方面,以往研究大多從靜態視角選取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側重于關注高校原有的應急管理能力,未考慮高校自身資源調配的動態性與改變原有應急管理能力的能力性,忽視了對其本質特征的探討。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方面,傳統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偏向于靜態,最終得到靜態的評價結果,且不能有效反映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趨勢變化,缺少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狀態的動態預測。
1994 年,Teece等[7]在《企業動態能力介紹》首次概括了動態能力的概念,將其定義為整合重構資源的能力。1997 年,Teece D 等學者將動態能力進一步闡述為企業獲取、整合和利用資源以應對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近年來,動態能力理論逐漸形成和發展,該理論綜合考慮了研究對象的動態性與能力性,與研究對象的自身特征和實際情況更為吻合,被廣泛應用到跨國企業經營績效[8]、企業競爭優勢[9]、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10]、產學研協同創新知識轉移[11]、工科專業競爭優勢[12]、企業應急動態能力評價[13]等研究領域,這證明動態能力理論具有較好的適用性。薛鐳等[14]從動態能力的視角界定了高校突發事件應急動態能力的概念,初步構建了高校突發事件應急動態能力的維度結構模型,但未進一步探索高校突發事件應急動態能力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在此研究基礎上,基于動態能力理論,構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動態模糊理論,構建動態預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趨勢的評價模型。
根據動態能力理論,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概念定義為高校管理者從動態環境中統籌調配內部和外部資源,不斷調適、整合和重構其應急管理能力,以防止突發事件發生或有效應對突發事件。與常規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相比,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注重強調高校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進行再配置資源的能力和高校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而改進相應管理方式的能力,既考慮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動態性,又考慮改變應急管理能力特性,契合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具有動態和能力的雙重特性,突破了靜態化的分析范式,更加符合高校突發事件的突發性特征和高校快速決策與應急處置突發事件的特點。
目前,動態能力理論受到了較大關注,不少學者對動態能力進行了多重維度的解構,但針對動態能力的構成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存在著不同維度的要素劃分方式。王曉紅等[15]定義動態能力為感知、掌握和重構3 種能力;安景文等[13]把動態能力劃分為感知、整合、重構和學習4 種能力;Wu[16]將動態能力歸納為整合、重構和學習3 種能力;肖鵬等[17]把動態能力分為協調整合、資源重構和組織學習3 種能力;熊勝緒等[18]視動態能力為感知識別、整合資源和組織變革3 種能力;Teece[19]提出動態能力包括機會感知與塑造、機會把握和組織資源再配置3 種能力;張強等[20]從認知層面將動態能力解分為機會感知、探索和開發3 種能力,在行為層面上分為資源拼湊、編排和重構3 種能力。
在常規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維度劃分方面,楊斌等[21]從應急管理是一個時間序列過程的角度出發,將應急管理能力分為事前預防與準備能力、事中應急處置能力和事后恢復能力3 個維度;劉偉等[22]將管理職能與能力要素的維度融入過程維度,將應急管理過程分為預防、應急處置、恢復建設和總結學習4 個過程;劉洋等[6]基于全生命周期過程,從制度管理、物質保障、精神保障、安全教育、事后改進5 個方面構建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常規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存在著不同的劃分方式,雖然與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在維度劃分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但相對于常規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而言,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更加注重高校如何通過重新配置資源來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如何使高校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高效應對突發事件。
總體而言,動態能力中的整合和重構兩個能力維度得到了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可。但由于高校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實踐中需要不斷學習吸收新的知識,創造和更新動態能力,進而獲取最新實踐經驗,優化應急管理策略,完善應急管理機制,提升校園治理效能,因此學習吸收能力維度不可或缺。同時,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關鍵在于預防,危險因子識別與風險評估是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基礎與前提,使得感知識別能力維度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分析,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置于動態能力理論框架下,可將其劃分為感知識別能力、整合規劃能力、組織重構能力和學習吸收能力,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劃分維度
(1)感知識別能力。感知識別能力是指高校評估內外環境中潛在危險因子的能力。高校要建立暢通高效的信息收集機制和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隱患排查長效機制,始終保持對內部和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性,感知可能出現的危險信息,及時識別外部環境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和高校內部存在的薄弱環節,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類別、時間、影響范圍等信息進行綜合評價,預測危險因子的發展趨勢,判斷對高校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以便采取應急防范措施化解風險。
(2)整合規劃能力。整合規劃能力是指高校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過程中整合資源和規劃決策的能力。在獲取突發事件征兆時或當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校須在有限的時間、環境等約束條件下,整合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資源,合理配置各方應急資源,協調相關部門應急行動,調動各方力量參與處理突發事件,并在第一時間掌握突發事件最新情況,快速啟動應急預案,確定應急處置對策,高效執行應急決策,控制、減輕或消除高校突發事件引起的不良后果。
(3)組織重構能力。組織重構能力是指高校進行組織變革和資源重構的能力。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校應系統梳理、全面總結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針對在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人員、設備、流程、技術等方面重新調整資源配置,優化組織結構和組織流程,修正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健全和完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提高應急資源再配置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內外部環境,構建更加適用于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組織模式,防止突發事件再次發生。
(4)學習吸收能力。學習吸收能力是指高校通過組織學習和吸收知識持續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高校所處環境的不確定性使突發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使得高校應急管理工作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發展的狀態,這要求高校要應用新的應急技術,學習其他高校的應急管理經驗,吸收內化為新的知識,剔除不適應組織發展的舊知識,通過在實踐中不斷調適,進而轉化為新的組織慣例,形成新的組織能力,增強高校適應性和安全性。
根據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劃分維度,從感知識別、整合規劃、組織重構、學習吸收4 種動態能力要素出發,構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劃分具有理論依據支撐,克服了傳統指標體系研究忽略動態性與能力性的局限,使得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加科學合理,所采取的應急管理措施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表1 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高校突發事件具有不確定性,使得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狀態呈現動態性。目前,傳統模糊理論方法獲得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狀態帶有靜態性,不足以衡量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的未來發展趨勢,評價結果只代表現在的狀態,不能反映未來發展的狀態。例如:假設兩所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均為無風險狀態,但無法進一步比較兩所高校哪個更好。然而,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高校存在保持安全穩定狀態和向危險狀態演化兩種可能性,若能預知兩所高校現在和未來兩種狀態,可以容易判斷出哪所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更高和校園更安全,對于向危險狀態演化的高校可主動提前采取應對方案。當前,動態模糊理論應用領域雖然較為廣泛,但針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的研究并不多見。
動態模糊理論是集動態變量、動態模糊集等多種模糊數學知識的綜合評價方法,適用于動態變化、不易量化的特征數據處理,這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動態特征相契合。因此,在保留傳統模糊評價方法優勢的基礎上,采用動態模糊理論,構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模型,預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發展趨勢。
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計算步驟包括建立評價指標集、確定動態評價結果集、計算評價指標動態權重集、建立動態模糊關系矩陣、計算動態隸屬度分布集合、歸一化確定動態隸屬度集等,如圖2 所示。

圖2 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計算步驟
(1)建立評價指標集。根據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指標集
式中:ui為第i個評價指標;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
(2)確定動態評價結果集。根據動態模糊理論知,任何變量x都可以用向量集x=表示,以此反映動態發展的趨勢。為體現評價結果動態特征,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集設為
式中:m為評價結果等級劃分數;表示評價結果的動態發展呈現下降趨勢;表示評價結果的動態發展呈現上升趨勢。
(3)計算評價指標動態權重集。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的權重設為
式中,wi為第i個評價指標的權重,且滿足w1+w2+…+wi+…+wn=1。
則第i個評價指標的動態權重可用向量表示:
(4)建立動態模糊關系矩陣。首先,確定評價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專家權重值,設專家權重集為
式中,pk為第k個專家的權重值,k為專家個數,且滿足p1+p2+…+pk=1。
其次,專家采用實地調研等方式,結合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集V,對評價指標進行單因素動態評價結果確定,即判斷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ui的動態評價等級或。
然后,計算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ui的動態模糊關系集合,即ui相對于評價結果V的動態隸屬度為
最后,得到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的動態模糊關系矩陣為
(5)計算動態隸屬度分布集合。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動態隸屬度分布集合B計算公式為
式中,?為動態模糊算子。
M(∧,∨)最早由Zadeh教授提出,由于該模型簡潔直觀,被廣泛應用。因此,?運算采用M(∧,∨)模型,其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表示輸出較大值;“∨”表示輸出較小值。
(6)歸一化確定動態隸屬度集。通過歸一化計算,獲得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對應每個評價結果的動態隸屬度集B′為
選取某高校為研究對象,該高校具有較為完善的應急管理能力體系,5 年內未曾發生過突發事件,運用構建的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該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進行實證研究。
根據表1 中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式(1),得到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集為
依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分級標準,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等級由高到低分為優、良、中、一般和差5 個等級,評價等級評分表如表2所示。

表2 評價等級評分表
分別用v1、v2、v3、v4、v5表示優、良、中、一般、差,由式(2)得到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V集為
邀請安全領域的專家對表1 中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進行打分,評分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專家評分結果
根據表3、式(3)和式(4),可知由專家打分法確定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動態權重集:
對評價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10 位專家進行權重賦值,專家權重集P=(0.15,0.15,0.10,0.10,0.10,0.10,0.10,0.10,0.05,0.05),要求專家判斷每個評價指標的動態評價結果,專家權重和評價指標的動態評價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專家權重和評價指標的動態評價結果
依據式(6),以監測預警能力u1為例,根據表4 中評價指標u1不同動態評價結果等級對應的專家權重值,得到u1的動態模糊關系集合
由式(7),獲得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的動態模糊關系矩陣
根據式(8)和式(9),得到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動態隸屬度分布集合為
由式(10)歸一化處理,最終獲得該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對應每個評價結果的動態隸屬度集合為
(1)結果確定。根據動態隸屬度集合B′,繪制出樣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對應每個評價結果的隸屬度,即動態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隸屬度分布圖,如圖3 所示。由圖3 可見,樣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優和差兩個的總隸屬度最低,且上升趨勢和下降趨勢相同,可排除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處于優和差的可能性。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一般的總隸屬度較高,但下降趨勢高于上升趨勢,可排除評價結果處于一般的可能性。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良和中的總隸屬度較高,且上升趨勢高于下降趨勢。因此,該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為良或中均合理。由此可見,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既可以判斷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所處的等級,也可以預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發展趨勢。

圖3 動態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隸屬度分布圖
(2)對比分析。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傳統靜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和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進行比較分析。靜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除不需對變量賦予動態特征外,其計算步驟與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一致,這里不再詳細敘述其計算過程,僅列舉計算結果。
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傳統模糊綜合評價中,靜態模糊關系矩陣
靜態權重集
靜態隸屬度分布集合
該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對應每個評價結果的隸屬度集合
樣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傳統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隸屬度分布圖,如圖4 所示。與圖3 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相比,傳統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只能得到靜態的評價結果,缺少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未來發展趨勢的動態預測。因此,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在確定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和預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趨勢變化方面更具有優勢,能夠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研判和決策。

圖4 傳統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隸屬度分布圖
(1)基于動態能力理論,定義了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概念,動態能力理論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劃分具有較好的適用性。結合動態模糊理論,構建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可判斷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未來一段時間的動態變化趨勢,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研判和決策。
(2)考慮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的動態性與能力性,采用動態能力理論,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要素構成分為感知識別能力、整合規劃能力、組織重構能力、學習吸收能力4 種能力,選取監測預警能力、風險識別能力、風險評估能力等14 個評價指標,構建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實際情況。
(3)為克服傳統靜態評價模型的不足,構建了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并將其應用于實際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中。通過與傳統靜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對比分析,證明了動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在確定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和預測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未來發展趨勢上更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