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榆川,王建文,姚明玖
(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6)

四川是我國重要的肉羊主產區,有豐富的肉羊遺傳資源和草地資源,肉羊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成為全省畜牧業現代化建設的重點產業、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產業。筆者依托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產業調查研究的契機,對現階段四川肉用山羊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有針對性地提出推動肉羊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1.1 肉羊養殖數量 2022 年全省肉羊出欄1 792.7 萬只,占全國羊出欄量的5.3%,位居全國第4;肉羊存欄1 529.9 萬只,占全國羊存欄量的4.7%,位居全國第4;羊肉產量27.2 萬噸,占全國羊肉產量的5.2%,位居全國第7。
近十年來,四川肉羊養殖規模逐漸擴大,其中出欄量由2013年的1 583.6萬只上升至2022年的1 792.7 萬只,年均增長21 萬只。羊肉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由2013 年的24.5 萬噸增加至2022年的27.2萬噸,年均增長0.27萬噸(圖1)。

圖1 2013—2022年四川肉羊存、出欄及肉產量
1.2 肉羊養殖分布 四川肉羊養殖以山羊為主,在全省范圍內均有分布,養殖方式以舍飼為主。據行業統計,2022年山羊出欄數量約占全省肉羊出欄總數的80%,主要集中在樂至、會東、南江、富順、簡陽、會理、營山、雁江、安岳、榮縣10 個縣(區),山羊出欄數量占全省的30.7%。綿羊養殖方式為放牧或放牧+補飼,主要分布在西昌昭覺、鹽源、若爾蓋、木里等10個縣(區),2022年綿羊出欄數量占全省的59.1%。
1.3 肉羊養殖規模 目前,四川肉羊產業養殖規模化程度不高,以中小規模散養為主。2021 年末,年出欄1~29只的養殖戶占比高達94.5%,年出欄100 只以上的養殖戶(場)僅占0.7%。近幾年來,四川肉羊養殖戶(場)的數量總體呈現下降趨勢,2021 年養殖戶(場)數量比2015 年減少23.4%,其中以年出欄30 只以下的養殖戶(場)退出為主,年出欄30~999 只的養殖戶(場)減少10.8%。年出欄1 000 只以上的養殖場(戶)數量總體上呈現升趨勢。
1.4 品種資源 全省有南江黃羊、簡州大耳羊、涼山半細毛羊、雅安奶山羊4個培育品種和波爾山羊、努比羊、吐根堡山羊3個引進品種。地方品種有白玉黑山羊、板角山羊、北川白山羊、成都麻羊、川東白山羊、川南黑山羊、川中黑山羊、古藺馬羊、建昌黑山羊、美姑山羊10個品種,其中南江黃羊、簡州大耳羊等13個品種資源被列入國家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古藺馬羊、川中黑山羊、川南黑山羊等7個品種資源被列入省級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目前已建立成都麻羊保種場1個國家級保種場和川南黑山羊、建昌黑山羊、古藺馬羊、四川省川中黑山羊(樂至型)4個省級保種場。
1.5 屠宰加工 目前登記備案的肉羊屠宰企業僅32 家,2022 年肉羊屠宰量不到4 萬只,主要原因是四川省未強制對生豬以外的其他畜禽實行定點屠宰。
四川肉羊主要以活羊銷售、屠宰初加工的形式進入市場。加工產品以鮮銷和烹飪為主,包括羊肉湯、烤羊肉、冷鮮肉及腌臘肉制品等,其中冷鮮羊肉市場占比高達95%,加工制品占比約5%,深加工轉化率不到3%。據相關統計,四川共有涉及羊肉制品加工的企業100余家,但規模以上企業僅20余家,而且主要是屠宰分割初加工,主要分布在甘、阿、涼等地區,實際屠宰數量不到200萬只,小規模羊肉制品加工企業僅十余家,主要進行精分割肉、風干羊腿、羊肉卷、羊肉串等加工。
1.6 羊肉消費與品牌培育 四川本地羊肉消費量較低,2021 年四川人均消費羊肉0.49kg/人,僅占全國人均消費羊肉1.4kg/人的35%(圖2),且近5年的消費量占比基本未變。省內除富順、簡陽、會理等地有一年四季食用羊肉的習慣外,其它地方羊肉均呈季節性消費,冬春季節消費約占全年的75%。

圖2 2018—2022年全國及四川人均戶內羊肉消費對比
據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查詢系統顯示,目前四川有地理標志農產品(畜牧業類)39 個,其中7個為羊的地理標志農產品。
目前,四川省肉羊以農戶小規模養殖為主,肉羊產業發展存在品種生產性能不高、優質飼草料缺乏、羊肉加工水平低等問題。
2.1 肉羊品種生產性能不高 全省現有的14個羊地方品種(資源)及培育品種,普遍存在生長較慢、產肉率較低等問題。全省肉羊出欄量居全國第4位,而肉產量卻排名全國第7位,產肉量僅為15.3kg/只,低于新疆(17.9kg/只)、寧夏(17.7kg/只)、云南(17.5kg/只)等省(區)的生產水平。
2.2 缺乏優質飼草料 四川省有天然草原1.4億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主要分布在阿壩、甘孜、涼山,以養殖綿羊為主。全省人工草地面積僅有842 萬畝,不能滿足牛羊的養殖需求。據調查,全省44個肉羊場(企業)2022年存欄肉羊3.74萬只、出欄2.5萬只,種植黑麥草、飼用玉米、狼尾草、高丹草等飼草0.92 萬畝,生產飼草約3 萬噸,外購花生殼、花生秧、麥秸等草料1.9 萬噸,外購飼草占比達65.6%。外購草料主要是從安徽、河南等地購買,到場價格1 000~1 500元不等,草料的運輸成本不但高,而且營養價值也低。
2.3 羊肉加工水平低 全省缺少標準化肉羊屠宰加工龍頭企業,羊肉生產還處于以屠宰初級加工的胴體肉為主,加工的羊肉主要是凍肉和冷鮮肉,分割肉極少。羊肉精深加工處于起步階段,全省深加工產品不足3%。屠宰加工設備落后,技術不成熟,加工產品存在風味不佳、營養較低、安全性不高、成本較高等問題。
品牌影響力也不夠,全省雖有7 個羊的地標農產品,但相比于內蒙古、青海、甘肅、山東、陜西等?。▍^)仍然差距較大(圖3)。

圖3 全國肉羊品種及地標農產品分布
3.1 飼草料生產成本不斷上漲 全省肉羊普遍采用舍飼養殖,青綠飼料用地的租金費用高,且大部分地區多為丘陵山區,地勢高低不平,難以使用機械開展飼草的種植、收割和運輸,導致飼草生產的人工成本高,極大地壓縮了肉羊的養殖利潤空間。
3.2 國內外低價綿羊肉的沖擊 北方省區和國外綿羊養殖以天然放牧為主,綿羊的產羔率比山羊高,養殖周期短,養殖成本較低,其活羊價格比山羊低2~4 元/kg。我國每年從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綿羊肉30 多萬噸。四川消費的羊肉有一半來自于北方省區和國外的綿羊肉,本地山羊肉的市場空間不斷被綿羊肉壓縮。
4.1 加強政策支持 一是各地要重視肉羊產業,把其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之一,制定發展規劃,加強部門協作溝通,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推進規劃任務的組織落實。二是出臺扶持肉羊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肉羊品種選育、羊舍標準化建設、優質飼草種植、屠宰加工等環節,建立產業風險基金、活畜保險、抵押擔保等方面的金融保險支持政策,完善資金投入機制。三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扶持發展肉羊屠宰加工龍頭企業,打造名牌產品,擴大本地市場的羊肉消費潛力。
4.2 加強科技創新 整合省內肉羊創新團隊、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科研力量,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良種繁育、標準化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優質飼草料種植與加工等核心技術和設施裝備研究。注重對基層畜牧科技服務工作者知識更新和個人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養,鼓勵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承包、技術服務和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4.3 強化機制創新 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牧場跟進、廣大養殖戶參與的肉羊產業化聯合體,構建上下游產業鏈緊密合作的利益聯結機制,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4.4 強化社會服務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其他社會組織在種業提升、健康生產、加工流通、品牌培育、信息交流、行業自律、維護從業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作用,通過會議、培訓、賽事、表彰示范、科研成果轉化等方式,提高從業者的技術和經營能力。